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 温州事 温州史
陈继严与大若岩情缘
文/摄 黄兴龙
日前,笔者应原温二中同班同学陈谷生邀请,与他侄儿陈逢春一起,驱车前往有“天下第十二福地”之称的永嘉大若岩,采访其父陈继严先生解放前的生平事迹。
一、 永嘉历史名人陈继严
水云村位于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在这个周边风光如画的水云村文化礼堂村史展览上,我看到陈继严先生的英俊照片,及其他与大若岩各种关系的生动事迹介绍。陈继严(1912-1959),字育慈,民国时期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1941年3月5日,任交通部直辖温州航政办事处主任。1944年改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驻温州专员。
二、陈氏大宗“敦睦堂”之由来
水云村文化礼堂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它的显著位置,悬挂一块上书“敦睦堂”三个大字的匾额,笔画瘦硬。系清光绪间水云八房太祖陈诚请太仆寺卿瑞安孙衣言所书。敦者,厚道之义矣。睦者,和善其意也。是亦其祖深明二字之蕴,而告诫后来者,以敦睦之心处世则仁人君子,处家则孝子贤孙,处族则一团和气,百家如一家,百人如一人,则无事不成,无事不美矣。今逢盛世,水云村将陈氏大宗改建为文化礼堂,耗资百余万,旧貌为之一新。复以睦之一字统率之,类列一族贤人、故事于其上,图文相彰,雅俗相辅,见者称善。既如此,重申“敦睦”大义,仍以二字名堂,所望者凡陈氏一族必不负祖宗遗训,发扬光大之,此亦其族之幸也!现在我们看到的《敦和堂记》,就是后人根据孙衣言《敦睦堂》匾额的原意,进行发扬光大撰写的。
三、将大若坑改名水云村
陈继严热爱家乡,他关心家乡建设,主要业绩如下:第一是把"大箸坑"改名为"水云村"。当时大若坑村二百余户,人皆姓陳,娄姓者仅一戶。民國三十年(1941)9月,村人陈继严等申請永嘉县更定今名水云村,并得到同意。相传当地溪中赤水時出,飲之者壽。陶弘景诗中有“嶺上多白雲”句,故取村名为水云村。让诗意的村名和迷人的景色相得益彰。第二是他自助创办"水云小学",使村里学童受到文化教育,为村里的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今天我们在该学校旧址前,还可看到一棵枝叶繁茂,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陈继严先生亲自种植的苦栎树。苦栎二字在温州话中与“苦练”同音,因此,他以此树来鼓励学生们的勤学苦练精神。据当地父老说,办校期间,陈继严亲自聘请教师,并从温州购置风琴运到学校给学生上音乐课。该小学现已成为带有初中部的全日制公办水云学校。第三,他本人还经常资助并发动民众修路、筑亭、建埧、植树。第四是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力促当地实现"通邮",并把电话线装到水云村,因此该村便成为瓯江北岸最早设立邮箱并开通电话的村落。第五是广邀各界人士、学者、名人赋诗、作画、题词、写文章,为大力宣传大若岩景区建设造势。如耸立陶公洞左前方,俯瞰碧波荡漾的登仙石,其上镌刻的“登仙石”“世外蓬莱”等精美的楷书金色大字,均出自陈继严之手笔。第六是他与刘景晨先生合编《大若岩志》,该著作全面、真实、生动地介绍大若岩的历史、人文、山水,为提高大若岩景区知名度作出杰出贡献。
永嘉县水云村文化礼堂,现已成为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 陈继严、柯逢春两位老先生平生都有诗词传世。
华盖晚望
陈继严
拾级等华盖,秋高望眼除。
暮云笼达树,落日噪归鸦。
明月千山照,莓苔一径斜。
相思今夜甚,何处是君家。
暮春登十二峰
陈继严
柳色苔痕綠已齐,江南三月子規啼。
尋芳花落饒清興,探勝山幽少舊題。
飛瀑怒聽千涧響,登高俯眺萬山低。
何時得奮摩天翮,野馬尘埃一望迷。
永嘉大若岩
柯逢春
轻舟远上水云村,欲入名山避俗喧。
古洞清幽堪小隐,奇峰高插托深根。
神仙已去无消息,朋旧相遇慰梦魂。
携手登临天宇阔,萧萧红叶似桃源。
(附彩照33张)
进入水云村
陶公洞山门
包罗万象陶公洞
登仙石上“世外蓬莱”与“登仙石”的摩崖题刻,均出自陈继严先生手笔。
陈氏大宗
参观村史
第一遗祖陈公逸遗像
陈继严先生遗像
水云陈氏家族辈份
水云讲习所
友谊长存(左起)
黄兴龙、陈永忠
陈谷生、陈逢春
水云桥
水云村文化礼堂
村委会办公大楼
世外桃源
山清水秀
陈公庙
白云亭
赤水亭
水云亭
朝天龟长廊
大若岩十二峰
永嘉大若岩 柯逢春 撰/书
轻舟远上水云村,欲入名山避俗喧。
古洞清幽堪小隐,奇峰高插托深根。
神仙已去无消息,朋旧相遇慰梦魂。
携手登临天宇阔,萧萧红叶似桃源。
落款:兴龙同志两正,柯逢春年九十八书。
往期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