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中国古建筑小常识——我国古代各时期柱础样式!

文摘   文化   2024-08-13 14:20   江苏  
击上方↑↑十三级小匠人》快速关注

柱础石: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柱础”,清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柱顶石,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石制构件,柱础的作用主要是承载与传递上部的负荷,并防止地面湿气对木柱的侵蚀。其形制可大致分为覆盆式、覆斗式、鼓式、基座式、复合式。

柱础有隐于地下和凸出于地面的两部分。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柱础,就是指的凸出于地面上的部分。这些凸出于地面的柱础,在早期时常加工成古镜、覆盆等形式,其上有的饰有雕刻,后来随着不断的发展,雕刻纹样也更多,有动物纹、莲花纹、龙纹、凤纹、鱼纹、水纹、其他花草纹等。

柱础在不同时期与不同朝代有具体不同的式样,在较早的殷商时代,柱础大多为天然石块;发展至汉代,出现了圆形、覆斗形和部分动物纹柱础。

圆形

覆斗型

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则出现了较多的莲花瓣形柱础。

唐宋时期的柱础多为带莲瓣的覆盆式柱础,雕饰花样也较多,所谓“覆盆”,也就是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为枭线线脚,柱础呈盘状隆起,就像是倒置的盆,所以称为“覆盆”,覆盆式柱础可以使素面磨光,也可以在上面雕刻各种花纹。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例如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宝装莲花覆盆式柱础。

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

宋代保圣寺大殿的覆盆式雕饰牡丹柱础

元代时因受民族性格影响,这时期的柱础喜用简洁的素覆盆,不加凋饰,素作柱础最多。

末清初,棱角显明,束腰略细,外观趋于纤巧,瓜棱上刻有卷草、如意等花卉,有的柱础石瓜棱上部叠刻多层莲瓣形线脚。

明代以后官式多用古镜式柱础。古镜是柱础外形好像鼓身的镜面,很像横放的鼓,凸出于地面的露明部分平面呈圆形或方形,以便与柱子衔接,四面加工成混线线脚。
清代柱础石式样变化繁多,出现了单层、双层三层等数种柱础石。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十三级小匠人,了解更多设计趣闻。

————

-素材及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AI生成
-版权申明:
除原创外,本公众号所使用的图片与文字内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权属不清导致侵权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由十三级小匠人编辑整理发布
若需转载请注明,谢谢!

十三级小匠人
以建筑的视角,分享一些靠谱有趣的传统建筑文化和有趣的设计趣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