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因山为陵的开始——3D再现唐太宗昭陵!
文摘
文化
2024-09-08 14:20
江苏
1000多年前的唐朝皇帝死后多因山为陵,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北部修建的18座唐代帝陵中,除延续前朝规制修建的高祖李渊的献陵以及国力衰微后修建的唐武宗的端陵、唐敬宗的庄陵、唐僖宗的靖陵为封土起陵外,其余十四陵均因山为陵。公元635年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病逝,李世民本欲效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长陵为父亲营建陵寝,但遭到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的反对,他认为自秦汉以来,帝王陵寝大多人工堆砌高大的封土,汉代诸陵从帝王登基就开始营建,劳民伤财,还使盗贼生心,汉末几乎所有的汉陵都被悉数盗掘,并以汉文帝霸陵因山势而建为例,劝谏李世民改易葬制。但李渊在遗诏中已明确留下旨意陵园制度,斟酌汉魏。经过一再地权衡之后,李世民最终还是遵循了父亲的遗愿,李渊最终被葬于承袭秦汉旧制的献陵之中。虞世南的上书虽然没有对李渊的陵寝制度产生影响。但仍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公元636年(唐贞观十年),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大唐帝国开始崛起,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历经战乱的中华大地迎来了被后世誉为黄金时代的贞观之治。也就是在这一年,与他风雨同舟,共同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的发妻长孙皇后病逝,这位一直默默守候在李世民身后的女人,几乎用尽一生关怀和支持自己丈夫,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对李世民温言劝慰,将愤怒失控的李世民重新拉回轨道,或许正是长孙皇后二十多年的拾遗补缺,李世民千古一帝的光辉形象和贞观之治的历史功绩才会如此璀璨。而后或许正是因为虞世南的上书,细心的长孙皇后体悟到了李世民的矛盾心理,在弥留之际,长孙皇后特意留下了一个遗愿,希望将自己安葬在大山之中,依山而葬,俭薄送终,以遂太宗心意。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为其上谧号“文德皇后”,入葬九嵕(zōng )山,次年李世民下诏将九嵕山作为自己与皇后的合葬陵墓,号召文武大臣、皇亲国戚死后陪葬昭陵。公元649年,53岁的李世民驾崩在终南山的翠微宫中,死后于长孙皇后合葬昭陵。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处的九嵕山中,唐太宗首开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先例,也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唐昭陵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请袁天罡李淳风二人选定的,九嵕山海拔1188米,山势突兀,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群山拱卫,墓室修建在地势高显处,因为这样即可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可防水。山前后左右布局均有水,又可作为陵墓的一道天然屏障,九嵕山南望隔关中平原,寓意天下太平,与太白山、终南山等诸峰遥相对峙,山水俱佳,气势磅礴。近年考古显示,昭陵陵园总面积达两万余公顷,周长六十公里,陵园仿照长安城结构布局而建,视死如生的丧葬理念。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修建,在阎氏兄弟的精心设计之下,两座司马门背依山势,分列陵山南北两侧相距1500米,几乎与长安城内太极宫承天门到玄武门的距离完全契合,标志着一个地下皇城的庄严神圣。位于九嵕山西南侧的山梁之上的昭陵下宫,是后代帝王谒陵时的行宫,供帝王休憩与斋沐。中央的寝殿陈列着太宗生前所用器具衣冠。东西两侧的建筑是侍陵人员居住的地方。昭陵玄宫便被凿建于九嵕山主峰南麓,宫门凿深75丈,墓道前后分设五重石门。九嵕山南面的山岭和平原地带,是庞大的陪葬墓区,初唐时期的人物如长孙无忌、尉迟恭、程交金、秦琼等几乎都长眠于此,等级分明,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为阐扬先帝徽烈,李治特命工匠将十四位外族首领琢石刻像,与昭陵六骏,一同陈列于陵园的北司马门内。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十三级小匠人,了解更多设计趣闻。————
除原创外,本公众号所使用的图片与文字内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