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道敏
苍南宗祠多、宫庙多,戏台自然就多,因为大多数宗祠和宫庙配有戏台,平时请戏班前来演出,娱神娱人。苍南民俗敬神事鬼之风由来已久,城乡各地宗祠、庙宇星罗棋布。每逢佛事、神诞、祈禳、丰庆等活动,必邀戏班前来演戏,所需费用从庙产中开支,称为“额子戏”。一年之中此起彼伏,循环不息,构成一条戏曲班社的巡回演出路线,这种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成了民间职业戏曲班社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
钱库镇夏口吴氏宗祠2023年1月29日晚演戏场景(黄建文摄)
清末今苍南地域仅江南垟就有448个戏台,至民国年间,各乡镇每逢会市必演戏,足见当时戏剧的繁荣。特别是冬春农闲期间,农村演出尤为频繁,又以春节最盛。苍南戏剧活动曾盛行一时,古来就有“瑞安出才子,平阳(包括今苍南、龙港)出戏子”之说。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 年),蒲城人叶良金和金乡人杨盛桃创建了著名的昆班“同福”,并分别以演生角和丑角而闻名浙南。
修复一新的鲸头古戏台(2023年7月31日摄)
据刘绍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日记记载,清末平阳戏剧极为兴盛,县内有头等班新同福、品玉等;二等六班:连玉、新瑞昌、大瑞昌、喜春花、聚福、新马歌;三等六班:祥云、大顺昌、钱福、小马歌、新同春、张玉和;四等二班:张义昌、塔头班。一个县竟有16个戏班在活动,占温州地区近一半。
据中共苍南县委宣传部课题组2005年的调查,当年全县(含今龙港市)现有宗祠706所,其中2003年以来建成的有645所,2003年以后建成的有61所,基本上每个村都有宗祠,数量最多的一个村达6个。特别是2010年以来,一些宗祠动辄投资上千万元甚至2000多万元,这些宗祠都配有建筑宏大、构筑漂亮的戏台。
民国11年(1922年)建造的碗窑美吴氏宗祠古戏台藻顶(杨道敏摄)
一些戏台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如民国11年(1922年)由碗窑美居民吴明菊作为首事创建的吴氏宗祠的戏台虽小,但也有化妆间和演员休息室。若遇下雨、下雪天气,观众还可以坐在两边厢房的两层走廊和对面的房屋里看戏,这座戏台也是木斗拱结构,雕龙画凤,十分漂亮。
清乾隆初年建造的北山街古戏台(杨道敏摄)
宗祠戏台加上大型宫庙配置的戏台,今苍南地域(含今龙港市)戏台总数在千座以上,比清末增长一倍多。其中,还有部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设的戏台尚存,包括南宋北山戏台、碗窑戏台等。
南宋北山与北山二街2条老街交叉口的戏台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初年,至今已有将近300年历史。戏台中间人行道上的木板平时都处于拆卸状态,以便路人行路,1957年之前,这条街道是南宋溪光至藻溪挑矾古道的必经之地;需要演戏时,就在戏台中间的人行道上铺上木板,便又成为一个舞台,演戏、行路两不误,这在山区集镇,不失为一个高明的举措。
碗窑古戏台
碗窑古村落也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戏台,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碗窑古村落中心地带,坐东北朝西南,为四柱歇山顶木构建筑,戏台板面高1.54米,通高7.26米,面4.28米,进深5.85米,圆形檐柱,柱头用两跳悬柱,柱间有镂空花板装饰,额枋上戏台内顶部为木构斗拱结构,斗形与弓形横木相互卯榫嵌合衔接,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纵横交错,逐层挑出,共有16旋,高3米,最大直径4米,旋形边上的4个角还雕有4只翩翩起舞的大蝴蝶,造型典雅精致,不用一枚铁钉。藻井上面的木板用彩漆描绘出《红楼梦》《白蛇传》等199幅戏曲人物故事,至少绘有12出当时盛行的戏曲,形象逼真,画工精致,是研究“南戏”难得的实物资料。戏台立柱上刻有“情节新奇出人意料,机关巧妙娱我视听”的对联。戏台后楼木构二层,面阔三间,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供演出人员化妆、休息之用。古戏台历代均有修缮,台板下中部一排石柱为1955年后加,台板曾于1970年更新,近年飞檐部分修理更新,屋面也重新翻新。
由于三官庙与古戏台对峙而立,通过厢房形成一个连体建筑群,可容纳1300多人同时看戏。不管刮风下雨,台上照演,台下照看。当年碗窑每月演戏2次,每年有20多次,福建、温州等地客商纷至沓来,锣鼓喧天,场面好不热闹。最热闹时,这个戏班还未开拔,下一个戏班已经到来。温州地区的戏班稍稍出色的,几乎都在碗窑献过艺。特别是遇到2个戏班斗台,空前活跃的气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演艺。有一个叫“天然舞台”的戏班在演《大补缸》时,甚至动用了真刀真枪。那边台上激烈打拼,这边台下直冒冷汗。最后一声怒喝,红缨枪刺去,一下子刺下了对方耳环。
碗窑古戏台藻顶
碗窑同时期建筑的另一座戏台,因地处桥墩水库淹没区,于1958年建设水库之前被拆毁。早年,碗窑生产的瓷器销路很广,周边地区不算,光远道的就有上海、江西、福建、台湾等地,专门赶来采购产品的客商“前脚没走,后脚就有人来了”。村内曾有七八家客栈,鼎盛时就更多了。碗窑村上窑、下窑同时建设2座戏台,一是为了攀比,更重要的目的是吸引外来的客商,当然也能满足本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清末至民国年间,藻溪因成为矾山明矾外运重要通道,迅速繁华起来,廿七埠头、廿八埠头中间供奉商业神林泗大帝的戏台宫是当时藻溪街的中心,经常演戏,吸引各地挑矾客、船夫以及闲人看客。看戏者一多,各种小摊小贩随之而来,甚至赌桌也摆了好多。大批挑矾者的来来往往、运输船只的不断密集和众多服务行业的聚集发展,藻溪繁华程度一时远胜灵溪、钱库两镇。
苍南地域(含今龙港市)共有50多条老街,其形成与繁荣,大多与庙会有关,每逢庙会,必演戏3—5天,以吸引观众。龙港鲸头老街的杨府殿一年甚至有4次庙会,杨府殿建有一座十分漂亮的木斗拱结构小青瓦戏台,供庙会时演戏所用。2023年,在龙港市政协的推动下,龙港市政府投资百万元对这座古戏台进行了全面重修,恢复了它的生命力。
灵溪镇大坡老街边上的马仙宫初建于清朝,是从邻村湾畔的马仙娘娘宫中分出来的,原来由大坡村、白水村、渔池村(上方林姓)3个村共同所有,重建于2012年,占地约500平方米。后来,白水村也自建马仙娘娘宫,于是,大坡、湾旦、白水三村的马仙娘娘宫每年七月七开始,都要同时演5天戏,届时就会出现斗戏现象,看哪个村邀请的戏班演唱得最为精彩,吸引观众最多。
五凤古戏台
藻溪东溪杨府宫戏台、五凤的古戏台都十分漂亮,至今保存基本完好。21世纪以来,苍南的数百座宗祠和大批宫庙经过改扩建,虽然戏台都建得很大,但已没有老戏台具有的古色古香文化味道。一些文物保护点甚至被拆除,成为十分遗憾的事情,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莒溪镇上天井古戏台。
作者简介
杨道敏,1963年生,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苍南县委办公室新闻信息科科长、龙港镇宣传委员、苍南县委党校副校长、苍南县文联副主席(主持)、苍南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主任等职,现为苍南县政协三级调研员。著有《走遍苍南》《苍南历史文化现象》《苍南名山》,主编《苍南百年老校》《苍南状元》《苍南历史文化村落》《苍南美食》《苍南地名溯源》《话说苍南》《苍南老宅院》《浙江文史记忆·苍南》。
编辑|张耀辉 微信号|victorzyh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