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明清斗栱的分类!

文摘   文化   2024-10-03 07:20   安徽  
击上方十三级小匠人》快速关注

斗栱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栱与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栱。

到了明清时期,斗栱的承重功能已经不像唐宋辽金时期那么的重要,它逐渐变成了一个装饰功能构件,所以明清时期斗栱的一个主要功能就变为装饰,此外还彰显出建筑的级别,只有高等级的建筑才能使用斗栱。

斗栱根据其安装位置的不同,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外檐斗栱。

以存留最多的明清建筑中的斗栱为例,古建筑中最常见的外檐斗可分为三类,即平身科、角科、柱头科

平身科:三大斗构件中结构最简单、最小的一种,结构功能最弱,偏装饰功能。位于柱子之间的斗栱,上下都是梁,宋称补间铺作。
平身科基础构件主要包括:栌斗、翘、万栱、瓜栱、昂、耍头、厢栱、撑头木等。其主要特点位于柱头科之间,下端没有柱子;体积小于柱头科和角科;无挑尖梁,无里连;结构性最弱,装饰功能强。
柱头科:常见于建筑外围檐柱的顶部,与平身科结构近似,但构造略复杂,结构功能次于角科强于平身科,是位于柱子最上方的斗栱,宋称柱头铺作。
主体构件“挑尖梁”与主体梁架融合,其基础构件主要包含:栌斗、翘、万栱、瓜栱、昂、挑尖梁、里连等。
柱头科主要特点位于檐柱顶端,比平身科体积大,有挑尖梁,有里连;挑尖梁与内部梁架相连。
角科:位于大型建筑的转角位置,是三大斗栱构件中最复杂、结构功能最强、形象最特殊的,宋称转角铺作。

与平身科和柱头科相比,角科构件的复杂程度和形象有很大不同。此外,角科的榫卯几乎都是斜角的而非其他两种斗拱的垂直交叉角。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十三级小匠人,了解更多设计趣闻。

(部分图片来源杨钺先生《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

————

-素材及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AI生成
-版权申明:
除原创外,本公众号所使用的图片与文字内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权属不清导致侵权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由十三级小匠人编辑整理发布
若需转载请注明,谢谢!

十三级小匠人
以建筑的视角,分享一些靠谱有趣的传统建筑文化和有趣的设计趣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