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生家族:谢池春深(上)
温州人 温州事 温州史
杨玉生家族:谢池春深
(中)
功成身退
出生在杭州的杨学诚、杨学德两兄弟随父亲杨玉生回到温州老家时,都还只是四五 岁的小孩子。他们先是住在石坦巷,后来瓯海医院开始建新院舍了,杨家也在附近的谢池巷建房居住,这一住就是近一个世纪。
谢池巷的院子很大,后门一直通到府学巷,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有玉兰树、樱 桃树、枇杷树,兰花和茶花竞相吐艳——那满院子的花香啊,氤氲了杨家三代人的记忆。
然而,就在两兄弟读高小时,为瓯海医院的创办倾尽家产、呕心沥血的父亲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
那时肺结核没有特效药,只能靠营养疗法和空气疗法。1925年,瓯海医院首任院长杨玉生离职休养。
为生计,杨玉生在谢池巷家中设立了诊所,边休养边给人看病。1930 年,已经病愈 的杨玉生在离家百米之遥的东边院落里开设了玉生医院。他是温州的名医,所以找上门来看病的人很多。温州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他的自传《追寻历史的真相》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当年谢池巷这个幽雅精致的小院——
记得,小时候,我每年春节,都要随父母前往温州谢池巷的一座精致的小院拜年。后来,即使在我离开家乡之后,每一次回到温州,也总要去那里拜望。
每一回推开雕花的铁栅栏大门之后,走进院子,便飘来一股“来苏儿”的气味。步上台阶,便进入一幢别墅式的两层小楼。楼下是诊所与药房,楼上则是卧室。这座私人诊所的主人,说话声略微有点沙哑,叫杨玉生,是我父亲几十年的挚友, 我称之为“杨伯伯”。我家有谁生病,差不多都请杨玉生先生诊治。…………
叶永烈的哥哥幼时多病,全靠杨玉生精心医治,才一次次脱离危险。叶永烈虽不像哥哥那么体弱多病,但是也有过两次被父亲送往谢池巷玉生医院的经历:一次是连续高烧持续不退,噩梦连连, 杨玉生给他打针退烧;还有一次是腋下长一大脓疮,疼痛不已,杨玉生为他开刀, 脓血喷涌而出……腋下至今犹在的疤痕时时提醒叶永烈记起当年那幕。
叶永烈的父亲叶志超和杨玉生早就认识,但在事业上合作却是 1933 年的事情。那年,瓯海医院遭遇经济危机,几近倒闭。虽然当时杨玉生已经自办医院, 但他毕竟是瓯海医院的创办人之一,始终牵挂着医院的事务。当得知瓯海医院的窘迫时,他忧心如焚。在紧急之中, 他想到了多年的老友、时任温州慈善机构协济善堂负责人的叶志超以及温州著名实业家吴百亨。经过商讨,他们都决定给予经济支持,瓯海医院改由协济善堂管理,叶志超出任院长,终于使瓯海医院渡过难关。
1937年抗战开始后不久,温州再次流行霍乱。当时药物不足,医护力量也很薄弱, 杨玉生作为地方名医和有关人员组织成立了临时时疫医院,不仅专门收治霍乱病人,还派出一支霍乱预防注射队,分片分队负责,注射后发给注射证,不遗漏一人,对过境旅 客也严格执行。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此后每到夏季都组织实行这些措施,地方防疫工作卓有成效。 上世纪30年代初,杨学诚、杨学德兄弟先后考上了大学。杨学诚子承父业,考取了上海震旦医学院,此后他便离开家乡,毕业后在苏州医院工作,直至 60 年代末病逝。杨学德的学习成绩比哥哥更好,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理科班读高中时,便被选拔到杭州高级中学, 后考取燕京大学,选择了和医药有 一定关联的化学系。 杨学德在这所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度过了青春洋溢的3年—— 他身着白大褂和同学们在实验室忙碌,他脚踏运动鞋在足球场上驰骋, 当年的年级毕业纪念册是他挥笔写下了卷首语:岁月不居,韶华易逝, 在榴红照眼时,在仲夏的熏风里我们别了…… 大学毕业后,一表人才的杨学德和温州有名的美人刘纤纤结为夫妻。杨学德自己虽然没学医,却娶了个从事医务工作的妻子。刘纤纤家里是开酒坊的,家境宽裕,因此有能力送女儿去上海读医士,毕业后在温州白累德医院做助产士。当时受过专业训练的助产士寥寥无几。刘纤纤对胎位不正施行外倒转颇有经验,慕名前来求助的人很多, 即便退休后也还常有人找上门来。 岁月动荡、战事频仍的年代,杨学德在上海、杭州、温州辗转求职谋生。其间,他任过大学助教、化工厂化学师,也自己办过小工场,然而生活依然无法保障,工作始终 不能安定。苦闷中,他翻出自己过去抄的读书笔记,那么认真清晰,图形结构一丝不苟, 文字部分则全用英文撰写。一页页看着,杨学德竟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学了这么多知识究竟何时才能派上用场? 1950年,温州和平解放后不久,求贤若渴的市领导点名让当时在市立中学担任化学教师的杨学德参与温州工业建设,这个化工专业的高才生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上世纪 50 年代初电化厂筹建,50 年代末温州化工厂筹建,70 年代末浙江省明矾石综合利用研究所筹建,他都是主要负责人之一。电化厂是温州解放后建成的第一家化工厂,也是浙江省最早的两家氯碱厂之一。它的建成为温州市的化工、轻工、造纸、纺织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杨学德的突出贡献, 1953年,他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54 年,他调任市工业局副局长,倡导和创办了工业局下属的化工实验室和机械实验室,这是解放后温州最早出现的工业科技研究机构,温州市工科所的前身。1956 年9月,杨学德,这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要做一名红色专家”的愿望。同年,他被推选参加全国第一次科普积极分子大会,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那是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年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人才。但由于当时培养工 业技术人员的温州工校搬迁杭州,大部分教师随学校去了省城,东北重工业基地两次南下温州,招聘走了一批技术骨干,导致温州工业人才奇缺。温州传统的工业强项如纸伞、 打字蜡纸、面砖等产品质量大幅度滑坡,出口产品大量退货,严重影响了温州的声誉。 杨学德亲自到厂里蹲点,改革配方,为了解决面砖尺寸公差、翘曲度不合要求,打字蜡纸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变质,打外文字母打穿皮膜等问题,多次实验改进,有项实验 甚至进行了 351 次,才成功研制出新配方。 新中国成立后近40年间,杨学德的工作岗位虽几经变动,但总是担当重任,不辱 使命。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了冲击。然而“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已经 64岁的杨学德又被委以重任,随化工部考察组赴墨西哥考察明矾石的综合利用,1979年被抽调主持浙江省明矾石综合利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担任所长、 副书记。他负责的项目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鉴定,项目小组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集体。 1987年,73岁的教授级高工杨学德,被公认为“温州工业科技先驱”的杨学德, 离开了他从事近半个世纪的化工岗位,光荣退休。往期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