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与佛教有关,所以在古代被称作“佛塔”,起源于印度,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塔原指坟墓,是用来藏舍利。
在古印度地区,人死后会把骨灰埋在一个半球形的土堆里,2500年前,古印度有一位伟人——佛陀,他去世以后火化的骨灰被称为舍利,佛陀的舍利就埋在这样的半球形的大土丘里,因外形像倒扣过来的钵,所以叫覆钵。
下有台基围栏,上有伞盖,伞盖有时候会增加到三层。后来佛陀的思想传到北印度地区,佛塔的样式变得更高,台基也变得更多,而顶部的伞盖会根据佛塔的等级有1重到13重,这种多重的伞盖被称为相轮。
当覆钵塔传入中国内地的时候,后来随着不断发展,它的含义逐渐超出埋葬佛骨之外,并成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中国佛塔的形式比较自由,样式也很丰富。根据塔的造型来分,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华塔等。
覆钵式塔:又被称为喇嘛塔,是具有中国西域地区特色的一种塔形。喇嘛塔直接脱胎于印度的窣(sū)堵坡,早期只传入中国的西藏、青海等地。直到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发展,覆钵式塔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钵式塔的造型较为统一,外形像是一个瓶子,塔的最下面是须弥座,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俗称塔肚子,塔身上面是一层较小的须弥座,座上为相轮,圆锥形,相轮多时可达十三层,相轮上即为伞盖和宝顶。覆式塔的主要功用是珍藏舍利,此外还可以作僧人的墓塔。
亭阁式塔:是由印度的窣堵坡和我国的亭阁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印度塔的特色,也有中国亭阁的形象,所以称为“亭阁式塔”。
亭阁式塔的体量相对要小,结构也比较简单,较易建造。亭阁式塔大多为单层,平面有圆形,也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塔身内设置佛龛,用来供奉佛像,顶上有相轮。
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产生年代最早的一种。楼阁式塔也是印度的窣堵坡与中国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形体较为高大维伟。楼阁式塔,特别是早期的楼阁式塔,大多以木材料建筑。
如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木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加四个暗层,共有九层。
密檐塔:是在木制结构的楼阁式向砖石结构的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可以说密檐式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面来的。密檐塔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成熟于辽、金,是唐、辽时最为主要的佛塔类型。
密檐塔的第一层塔身较高,上面是密密的屋檐,塔檐和塔檐之间还设有佛龛,内供佛像,密塔的建材料大都为砖类。
建于北魏年间的嵩岳寺塔,则是已知中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筑塔。
金刚宝座塔:是用来礼拜金刚界五方佛的象征性建筑。金刚宝座塔就是以东、西、南、北、中五座塔来代表这五佛的。
中间塔较为高大,四角是小塔,底座高大,此外,还在塔座与塔身的雕刻与装饰上,突出中国建筑的艺术特点。
华塔:下面是一层塔身,塔身上半部装饰有各种复杂精美的纹饰,犹如镶嵌着美丽的花,也叫“花塔”,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