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共分封71国,其中与周王族同姓的姬姓就有53国,分封是周人总结商人治理得失结合自身文化传统的创造。
这项制度的核心不是强力的军事控制,而是不同族群在周人统领下的融合,外封的诸侯都承担着以周文化融合当地族群的使命,周人将根植血脉关系的宗法制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使得家国一体。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
西周王朝自始建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疆土经营的重心放在东土、北土和南土,而对宗周所在的西土,或许正是因为是本族的发祥之地,反而自信的认为能将其置于掌控之下,这样的疏于防备最终留下了隐患,至幽王时,这种东西失衡的战略布局彻底暴漏其弊端。
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幽王宠幸美女褒姒(bāo sì),除了烽火戏诸侯以博美人一笑外,还欲废了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宜臼逃亡去了外公的申国,公元前771年,申国勾结犬戎进攻镐京,杀死幽王,拥戴宜臼为王,即后来的周平王,但因镐京遭到严重摧残,于公元前770年东徒洛邑,这一年作为西周与东周的划分。
周平王东徒后,就在成周旧城西侧的涧河两岸兴建新的王城。
这座王城遗址已大体探明,呈不规则的矩形,北墙保存较好,城外有护城壕,按照周朝西宫城、东郭城的王城格局,宫城位于西南部,郭城东墙部设有王陵区,平面“甲字型、中字型、亚字形”都有。
宫城东北角曾发现一座大型院落遗址,可能是主要宫殿所在,东西宽346米、南北330米。其内分三个院落,由南北向廊庑夹持形成的主轴线,正对北院两座大型夯土建筑台基为朝堂级别的建筑。
西周晚期时,周公旦建造的东都成周,由于穿城而过的瀍河经常发生水患而逐渐萧条,周王也很少再来这里,以后西周在其东面12公里处择地建造新城。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而爆发混战,后王子匄在晋国支持下被立为王,后称周敬王。王子朝不服,率领支持者击败周敬王并占领王城。周敬王逃到狄泉成周,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在晋国派兵帮助下击败王子朝,夺回王城,但由于王城王子朝支持者众多,周敬王在晋国帮助下在狄泉扩建为新的都城。以后一百多年,周王一直住在成周新城。根据考古调查,西周晚期建造的狄泉城平面为长方形,周敬王定都此城之后,向北进行扩展。
周被秦国吞并后,将这座城封给相国吕不韦。后在东汉时代重新成为都城,一直沿用到南北朝北魏时期,称之为汉魏洛阳城。
自周平王后,此时周天子的权力已经不如往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天下是已是诸侯们的舞台,齐、楚、秦、晋开始强大,政令往往出于称霸的君主。
东周大致可以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最出名的当属春秋五霸,五霸历来有不同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没有异议,另外三个说法不一,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郑庄公、越王勾践及吴王夫差都是候选人。
秦国:秦国人的祖先,据说可以追溯到夏禹治水时的帮手夷族的伯益,伯益的后代蜚廉曾经是商纣王的大将,后来被周武王杀死。蜚廉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与他一起被杀,其后代被从山东流放到甘肃一带。另一个儿子季胜则归顺周朝。恶来的后代被流放到甘肃100年后,公元前905年,他们的首领嬴非子因为善于牧马,被周王封在渭河上游的秦邑。这就是秦国的开端,秦人立国之后,在与周边戎人进行的残酷斗争中逐渐成长。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支持周平王东迁有功,获封伯爵。可能是在他在位的时候,将宫廷迁往东边西汉水北岸的大堡子山。
公元前763年,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率部下700人东出陇山,来到当年赢非子牧马之地“汧渭之会”狩猎,随后迁都于此。
公元前714年,秦宪公又将都城迁往平阳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将都城迁到宝鸡市凤翔区城南当时称之为雍城,此后三百年秦国都城都位于此。
秦雍城就建造在凤翔城南的雍水河与凤凰泉河,纸坊河之间,其建城之初主要生活在两河交汇处,在凤凰泉河西岸瓦窑头村附近发现的早期宫殿建筑群。
宋国:周初将早就与周结好的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封在商丘,称为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公元前1114年一公元前286年)。
其都城睢阳位于今商丘市,今已深埋于黄河泛滥的洪积层下,己探明的西墙长约3000米、南墙3350米,东墙2900米、北墙3250米。
郑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他的弟弟子友为郑桓公,其封地原本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靠近宗周镐京,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在位时,北方犬戎壮大,郑桓公感到形势不妙,产生东迁避险的念头,于是就从河南的两个小诸侯东虢国和郐国手里购买了10座城市,称之为新郑。
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后,周平王迁都到河南洛邑,与迁到新郑的郑国又成了邻居,郑国都城坐落在双泪河和黄水河之间,宫殿区按照早期诸候国的规矩设在城市中部。
郑韩故城遗址
楚国:周朝建立后,周成王封鬻(yù)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子,国都最早设在丹阳,可能就在淅川下寺一带,如今已淹没在水库之中。
公元前704年,熊彻自立为楚王,首开周朝诸侯僭号称王之先例,之后楚国将国都迁到郢城,直到公元前506年被吴国攻陷,这座郢城究竟在哪里,今天存在很大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北郊的纪南城遗址,另-部分学者则认为,应该是宜城市南郊的楚皇城遗址。
纪南城内北、南各设有水门,其上有门楼建筑,有名的越王勾践剑就出土于这座城。
潜江龙湾遗址章华台
吴国建立后,曾经多次迁都,吴国最早的都城是在今天江苏无锡东郊的梅里古镇一带,之后西迁丹阳市珥陵镇南葛城村的葛城,这座古城规模不大,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四周均有城门,墙垣外有宽10-20米的护城河环绕。
大概是在寿梦的儿子诸樊的时代,吴国再次迁都,常州市武进区的淹城遗址有可能是第三座吴都,这座古城由三道环形护城河和四道土墙围成,外城呈椭圆形,护城壕内外两侧都筑有城垣,内城为方形,子城也近乎方形。
阖闾继位之后,吴国再次迁都,位于常州市雪堰镇与无锡市胡埭镇之间阖闾城,如今被考古工作者认为是阖闾时代的吴国都城阖闾城,古城由东、西两小城为宫城和郭城组成,小城南面和东面有护城壕与外部河水相通。
越国: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少康将庶子无余“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等到允常在位的时候,正值吴国攻破楚国郢都,允常与楚国结盟,派出军队与秦国一道夹击吴国,吴国不得不从楚国退兵,吴、越两国由此结为死敌。
根据历史记载,最初的越国都城位于现在的浙江省嶕岘,在秦望山南面,到越王允常时,越国都城已经变为了埤中,在对吴的夫椒之战战败后,埤中被毁,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其所栖之处在今诸暨城关南面的勾嵊山,勾践入吴为臣的几年间,越国以此山代城,勾践返回后将国都从勾嵊山迁到了现在的平阳村,在这里着手兴建大小越城。
公元前490年,勾践又一次迁都,新的都城就是现在的绍兴城(会稽),勾践灭吴后,为了巩固霸主地位,决定北上迁都山东青岛一带的琅玡,百年之后越国国力衰弱,勾践后代被迫又将国都迁回会稽故地,直至越国灭亡。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十三级小匠人,了解更多设计趣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