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文章引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消失的女性”现象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经济状况紧密相关。本文深入挖掘了1350至1900年间江浙地区六个家族的族谱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一时期性别歧视状况的全新量化证据。通过对19516位父亲和6000位女儿的详细记录进行分析,文章不仅重新估计了“消失女儿”的比例,还探讨了导致女性后代漏记和超额死亡的各种因素。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历史根源,还为我们理解当代性别比失衡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视角。
文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文主要研究发现及启示
性别比失衡:研究估计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六个家族的子女性别比约为1.34:1,意味着每出生1.34个儿子,只有1个女儿,显示了明显的性别比失衡。 消失女儿现象:在所有应该出生的女儿中,约有68.9%的女儿在族谱中“消失”,即未被记录。 超额死亡与漏记:
“消失女儿”中,约21.4%可能是因为溺女或父母忽视等人为原因导致的超额死亡。 约47.5%的女儿可能是因为族谱记录对女性的歧视而造成的漏记,即她们实际上幸存,但未被记录。
原文信息:胡思捷,王珏.明清时期的性别歧视:以江浙地区六个家族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4,44(06):12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