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01. 为未来而学
02. 产融合作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试点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03. 金融科技赋能与实体经济修复基于新冠疫情的冲击
04. “双碳”目标影响了供应链关系专用性投资吗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机会视角的检验
05. 银行数字化发展能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吗来自城商行的经验证据
06. 亏损后转年限延长增加了企业创新投入吗
07. 实现价值共创的C2B数智定制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08. 同题共答:创新联合体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机制研究以之江实验室为例
09. 人机劳动分工:生成逻辑、模式类型与作用机制
10. 实际控制人行业专长与公司创新
11. 数字经济浪潮下的区块链技术:概念炒作还是高质量创新
12. 创新文本信息披露是公司一厢情愿的行为吗
13. ETF持股、股票流动性与管理层短视
14. 企业产品质量与资本市场稳定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视角
15. 网络水军与资源配置效率:基于大股东减持视角
16. 业绩预告与管理层薪酬契约中的“预期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17. 实物还是体验?产品脱销对于消费者实物型产品偏好的影响
18. “自豪之情”还是“感恩之情”?情绪广告诉求和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
19. 南开管理评论举办2024面向实践的管理问题探讨高端论坛
内容提要
01. 为未来而学
作者:白长虹
摘要: <正>新一轮的科创热潮正在极大地影响商科教育,不少商学院推出各类科创型的MBA/EMBA项目,联合理工科院系增加科技前沿课程,加强与科技产业界的交流互动。这样的管理教育模式能否有效应对科创领域的重大转变?像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究竟给组织与管理带来了哪些新挑战、人才新需求?管理教育需要怎样变革?这些问题需要深度探究。
02. 产融合作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试点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作者:李海彤1 王化成2 曹丰3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3.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 推进产融合作是我国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对其效果与作用机理的剖析颇具意义。为检验金融部门的支持是否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利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设立构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产融合作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融合作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在影响机制方面,针对投资不足企业,产融合作增大了企业外部融资规模,从而缓解了投资不足;针对投资过度企业,产融合作则抑制了企业外部融资,从而减轻了过度投资。同时,企业融资约束越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越突出,产融合作改善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成长性越高,产融合作减轻投资不足的作用越明显;企业成长性越低,则产融合作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越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产融合作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改善提高了企业价值。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本文为理解产融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对于完善产融合作试点工作以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具有启示意义。
03. 金融科技赋能与实体经济修复基于新冠疫情的冲击
作者:王红建1,2 曹晴2 曹瑜强3 1.江西财经大学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2.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 探究我国实体企业在遭遇新冠疫情等不利冲击后如何稳定投资,对实体经济实现平稳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究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金融科技对实体企业投资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危机冲击下实体企业投资水平,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识别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降低抵押资产和会计信息在银行信贷中的作用,缓解实体企业在危机期间的资金约束,帮助实体企业抵抗危机的冲击。拓展性检验发现:金融科技对实体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对于成立时间更短及所在地区传统银行业欠发达的样本更加显著。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微观层面上,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增强危机冲击下的实体企业韧性,提高企业财务杠杆,但是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较为有限;宏观层面上,金融科技能显著降低危机发生后的宏观经济波动。本研究从实体企业投资视角揭示了金融科技影响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机理,在实践上为金融科技发展及经济复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04. “双碳”目标影响了供应链关系专用性投资吗基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机会视角的检验
作者:尹美群 徐嘉泽 耿晋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摘要: 中国于2020年9月20日提出的“双碳”目标战略意义重大,该目标如何影响供应链布局以及公司投资行为值得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采用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了“双碳”目标对供应链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1)“双碳”目标显著增加了供应链关系专用性投资,上市公司倾向于加强供应链关系去应对环保规制;(2)异质性分析发现,“双碳”目标对供应链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增加仅在资源型与重污染型上市公司中存在,且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存在显著差异;(3)从外部压力的角度来说,较高的行业竞争压力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较高的股利分配压力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4)从内部机会的角度来说,较高的盈利水平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较高的经营风险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
05. 银行数字化发展能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吗来自城商行的经验证据
作者:宁薛平1,2 莫立颖3 张庆君3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3.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 本文选取城商行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之间呈现U型关系,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程度加深,其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究其原因:银行数字化发展初期投入成本高、公众认可度不高等因素抑制了数字化作用的发挥;随着银行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数字化降低贷后风险和拓展服务渠道的作用逐渐显现,从而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增加。同时,商业银行数字化发展对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民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可以使得银行数字化发展对于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的拐点提前到来,对U型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06. 亏损后转年限延长增加了企业创新投入吗
作者:曹越 张文琪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 亏损向后结转作为缓解创新领域市场失灵的重要税收政策,对企业投资和风险承担的影响仍未形成一致结论。本文利用高新技术企业亏损向后结转年限延长(财税[2018]76号)这一外生冲击,以2015-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亏损向后结转年限延长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亏损向后结转年限延长对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效缓解了市场失灵引发的企业创新投入低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促进作用只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中显著,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在融资约束和经营前景上的差异是影响该政策激励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亏损向后结转政策放宽在消弭市场失灵的同时是否会引发政府失灵,本文挖掘亏损向后结转年限延长与僵尸企业之间的联系,发现结转年限延长对创新的促进效应只在非僵尸企业组别中显著;此外,亏损向后结转政策实施后企业僵尸化的概率有所增加,且这一问题在淘汰期的企业中最为严重,衰退期次之。本文实证检验了亏损向后结转政策在激励企业创新方面的政策效果,对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07. 实现价值共创的C2B数智定制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作者:孟炯1 田雪1 郭春霞2 1.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摘要: 本文以酷特“三步走”转型战略为研究案例,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探索实现价值共创的C2B数智定制协同治理路径,研究发现:随着协同治理目标沿“工厂供需匹配→供应链动态竞合→生态协作共生”动态迁移,企业随之动态匹配“大数据库联结赋能的C2B数智定制内容协同治理模式→大数据链联动赋能的C2B数智定制关系协同治理模式→大数据网联盟赋能的C2B数智定制观念协同治理模式”以促进协同治理能力跃升,进而推动“工厂联结价值共创→供应链联动价值共创→生态联盟价值共创”渐次实现;价值共创实现经历了从工厂到供应链由“点”向“链”迭代、再到生态由“链”向“网”迭代;价值共创的实现和迭代驱动C2B数智定制沿“深度→广度→可持续度”继起性拓展。本研究对丰富协同治理理论、促进数实融合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08. 同题共答:创新联合体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机制研究以之江实验室为例
作者:孙冰梅1,2 尹西明3 陈劲4 孙德强1 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2.中国科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3.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议题,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创新联合体驱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计算等“大国智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机制。本文立足数字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需求,基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创新联合体视角,以智能计算领域用创新联合体形式培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江实验室为例,采用探索性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从“资源汇聚主体协同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生态融通”多维度深入分析了之江实验室及其牵头“创新联合体的联合体”驱动智能计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和机制保障,并进一步提炼了创新联合体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同题共答”理论框架和机制。本研究作为首个以国家实验室为研究对象的纵向单案例学术研究,为数字时代瞄准国家使命,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实践启示。
09. 人机劳动分工:生成逻辑、模式类型与作用机制
作者:何江1,2 闫淑敏3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 人机分工协作型混合劳动力已成为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新生动能,但相关理论研究仍明显滞后于组织人机混合用工实践,且缺乏适配的系统理论体系。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将智能机器视作与人并肩分工协作的劳动行动主体,从劳动分工视角创新性提出人机分工论作为诠释人机混合劳动力的理论新范式,并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模式类型、作用机制等多维度探讨人机分工理论体系。结果发现:(1)人机分工作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的重要体现,以劳动价值共创为基本目标,强调从传统以人为单一主体的一元分工转向人机双元分工,并可将人机分工结构划分为纯人工执行、机器赋能人工、人机协同执行、人工辅助机器、纯机器执行等模块。(2)机器对人工仅是劳动功能局部性超越,人工在人性化软技能、机器在程序化硬技能领域各占优势,且人机分工模式多元化可从主导地位、协作方式、数量匹配、管理对象等多重视角细分。(3)“机器换人”是一个让机器从幕后走到台前、人工从台前转向幕后的人机分工重构过程,其本质是分解工作内容并让人更像人(而非像机器)一样工作;同时,人机分工中“机器换人”与“机器增强”并行、悖论叠加渗透、工序拆分与功能拆解双向路径交互融合,且从时间、空间、功能等多维度呈现循环式人机分工动态演化迭代。人机分工论可为诠释人机混合劳动力现象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为引领企业组织混合用工实践与重塑人机分工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0. 实际控制人行业专长与公司创新
作者:洪康隆1 邵帅2 吕长江3 1.中证指数有限公司2.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系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
摘要: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并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给予重点扶持。本文以2007-2020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专业技术人员创业能否发挥其行业专长优势。研究发现拥有行业专长的实际控制人会促进公司创新,且上述促进效果源自降低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和管理层短视程度。本文从实际控制人的主观动机、治理权力以及面临的资本约束出发,发现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程度越高、实际控制人兼任CEO以及公司资本约束程度越低时,实际控制人行业专长对公司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最后,本文讨论了实际控制人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导权”,发现实际控制人对创新的影响比CEO更为重要,凸显中小创民营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的重要性。本文将实际控制人特质纳入研究框架,对高层梯队理论进行了拓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民营企业家不断学习行业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保持企业长期竞争力,实现基业长青,同时也对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理论与现实证据。
11. 数字经济浪潮下的区块链技术:概念炒作还是高质量创新
作者:宋敏1 徐瑞峰2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 作为数字经济领域最具革命性但也广受争议的技术,区块链是概念炒作还是高质量创新?本文将2012-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区块链专利数据进行匹配,基于事件研究法和股票日度数据,发现虽然区块链发明专利公告前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为正,但在剔除投资者基于企业研发强度对股价增长的理性预期后,区块链专利市场价值均值为负,说明区块链创新炒作性质不强,反而存在市场支持不足的问题。基于企业年度面板数据,本文发现在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区块链创新确实是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高质量创新,均值水平上每项区块链专利应用价值约1125万元。本文还进行了机制分析和异质性分析,并据此为中国的区块链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建议。
12. 创新文本信息披露是公司一厢情愿的行为吗
作者:鲁惠中1 周铭山2,3 林靖4 1.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3.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4.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 创新文本信息语调积极性向市场传递了公司对创新活动所持有的态度,市场对此做出的正向反馈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动力。基于市场投资者角度,本文探究了公司创新文本信息语调积极性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公司创新文本信息语调积极性并未得到市场的正向反馈,具体表现为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从市场信任与解读角度,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对公司创新文本信息语调积极性的不信任和不理解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随后,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应如何提升市场对创新文本信息语调积极性的信任与解读。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提升市场对公司创新文本信息的识别水平,使创新文本信息披露不再是公司一厢情愿的行为。
13. ETF持股、股票流动性与管理层短视
作者:郭佳1 王克明2,3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财务学系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3.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
摘要: 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具有稳定金融市场和改善资金配置效率等作用。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常用投资工具,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却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以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ETF独特的申购赎回机制检验ETF持股对管理层短视的影响。研究发现:(1)ETF持股会加剧管理层短视倾向,表现为公司资本支出、新增固定资产比例和研发投入下降;(2)机制检验结果显示,ETF持股可显著提高股票流动性,进而吸引大量短期投资者套利交易,使管理层面临的短期业绩压力增加;(3)当企业内控质量差、两权分离度大、代理成本高、分析师关注度低以及市值规模小时,ETF持股对管理层短视的影响更加显著。本文旨在补充ETF持股的经济后果,并为监管层规范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参与行为提供了政策依据。
14. 企业产品质量与资本市场稳定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视角
作者:王嘉鑫1 陈今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端,即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质量供给难以满足高标准、多层次市场需求。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作为实体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提高产品质量能否为资本市场稳定保驾护航,亟待深入研究。本文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企业产品质量指标,以股价崩盘风险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产品质量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能显著降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异质性检验发现,企业产品质量对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高市场竞争行业及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企业产品质量可通过提升经营稳定性、改善信息披露效果和促进声誉传递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经济后果检验表明,企业产品质量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效应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本文拓展了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交叉研究,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资本市场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15. 网络水军与资源配置效率:基于大股东减持视角
作者:董天一1 鲁桂华2 王玉涛3 1.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2.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3.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摘要: 清朗的互联网环境是我国建立“网络强国”之基础,水军作为极具诱导性的群体严重干扰了网络秩序。本文旨在建立一种新的水军识别策略,并以大股东减持为场景,探究水军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发生大股东减持,大股东减持期间水军活跃度明显上升。横截面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趋势在股价波动性高、个人投资者关注度高、分析师跟踪数量少的公司更明显。此外,对于存在水军活动的减持样本,其股价在完成减持前迅速上升,而后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无水军组不存在此种趋势。上述结果意味着,大股东雇佣水军拉升股价后进行减持,扰乱了证券交易秩序,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开拓了资本市场中水军行为研究,对投资者保护、资本市场环境及网络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6. 业绩预告与管理层薪酬契约中的“预期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作者:郭栋1 肖星2 1.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业绩预告是资本市场中重要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同于以往文献单纯从外部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业绩预告,本文关注了业绩预告在企业内部决策中的作用。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20042020年公布的管理层业绩预告,本文研究了管理层借助业绩预告影响企业内部薪酬契约中业绩考核目标的预期管理行为。研究发现与其他时间相比,管理层在绩效考核目标确定之前做出的业绩预告更偏于悲观。这种悲观倾向与绩效考核目标选择、管理层权力和公司相对业绩表现密切相关,当管理层薪酬业绩(净利润)联系更加紧密、管理层在职消费越多及公司相对业绩表现更差时,管理层做出的业绩预告更加悲观。此外,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如两职分离、降低管理层持股比例可以对管理层的预期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还发现业绩预告的悲观程度与管理层下一年度得到的货币薪酬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董事会并未完全识别出管理层的预期管理行为。本文的结果佐证了业绩预告的内外部“双重信息”属性,表明管理层利用向外部投资者披露的业绩预测在内部决策中“暗度陈仓”,也为改进公司薪酬契约的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17. 实物还是体验?产品脱销对于消费者实物型产品偏好的影响
作者:段珅1 孟陆2 宋晓菲3 寇思宁4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再惠(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4.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商学院
摘要: 脱销消费情境对企业和消费者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发现,脱销会增加消费者对实物型消费的偏好。实验1a和实验1b验证了在不同情境下消费者遭遇产品脱销时,会在随后的体验型和实物型产品选择中更偏好实物型产品。实验2a和实验2b分别通过测量和操纵方式,验证了当消费者遭遇产品脱销时,会感知到控制感受威胁并通过选择实物型产品补偿控制感的缺失。实验3则验证了内外控人格的边界作用。本研究结论对于企业捕捉消费者偏好变化、应对脱销难题、制定营销策略等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18. “自豪之情”还是“感恩之情”?情绪广告诉求和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
作者:谢升成1 卫海英1,2 刘福3 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暨南大学广州品牌创新发展研究基地3.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 本文基于资源补偿理论,探讨了情绪广告诉求和社会排斥对消费者品牌购买意愿的交互效应、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本文通过三个实验发现,凸显自豪诉求的广告更能促使遭受忽视的消费者对相关品牌产品产生购买意愿,而展示感恩诉求的广告更能引发遭受拒绝的消费者对相关品牌产品的购买意愿,该效应机制源于消费者的独特性感知和亲密性感知。此外,品牌形象会对情绪广告诉求和社会排斥的交互效应产生调节作用,即强势品牌可以增强自豪诉求、为遭受忽视的消费者提供独特性感知,弱势品牌能够强化感恩诉求、为遭受拒绝的消费者提供亲密性感知。本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社会排斥和情绪诉求的研究,还为企业利用情绪广告诉求赢得特定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管理启示。
19. 南开管理评论举办2024面向实践的管理问题探讨高端论坛
摘要: <正>本届论坛以“面向实践,思考重大理论问题”为基调,重视哲学与管理融合,鼓励企业家与学者对话,聚焦核心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在议题设置、理论共创、会议组织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设置“迈向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来自中国企业案例研究基地的观察、技术创新的多视角探视”三大主题,论坛内容包括主旨演讲、案例研究方法报告、企业家管理实践分享、学者实践观察报告以及选题发布会。有力推动了中国高质量管理学研究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