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 温州事 温州史
“东瓯名镇”之称的由来
潘猛补
在现今温州城区的谯楼上,一块高悬的“东瓯名镇”匾额引人注目。这块匾额原本镶嵌在人民广场前的钟楼上,但遗憾的是,那座钟楼在“文革”时期被毁。后来,在修葺鼓楼街谯楼时,人们以古时的晨钟暮鼓为灵感,由于钟楼已毁,便由鼓楼代替,因此将这块匾额新书悬挂于谯楼的二楼正中。关于“东瓯名镇”这一赞誉的由来,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人们一直所云温州素有“东瓯名镇”之称,这里却是混淆“东瓯”和“东瓯名镇”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着不同的含义,"东瓯名镇"并非素有,而产生于明朝。
东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通常主要指温州。这一名称源自在公元前192年(西汉),东瓯国建立,都城设在今温州市区。东瓯国的建立标志着春秋战国以来瓯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温州也首次被记入正史。因此,温州便有着“东瓯”的别称。公元675年(唐朝),正式设立“温州”,这是“温州”名称的由来。唐至五代300多年间,温州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行政区域划分和归属也逐步趋向稳定。南宋时,温州人才辈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名扬四海。同时,温州是南戏故乡,高则诚以其《琵琶记》而被称为南戏鼻祖,温州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享有“东南小邹鲁”的美誉。
然而,“东瓯名镇”这一称号并非一开始就与温州紧密相连。在古时,“镇”的建制与部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时期,“镇”发展为藩镇制度;宋朝时期,“镇”则更多地成为商品交易意义上的市集镇,并逐渐融入了地方行政体系。南宋时,温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故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尽管温州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显著特色,温州被誉为“东瓯名镇”已是当之无愧的。但“东瓯名镇”这一表述还未被广泛采用。
直到明嘉靖年间,“东瓯名镇”这一称号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据《光绪永嘉县志》卷二十四《古迹志》四《金石》下记载:“东瓯名镇坊,题名:嘉靖己亥夏四月乙卯吉,赐进士、中宪大夫、温州府知府郝守正,同知彭师有,通判陈璋炜、詹宽,推官李梦祥。”此牌坊“在府前”,古代叫府头门,即明代府治前,今鹿城广场路人民广场前。古时石牌坊都是表彰有功之臣、有德之人的象征,是对其功劳和品德的表彰,以缅怀其功绩,增加荣誉感。那么知府在此时此地为何要立此牌坊?表彰何人呢?原来这牌坊与永强张阁老有关。嘉靖己亥即嘉靖十八年(1539),而张璁作为嘉靖朝初期的重臣,官至内阁首辅,正于该年二月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嘉靖帝对其逝世表示哀悼,并赐予丰厚的祭葬之礼,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同年四月知府就建东瓯名镇坊。此石牌坊是对张璁功劳和品德的表彰。在府治门前设立牌坊以缅怀张阁老,也展示了温州出相的荣耀。
这也在建于民国初年府前街钟楼中得到印证。民国时期的钟楼是当时温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此楼的前身就是明时牌坊,所以钟楼南、北向拱门上的石匾分别额刻着“东瓯名镇”“民具尔赡”大字,这二石匾应该是明代牌坊上故物。“民具尔瞻”出自《诗·小雅》篇,“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原是指责太师尹氏之句,后用来表示地位显赫的宰辅重臣,为百姓所仰望。这与张璁身份和地位正合。不过州府悬挂“民具尔瞻”的匾额,可提醒官员,一言一行皆会为百姓所瞩目也算恰当。在嘉靖十八年四月立的“东瓯名镇”坊表,不仅是温州人民对张阁老怀念,又是彰显温州的繁荣与重要地位,更表达了对温州的热爱与自豪。从此,“东瓯名镇”这一称谓便流传开来。
又据《永嘉县志》载,到了“隆庆五年知府张国谦”在“东瓯名镇坊”上续刻上自己的题名,以表对“东瓯名镇”的敬仰。这与当时因隆庆开关政策,温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有关。当时隆庆皇帝决定废除限制海上贸易的海禁政策,允许百姓自由进行海上贸易。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倭寇的活动,同时为明朝开启了海上贸易的新纪元,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作为海港城市的温州原先因海禁而荒废的港口重新繁忙起来,迅速改变了温州沿海地区的面貌。温州成了商业贸易的集散地,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温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东瓯名镇"之称,至此实至名归。
可见“东瓯名镇”这一称号,不仅是对温州悠久历史的传承与致敬,更是对其灿烂文化的认可与赞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前行,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东瓯名镇”已经成为温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精神将继续鼓舞着每一位温州人,共同书写属于这座城市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往期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