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楼严氏:名门风度今犹存(下)
文摘
2025-01-23 00:05
浙江
2017 年 4 月 7 日,在严哲老师家采访。作为严笑儒的孙子,他保存了许多有关严
氏大家族的资料,严老师拿出一沓《严家通讯》,这是严家新三房为传承家风,增加亲
人之间凝聚力而创办的一份家族刊物,从 2000 年开始,一直坚持,共出了 32 期。呈
现在眼前是一本本页面 16 开的铜版纸杂志,封面设计各期不同,图案却异常精致。其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图文并茂。 翻开第 31 期的《家庭通讯》,扉页注明这期主编严澍(严瑞瑄的女儿,严家新三房第三代)的一段话:这期《家庭通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我首先要向大家推荐的
是三伯在 2016 年家庭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他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近 150 年来时代风雷激荡下严家鲜为人知、跌宕起伏的家史,并深刻揭示出百年兴衰荣辱的深层次原因,
梳理出严家历史形成的特点、优点和家风。通过该文,具有厚重底蕴的严家文化殿堂图
景正初现容颜。本期共收集了4 代人写的 16 篇文章,包括第 5 代的文章在内。从文字到内容,从逻辑到思想深度,篇篇精彩,全部达到可以公开出版的水平。这本身也从一
个侧面生动反映出“书香人家”“妙手写文章”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一篇文章是严瑞珍教授的《近 150 年来时代风暴激荡下的严家故事》。后面分
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严家家风”,第二部分是“严家聚会”。 严哲老师说:《严家通讯》每年出二期,“严家聚会”每 1—2 年组织一次,现在都由我们 9 个兄弟姐妹的下代或者下下代在轮值策划、操办。这支队伍很庞大,有 五六十人;能力也很强大,有各行各业精英,其中有教授、有专家、有资深编辑、有高 级经济师、有平面设计师等等,他们大部分人有博士、硕士学位。也许是我们长辈的身传言教吧,我们严家新三房的第 3 代、第 4 代,对弘扬家族文化、传承家风的诸事都 非常热心,他们出计谋、出钱、出力,大家互相比拼谁做得更好。 在《严家通讯》第 31 期第 21 页,我读到严丽稚(严瑞瑜的女儿)写的《2016 年 严家大聚会记》的开头一段:本次家庭大聚会由严家新三房第 3 代发起,到会 41 人(来自美国,还有香港、上海、杭州、南昌、北京),占当时严家总人数 51.25%;有第 2 代长辈 8 人;第 3 代兄弟姐妹 21 人;第 4 代、第 5 代小字辈 13 人……成功举办严家 大聚会,充分体现了严家的精神传承,严家家风延续和严家大家庭的凝聚力,寓意着严 家后继有人,子孙们在我们爷爷奶奶的精神的鼓舞下,脚踏实地,奋发向上。 谯楼下的名门——“严氏家族”枝繁叶茂。十六字家训驻扎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是他们思想、行为的指南。 5 月底,在美国女儿严乐家度假的严哲老师通过微信 发过来一张由严瑞瑄的儿子严冰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视频图文版《你好,“一带一路”》的封面图。 严冰 1989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人民日报,1990 年分配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3 月 23 日人民日报头版的《京张铁路:见证百年屈辱与梦想》 一文就是他写的。作为资深记者,他一直工作在新闻报道第一线,写出许多有分量的头版头条,如《大西北再架钢铁道》(1993 年 5 月 11 日)、《关山万里走京九》、《震区亲历 120 小时》(2008
年 5 月)、《海上救援六昼夜》等等。 在严冰的博客中下载了这么一段话: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接连推出三篇通
讯、一篇消息,分别是《关山万里走京九》《千秋功业千秋事》《烽烟渐尽思悠远》《京
九铁路全线铺通》,前三个通讯标题都是我想的,觉得很有气势,分别从宏大的时空来
给京九铁路定位。当年我 28 岁,充满了激情,用饱蘸着浪漫情怀的笔墨,描写建设场
面……京九铁路全线铺通的 1995 年的那个金色秋天,28 岁的我,多么年轻!多么健壮!媳妇还没着落的我,却那么充实,那么多情!我把浪漫和爱恋奉献给了中国铁路!快乐的严家美女们
在严家,严琴隐(文黼)也是个亮点人物。他是严笑儒的儿子,在 10 个兄弟中排第二。1995 年严琴隐在 102 岁高龄时,作为著名党外人士,列席温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温州晚报》以《百岁参政》为题,在会议期间作头版新闻,予以报道。 严琴隐 1893年出生。富裕的严家宅第里设有书院,让他在少年时就接受良好的启
蒙教育。他曾受到戴任(留学日本,是同盟会员)、林次鹤等名师指点。20 岁时拜瓯海道尹林鹍翔为师,专攻诗词。 爱好诗词的严琴隐于1923 年与夏承焘、陈仲陶、梅冷生等人创办慎社,为了活跃慎社的活动,他两次慷慨捐资助会。慎社以文会友,刊发诗文作品,是文人名士荟萃之所。因为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一些地方长官、名绅也欣然参与。慎社社址选定在鼓楼街的谯楼上,每当诗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吟咏酬唱,足以显示其高调清雅。次年严琴隐
又创立瓯社,温州名绅刘次饶、王志澄等都纷纷入社求学。会员们相聚在社,切磋词艺,
互学共进,影响广泛。温州词学自此又声名鹊起,瓯社还留下两辑珍贵的《瓯社词抄》。 1924年,第一任籀园图书馆馆长王毓英亡故,温州六县绅士共同推举才华横溢的
严琴隐出任温属六县籀园图书馆长(今温州市图书馆前身),此时严琴隐只有 32 岁。他同时还被聘为道署秘书。 严琴隐上任籀园图书馆馆长后,其政绩在《温州市图书馆的七十年》中有所记叙:“严文黼任馆长,开始将藏书依四库分类编目,并对田租进行清理,使经费有所增加,
原寄存的蔘绥阁藏书转为正式捐赠。”
民国时期,应平阳教育家范介生之约,在纱帽河严家祠堂创办温州妇女协会。严琴
隐还起草宣言,登载报刊,扩大该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当时响应加入的有胡识因、姚平子、
王逊仙、孙孟昭、庄竞秋等人。 抗战时,一些学校因躲避战难而迁移山村。为了解决当时青少年入学难的问题,在市区东公廨, 严琴隐独资开办永嘉补习中学,后学校迁移至积谷 山怀谢楼。为了正常教学,他聘请社会名流、名人 为教员,还自任校长,兼任学生的国文教师。 严老先生一生有三好:诗词,书法,古琴。富家子弟,无心于祖业的继承和管理,成天沉迷在艺海之中,以诗词、书画、音乐自娱,“败家子”的 恶名自然悬于其头顶。 在政治运动中,因家产殷实,又因为他是此时 严家的长子(大哥文龙已过世),他被定罪为黑五 类分子。然而,政治风云、社会偏见、生活穷困没 有摧垮严琴隐,他有着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被“政治管制”,受人歧视,他依然我行我素,生活在他独有的“严氏世界”里。没有人拜访,没有人关注,寂寞人生的生活空间只有 10 平方米。小屋内,一桌,一床、 一柜,他似乎是足不出户,在他那辽阔而高远的琴棋书画世界纵横捭阖,心驰神往,以书画颐养天年。 人们只看见那位穿着旧长衫,衣履有些不整的前清遗老沿着古城墙在踽踽而行,殊不知他是民国时期风云际会的人物,他的《乐律金鉴》一书闻名于国内戏剧界,是一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乐理专著;也不知,他的一张书法作品,在北京东城一书店,标价为 9500 元;他创作了《宝琴楼词钞》,只可惜没有人读过那一首首辞工句丽的精品。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严老先生的文化价值才被突然清醒的人们发现。他被摘掉地主的帽子,浙江文史馆聘他为文史馆馆员。百岁老翁,还走上参政议政平台,成为温州 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列席代表。此种悬殊的变化,严琴隐却泰然处之,如云卷云舒般淡然。凭借这份淡然,他活到 104 岁。往期选读
沈克成、王超俊在鹿城区历史学会年会上的发言
国羽“雅思组合”黄雅琼的教练是乐清人!
周吉敏 | 温州古道李山寨
温州科技界忠诚的领头雁——周申生 作者:李岳松
徐晓海丨我的宁桥情
酷暑中,想起温州“大水缸”,想起当年狄乃云副市长
怀念马骅先生一一写在马骅先生诞辰106周年之际
刘秋来:温州西郭下横街之锁忆
王曙摄影散文——瓯江畔山福镇横山村的记忆
温州乳品厂江心奶粉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