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入:在中国农村,高额彩礼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影响着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还深刻地触动着乡村社会的风俗与治理。本文由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杨华教授撰写,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文章通过五大机制——婚姻挤压、彩礼属性、彩礼归属、代际责任、婚姻市场——揭示了高额彩礼的形成逻辑,探讨了农村婚姻成本不断攀升的根本原因。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中国农村近年来日益凸显的高额彩礼问题。这一现象不仅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部分家庭因婚致贫或返贫,而且对农村社会风气、乡风文明以及婚姻家庭的稳定性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彩礼数额的不断攀升,它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连续多年被中央一号文件提及,要求进行治理。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高额彩礼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动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文章通过对婚姻挤压机制、彩礼属性机制、彩礼归属机制、代际责任机制和婚姻市场机制的系统研究,揭示了高额彩礼是如何在农村社会中滋生和蔓延的。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彩礼数额的不断上涨。理解这些机制对于寻求解决农村高额彩礼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着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念和家庭幸福。此外,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情风貌,对于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剖析,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婚俗节俭,反对无序攀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过程遵循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探究路径,首先识别出农村高额彩礼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其普遍性和紧迫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接着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通过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彩礼问题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结构中进行考察。研究首先从婚姻挤压机制入手,分析了性别比失衡如何导致适婚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从而为高额彩礼提供了存在的土壤。随后,文章转向彩礼的属性机制,探讨了彩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彩礼数额的上涨。接着,研究探讨了彩礼的归属机制,即彩礼最终流向对女方家庭要价能力的影响,以及这种流向如何加剧了彩礼的竞争。此外,文章还分析了代际责任机制,考察了父代对子代婚姻责任的认知和承担如何塑造了彩礼支付的模式。最后,研究聚焦于婚姻市场机制,探讨了本地婚姻市场的特征和运作如何影响彩礼的形成和变化。通过对这些机制的逐一剖析,文章揭示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和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高额彩礼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研究过程不仅涉及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理论的构建,还包括对实地调研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实证性和准确性。
- 婚姻挤压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婚姻市场中适婚男女性别比失衡,导致适婚男性面临婚姻挤压,这是高额彩礼形成的基础。性别比失衡使得适婚女性拥有了更高的要价能力,从而推动了彩礼数额的上升。
- 彩礼属性机制:彩礼的属性由传统的契约属性和支付属性构成。随着社会变迁,契约属性逐渐弱化,支付属性凸显,导致彩礼数额上涨。彩礼的支付属性越强,女方家庭的要价行为越可能被认可和效仿。
- 彩礼归属机制:彩礼最终流向新婚小家庭,提升了女方家庭的婚姻要价能力。彩礼的这种归属变化使得女方父母和出嫁女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了彩礼数额的提高。
- 代际责任机制:在父代对子代婚姻责任强的地区,女方要价既有着力点,又能往高里要。父代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尽可能满足女方的彩礼要求,以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
- 婚姻市场机制:对本地婚姻市场依赖度越高的地方,越可能出现“天价彩礼”。本地婚姻市场的熟人社会特性和本地婚偏好,使得彩礼要价行为更容易被社会认可和效仿。
- 量化结果:一项全国专门调查显示,2010年以后结婚的农村男性的婚姻总成本是1999年以前结婚农村男性的7.64倍。在陇东地区,彩礼支付从2003年的1.8万元增至2015年的18万元,增长了近10倍;而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0.7万元,一个农民需要用近26年的时间才能攒够18万元彩礼。
通过这些结论,研究揭示了农村高额彩礼形成的社会机制,指出了性别比失衡、彩礼属性变化、彩礼归属、代际责任以及婚姻市场特性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彩礼数额不断攀升。这些结论不仅为理解当前农村彩礼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社会文化解释,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原文信息:杨华.农村高额彩礼形成的社会机制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24,(02):1-15.
New文献 平台当前监测260多本国内、外顶级权威期刊最新文献信息,并以日频速度更新最新学术前沿文章信息,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及时的学术资料,并基于该监测平台提供 数据库查询、定制主题文献邮件推送 等服务。可点击进入了解:New文献 或 www#newpapers.cn 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