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文章引入: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农机服务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牵动着农业要素的配置和经营绩效,更与国家粮食安全紧密相连。本文深入剖析了这一转型背后的机理,揭示了农机服务从跨区作业向本地化服务转变的趋势,以及这一转变如何影响农地流转、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通过江苏、吉林、四川三省的实证研究,本文不仅为理解农业要素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精准施策的依据。
原文信息:仇童伟,章丹,罗必良.中国农机服务市场的转型机理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24,40(10):85-105.
最新文献监测平台:New文献 (可提供 定制主题文献邮件推送 服务)
文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文主要研究发现及启示
农机服务组织转型趋势:
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以及农机服务的交易费用是诱发农机服务组织从跨区服务向本地服务转型的主要因素。具体数据显示,有75.02%、74.12%和73.79%的农户分别采用了本地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的整地、播种和收割服务,反映出本地服务的活跃度。
本地农机服务组织转入农地的概率显著提高,表现为农地转入规模的增加。数据显示,只提供本村农机服务的组织转入农地的概率为84.86%,高于提供跨区服务的59.62%,且平均农地转入规模也更大(136.52亩对比113.87亩)。
农机服务组织转型伴随着农机装备质量的下降,抑制了农地产出率的提升。数据显示,与提供跨区农机服务的组织相比,本村农机服务组织购置进口整地机械和收割机械的概率更低,分别为0.01和0.17,表明本地服务组织倾向于使用质量较低的农机装备。
农机服务市场转型对粮食种植面积和效率保障构成挑战。研究发现,农机服务本地化可能加剧农地“非粮化”,具体数据显示,村庄本地化农机服务水平正向影响农地“非粮化”水平,影响系数为0.266(P<0.1)。
气候冲击,如降水量和气温的波动性,正向影响农机服务组织本地化水平。具体数据显示,区县近50年年均降水量波动性和气温波动性均在10%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机服务组织本地化水平,影响系数分别为0.049(P<0.1)和0.005(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