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两根木柱子用横木连起来,就是一个最简易的门,古代称之为衡门。
衡门通常用在古代居民区做大门,居民区叫坊,立柱顶部为防雨,通常用黑色的筒瓦套上,唐宋时期称之为乌头门,也就是牌坊的起源。
牌坊: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几部分组成。它的形式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等,也有大者能达到五间、七间的牌坊。两根立柱的牌坊立在天坛,地坛、孔庙等坛庙面前就叫棂星门。
四根立柱相连,中间高左右低,柱子之间架有横梁相连,通常做为石雕,成为很多寺庙、景区和陵墓的入口处的标记性建筑,随着不断的发展,人们在横木上加上了小的斗栱、屋顶,因为有了屋顶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两根柱子为一间,四根柱子就是4柱3间3楼的牌坊,因立柱比屋顶高,所以叫冲天式牌坊。
要是屋顶比柱子高,四根柱子就是3间4柱3楼的牌坊。
明清时期发展成了3间4柱,5楼或7楼的样式。屋顶越多级别越高,牌坊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建的。
因为横梁的跨度大,负重也大,容易断裂,为此在梁与柱相连的拐角处多安置有雀替。牌坊多高达十几米,而柱子又处在一条直线上,为了防止它倒塌,每根石柱前后都有依柱石夹抱。
牌坊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甚至是街旁、里坊、路口,既可作为一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
因此,从牌坊的作用,或是建造意图来说,可以将之分为三大类: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
标志坊:是在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所建的牌坊,作为一种标志,并起着昭示后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