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石台阶的样式构造!

文摘   文化   2024-09-26 14:20   江苏  
击上方十三级小匠人》快速关注
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都筑有台基,而且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著、高大。有些重要建筑就干脆用装饰精美的须弥座作为台基,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台基。
须弥座:原是佛教造像的底座,由印度传来。须弥即须弥山,是印度佛教传说中的世界中心,以须弥山作为佛教造像底座以显示佛的伟大。须弥座传入中国以后,常用来承托较为尊贵的建筑,如宫殿和庙宇中的大殿等。须弥座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几部分组成。
清代就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和普通士、民,所居房屋的台基高一尺。传统建筑台基可分为:台明、台阶、栏杆、月台四个部分。
如意踏跺:台阶中间砌置的一级一级的阶石称为“踏跺”,宋代时称为“踏道”。“如意踏”是踏中的一种,就是踏跺的两侧没有垂带石,从台阶两侧可以直接看到踏的退齿形状。此外,用天然石块砌成不规则形状的台阶,也叫如意踏跺。如意踏跺常用于园林或住宅建筑中。
垂带踏跺两边安有垂带石的踏跺,叫做“垂带踏跺”。其形象主要是区别于不设垂带石的如意踏跺。
砚窝石:台阶中踏跺的最下一级,叫做“砚窝石”。砚窝石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而与台基下的土衬石齐平。
土衬石:在台基露明部分的下面,平行着垫一层石板,石板的上皮比地面高出约一到两寸,这块石板就叫做“土衬石”。土衬石也就是衬在台基与地面之间的石板。
斗板石:就是位于台基的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并且是在左右角柱之间所铺砌的石构件。斗板石一般来说都是用石料砌筑,这从它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但是如果没有可用的石料,也可以用砖代替。斗板石也称为“陡板石”。
象眼:简单地说,就是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宋代时的象眼是层层凹入的形式。清代时的象眼大多是陡直的,有些表面平整,有些表面饰有雕刻或镶嵌图案。另外有一些清式的象眼做成多层叠涩形式,显然是受到宋式象眼的影响。除了台阶处之外,凡是在建筑上其他类似地位的直角三角形部分,也都称为“象眼”。
礓碴(jiāng chá):是慢道的一种,即,台阶不是一步一个阶或一个级,而是用砖、石等的棱角向上侧砌成搓衣板似的路,路面呈锯齿形,锯齿比较整齐,而且不是突出得过高。这样的路面不但可以行人,更方便车马通行。除了一般建筑前方的礓碴外,在城墙上的马道也多采用礓碴形式,方便城上、城下运输物品。
龙尾道:当坡道较长时,可以将坡道做成平、坡相间的形式而这种长长的逐步上升的坡道,形象就如微有起伏的龙尾,所以称为“龙尾道”。龙尾道实际上就是种形体较长的阶梯,长者可达百米左右。龙尾道大多用在宫殿建筑前方,以增加宫殿建筑的气势。关于龙尾道的形象,可以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复元图中看到。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前的龙尾道,上下共有七折,分左中右三阶,中为皇帝行走的御道,两侧为臣僚上殿通道。
御路在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其台阶的中间部分不砌条石,而顺着台阶的斜向放置汉白玉石或大理石等巨石,石面上雕刻龙纹等精彩图案,显得富丽而尊贵,这一部分石面带就叫做“御路”。御路虽称作“路”,但人并不能在上面行走。
陛石:用来铺设御路的石块就叫做“陛石”。既然是铺设御路,所以石块都是汉白玉或大理石之类比较珍贵的石料,而不是普通的石头。这些石块的表面还雕饰有各种精美的纹样,尤其是龙、云、山、海之类最多。

慢道:较为平缓的斜坡道或阶梯,就叫做“慢道”,它是相对于平行道路和陡直道路而言的一种道路称谓。
辇道:是一种有坡度的道路,但坡度比较平缓,便于车马通行。在唐、宋时期的壁画中,就有置于踏跺之间的辇道。后来,辇道上又被雕刻上了水、云、龙之类的装饰,渐渐地演变成了御路,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行走功能。
左右阶:在宫殿、庙宇或高级大宅等重要殿堂的前方,其台阶分为左、中、右三列,中间一列是不能行走的,一般多是在其表面施以雕刻等作为装饰。两侧的台阶是可以行走的通道,被称为“左右阶”。周代时左右两阶的使用还有一定的礼仪规矩:左阶是主人行走,而右阶是客人行走。这种礼仪制度在汉代时也极为盛行。不过,宋代之后便逐渐消失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十三级小匠人,了解更多设计趣闻。

————

-素材及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AI生成
-版权申明:
除原创外,本公众号所使用的图片与文字内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权属不清导致侵权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由十三级小匠人编辑整理发布
若需转载请注明,谢谢!

十三级小匠人
以建筑的视角,分享一些靠谱有趣的传统建筑文化和有趣的设计趣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