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源于周代,一般为开敞性结构,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汉代以前的亭子,大多是驿亭、报警亭,亭子的形体较为高大。魏晋以后,出现了供人游赏的小亭。亭子不但成了赏景建筑,也是一种点景建筑了。南朝时,园中建亭已极为普遍,亭子的观赏性逐渐代替了它的实用功能。唐宋以后,亭子的造型更为丰富多样,建筑更为精细考究,尤其是皇家宫苑中的亭子,常用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
亭子的顶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十字顶、卷棚顶、攒尖顶等,几乎包括了所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其中又以攒尖顶式最为常见。
木亭:以木构架黛瓦顶和木构架琉璃瓦顶最为常见。黛瓦顶木亭是我国古典亭子的主要形式,琉璃瓦顶木亭多见于等级较高的皇家园苑,或一些坛庙、宗教建筑中。
双亭:亭体有两座亭子相连构成。双亭的形式比单亭更富有韵味,数量比较少,它的平面比较特殊。有双圆亭,也有双方字,有重檐口,也有单檐。
凤凰亭:形如凤凰展翅式的亭子。凤凰亭一般来说大多由三座亭子相连,一亭居中为主,两侧两亭为翼,整体的平面构成非常漂亮。
鸳鸯亭:“鸳鸯”往往是“双”或“对”的代名词,因此鸳鸯亭就是指两亭相连或是一亭两顶形式的亭子。
十字亭:一般是顶面略呈十字形的亭子。有的是中为一带正脊的主体,前后各带抱厦,拼成十字平面。有的是中间突起,四面带抱厦,也呈十字平面形式。相对来说,十字亭比一般的亭子造型要复杂。
半山亭:并非按形象来命名,它是指依附其他建筑而建的一种亭子,比如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方亭等,都可以依附于其他建筑或墙体而建,因其依附于其他建筑或墙体,只需建成半个亭子的形式就可以,因而得名“半山亭”。
长方亭:就是平面为长方形的享子。长方亭在我国的南方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园林中,并且常常做成三开间形式,中央开间大,左右两开间略小。
水口亭:是镇水口的亭子,它大多建在村落的水口,以镇风水。水口亭多出现在一些山野村落中,是重视风水地区常见的设置。
流杯亭:外形上并没有特别要求,它的特点是在亭内地面上设有弯曲回绕的流水槽,以经流水。这种亭子是仿古代曲水流觞的典故而制。
路亭:大多建在乡村、路边,在自然清秀的山水中,偶尔出现一座路亭,常常会给旅行者带来惊喜。因为它是特别的景观,也因为它可以让疲惫的旅人歇歇脚。
砖亭:采用拱券和叠涩技术建造的小亭,它既有木结构的细腻,也有石结构的粗犷、厚重,同时也不乏自己的特色。相较于木、石亭,砖亭出现的较晚一些,因为叠砖砌筑是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能实现的。
卷棚歇山顶亭:卷棚就是屋顶不起脊,没有屋脊。歇山顶,就是屋顶的两头,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小屋山。卷棚顶风格温馨、平和优雅,在宫廷、寺院内也有卷棚顶的附属建筑。民间戏台也多采用卷棚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十三级小匠人,了解更多设计趣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