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生家族:谢池春深(上)
文摘
2025-01-29 00:11
浙江
上世纪 50 年代末杨学德(第二排右二)长子长女都已考上医学院。老父亲(第一排中间)很高兴,率领一 大家子人合影留念 春草池畔,积谷山麓,谢池巷弄——这些和 1000 多年前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密切 相关的地方,如今都已是温州老城的繁华地带,早已无诗意中的幽雅静谧。而在此沐浴 世纪风雨的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更是进入了它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来往穿梭的人流使这一带嘈杂喧哗,交通拥挤。 进出医院的人们都步履匆匆,他们不会注意到这座浙南闽北最大的医院内,正对大门的雕塑背后有一块青石碑。其实,如果不是绕到雕塑的后面,根本看不到石碑上雕刻的那 4 个遒劲古朴的大字:瓯海医院。善书法的浙江名士邵章写于 1922 年夏的这块石碑, 穿越岁月的风霜,镌刻着一个时代的风华和激情,存留至今。 年轻的医护人员虽然模糊地知道瓯海医院是附一医的前身,但其中的前因后果历史缘起大多已全然不知。只有身着白大褂的外科主任医师杨继华每每经过这里,亲切感和 自豪感从心底油然升起。在这座医院里已经忙碌了近 30 年的杨继华,始终不敢懈怠, 他觉得唯有以自己的勤勉努力,才能不负祖辈用心血凝结成的那 4 个大字。 杨继华的祖父杨玉生,他是瓯海医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这座医院的首任院长。 《温州市志》第一卷“近现代人物”章节载,杨玉生(1890—1965),又名杨畴, 平阳县人。少时勤奋好学,鳌江公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毕业后留校任医师。辛亥革命起,投笔从戎,任浙江省陆军一师师部军医、炮兵营军医,曾参加攻打南京天堡城战役,获六等文虎章,陆军二等军医正军衔。 1990 年,杨玉生诞辰 100 周年之际,其次子,75 岁高龄的杨学德,写下了数千言 的《杨玉生传记》。经过多年调查寻访、翻阅资料,他弄清楚了父亲生平的很多细节。杨玉生,1890 年11月生于平阳城郊坡南,少时家贫,祖母、母亲两代寡妇,以出租花轿、彩旗为生,养育杨家独苗。聪颖好学的杨玉生在当地雾垟乡基督教会的赞助下才能顺利毕业于鳌江公学,并入杭州广济医学堂深造。 广济医学堂实际上是英国人创办的大学医校,英国人梅迪更任校长,校址在杭州葵巷口,即后来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原址。学校还附设有广济医院,即后来浙二院的 前身。深知生计艰难的杨玉生一直都很勤奋,深夜了还躲在教室桌下挑灯苦读,结果多 次被误锁在教室里,第二天门开后又接着上课。杨玉生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医师。杨学德曾见过父亲的一张毕业照,是广济医学堂医、药、产三科毕业学生合影,中 间坐着的是校长梅迪更夫妇,学生人数不多,只三四十人环绕在校长左右。只可惜杨学德印象中的这张照片早已不见踪影。 杨玉生工作不久,辛亥革命即爆发,21 岁的年轻医师投笔从戎,成为浙军炮兵营 的一名军医。在攻克南京战事中,浙军抽派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和辎重部队 3000 余人,担任中路进攻的主力。数日激战,浙军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终于占领南京。这次战役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为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浙军因此被当时民众尊称为“开国军”。后来杭州还建有浙军攻克金陵纪念碑和阵亡将士墓,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欢迎孙中山先生来南京主持国政的欢迎会上,杨玉生见到了精神饱满的孙中山。作为随队军医,杨玉生获六等文虎章,被授陆军二等军医正军衔。对于这段亲历革命的过程,杨玉生曾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亲笔写下了一篇回忆文章。因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原稿一直保存在市博物馆,直到 1998 年 12 月经温州著名历史学家胡珠生先生整理, 才发表于内部刊物《鹿城文史资料》上。 中华民国成立了,但国家又陷入军阀间争权夺利的混战局面。仍在军队任职的杨玉 生日益感到前途茫茫,现状与当年学医的宗旨背道而驰,于是萌生了回乡办医院的念头。 那时,温州一批有志有为之士齐聚杭州,如早年留学日本,曾任浙江督军署高级参谋,后与弘一大师交往甚深的吴璧华;曾任浙军第一师师长,后回乡热心地方公益的潘国纲等人。他们时常相聚畅谈,每每提到温州的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只有外国人办的白累德医院和董若望医院时,学医的杨玉生总是心情迫切地说,家乡应该有中国人自己办的正规西医院。 他的建议不仅得到了在杭同乡的赞同,而且当他请假回到温州提出这个设想时,也得到了温州地方官——时任瓯海道尹黄庆澜的支持。于是,杨玉生毅然辞去杭州待遇优厚的公职,携家眷回到了温州。 温州要办自己的医院了!闻听消息的温州名士纷纷解囊,杨玉生率先捐出大洋 1000 元,黄溯初、吴璧华、潘国纲各捐 500 元,黄敏之、徐寄庼等亦有捐资,瓯海道署拨公款 1000 元,凑足 4000 元作为开办经费。设立董事会经管,经众人推举,吴璧华为董事长,杨玉生为院长。 租来古炉巷三间民房作院舍,从杭州聘请名医七八人,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 1919 年秋,瓯海医院正式开诊了。从市博物馆至今保存的照片中,仍可以看到当年医院中堂“春到瓯江”匾额和“天地大德曰生”的对联。 医院开办之初,正遇城内霍乱流行,百姓人心惶惶。人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院就诊,都药到病除,痊愈而归。一时间医院名声大振,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仅一年的时间医院已显得院舍狭窄,设备不足,难以承担更多的救治任务。 道尹黄庆澜提议扩建。黄溯初的父亲黄冠圭慷慨捐赠 4800 元,各界贤达集资及道署公款拨助共19000 余元。接着,他们在环境幽雅的积谷山麓,选址 13 亩兴建新院。院长杨玉生为新院建设四处奔走,亲自督办,经营年余,终告落成。 1922年夏,瓯海医院迁新址。社会各界名流士绅云集,对医院的建筑规模、周遭 环境交口称赞。黄庆澜、吴璧华为此分别撰写了“碑记”和“缘起”。吴璧华在《创立瓯海医院缘起》一文中感叹道:“非杨君玉生不辞劳瘁,黄君溯初乔梓接济,焉能收此成效哉!”
往期选读
上海人黄庆澜,主政大温州
陈继严与大若岩情缘
温州南拳与大罗山红色传承(2.李平)
温六中校友林肃|初中毕业52周年的返校杂记
董朝才与温州模式
走进打绳巷,找寻儿时的记忆
南一鹏回忆曾陪伴父亲南怀瑾25年
鹿城美,美在公园(3)——白鹿洲公园
相册|我们的大学导师:刘好兰与符丕盛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温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