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楼严氏:名门风度今犹存(中)

文摘   2025-01-22 00:06   浙江  
谯楼严氏:名门风度今犹存(上)

谯楼严氏:名门风度今犹存(中)

(三)

    严文鼎是严笑儒的第三个儿子,由朱氏所生。因为在10个儿子中,严文鼎排行第三, 所以街坊邻里称严文鼎这一支为严家新三房。 

    帝国主义入侵,尤其是“烟台条约”的签订,致使大批洋货涌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冲击,本来就脆弱的地方企业自然更是难以维持,到了上世纪 30 年代,严家的瓯绸作坊就开始走下坡路。抗战爆发,温州三次沦陷,严日顺由此而一蹶不振。 

    父亲过世,10 个兄弟分了家。到严文鼎成家时,严家不再辉煌,严家的子嗣又开始了自食其力的人生途径。

    陈洁春是严文鼎的妻子,她记忆最深的是曾为温州商界执牛耳者的公公临死时,不断叹气,不断摇头。他在感叹他的 10 个儿子、7 个女儿,没有一个接受现代文化教育, 以致家业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而倾塌。所以,陈洁春与丈夫严文鼎约定:即使家庭经济再困难,我们也要供子女读书,把他们培育成才。

    严文鼎、陈洁春有 6 个儿子、3 个女儿:瑞瑜、哲民、瑞珍、绵绵、娟娟、芬芬、 瑞瑄、瑞珉、严哲。聪颖、贤惠的陈洁春把培养子女成才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在艰难的岁月里,她与丈夫并肩支撑,为 9 个子女展开温暖的护翼,呵护他们优秀地成长。采访时,严哲的妻子许凯说:你写我们严家,有两个妇女的功绩不能疏漏,一位是严振皓的妻子徐氏(严

1944 年严文鼎一家老照片

   

    氏老三房);另一位是严文鼎的妻子陈洁春(严氏新三房)——我的婆婆,她治家有策,教子有方,做人方圆、明理,记忆力极佳,在大家庭中任劳任怨,整个严家老少包括街坊邻里都非常尊敬她。

    严家新三房的子女个个学业有成,事业有成,他们是严家十六字家训“肩担道义,手写文章,脚走正路,心怀亲情”不折不扣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严哲(前排中)和复旦同学在天安门留影

严哲在天安门留影


    “严家三杰”是媒体笔下的赋予,指的是严笑儒的孙子,严家新三房中三个儿子,瑞瑜、瑞珍、瑞瑄。

    瑞瑜是严文鼎的长子,温州中学毕业,1941 年考上北洋大学土 木工程系,因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爱国活动,被国民党列入了黑名单。在地下党秘密安排下,严瑞瑜被转移到解放区。 

    严瑞瑜是新中国首批铁路专家。1948 年,在解放战争的战火中,严瑞瑜参加了同蒲铁路的抢修工作。后来成为享誉国内的铁路专家的严瑞瑜回忆:当时,部队在前方打仗,我们在后方修铁路,我们直接参与这场伟大的解放战争,这也是我参与铁路建设的开始。那时大学毕业不久,实践的经验不足, 但热情很高。我带领一个小组,在炮火中沿路进行调查,做出修复方案。在大家努力下,全线在很短的时间内修通,对支援解放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段经历是我修建铁路生涯的起点。 

严瑞瑄(前排右一)天津大学毕业照


    解放太原时,他和同事接受了“要把铁路修到城墙下”的任务。由于运输线路畅通, 1949 年 4 月 24 日,太原解放,严瑞瑜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太原城。 

    他曾是宁赣线(南京—江西)总指挥兼党委书记,这一工程十分浩大,全线共有几十万工人、民工参加修路,再说当时“文化大革命”已开始,干扰很大。但作为全线总指挥, 严瑞瑜顶逆风,战恶浪,终于如期完成祖国和人民所托付的重担。 

    他是京九线的策划者,他还是京温线筹建专家组的组长。

    “当时筹建处设在杭州火车站旁边的红楼宾馆,紧靠铁路,居住条件不怎么好。夏天杭州酷热,我们在 37、38 度的高温下坚持工作,非常辛苦……京温铁路通车典礼那 一天,我应温州市政府的邀请参加了这个温州人的盛大节日。当我目睹火车在震天的鞭炮声中缓缓驶进站台时,我不禁热泪夺眶……我为之奋斗一生的铁路终于通到我的家乡!生我育我的故乡也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故乡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的喜悦与感动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严瑞瑜曾如是抒发他当时的心绪。

2016 年严家大聚会合影


    严瑞瑜还是个孝子,他非常眷顾居住在谯楼旁严家小院内的父母和弟妹们。他说:“父母亲没有工作,弟妹们尚年幼,我作为老大,应竭尽我的所能来维持这个家。我和老伴 省吃俭用,将每月工资凑足100元寄回家,我们自己靠上工地每天4角5分的补贴过日子, 虽然有点苦,但心里亮堂、快乐!” 

    如果说严瑞瑜是享誉全国的温籍铁路专家,那么严瑞珍则是享誉世界的从事发展农业经济研究的专家,他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为贫苦农民致富”的伟大事业。他曾担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副主任,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抗战时,民族灾难深重,严瑞珍曾随父母逃难到温州乡下,在农村看到农民生活贫困状况,老房东家徒四壁,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这些画面深深刺激着小小少年郎的同情心,从此严瑞珍就立下要读书成才,改变这些贫苦的底层老百姓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志向。 

    1948年,严瑞珍高中毕业,同时考上北大、同济、复旦和中央大学(南京大学) 等 5 所名牌大学,因为心中早已有宏愿,他毅然选择了中央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严瑞珍除了努力学习专业功课外,还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其间还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明白,祖国要富强,农民要富裕,就必须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

    1952 年,严瑞珍被组织派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读农业经济研究生,1955 年毕业留校任教。 

    60 多年来,严瑞珍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学等 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他具有深厚经济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农村实际,在农村经济调查中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并通过与国外农村经济的比较分析,以更高、更广阔的视野来 观察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经济问题,他的讲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赞赏。他直接指导毕业的国内外博士生、硕士生达 70 多人,桃李遍天下。这些学生都继承了严教授的严谨治学 态度和求真的研究精神,工作在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的第一线。 

    他提出了许多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是他首先提出工农业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方针;是他首次引进“户量比”的方法,科学评定土地的经济效益;是 他首次提出“市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的论断等;他的代表作《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 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吴玉章科研奖。1995 年,他在河北内丘县创建“太行山区脱贫和发展试验区内丘”——被人们称为“内丘模式”。

    “大行山内丘反贫困试验区,辖3个乡,54个村,17000 多人。我们和德国学者到内丘山区进行考察,发现满山是石头,于是我们发动群众爆破开山修梯田,引水上山, 种苹果、板栗等果树,同时在果树间套种花生,当年见效。我们还通过生态建设,发展 交通、供水、技术引进、教育、医疗等项目,使试验区人均收入由原来的 337 元增加 2340 元,基本上解决当地 1 万多人的温饱问题……内丘县政府还特地在试验区建立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千秋伟业,功德永存”。2008 年严瑞珍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 如是介绍他为贫困地区老百姓所做的那些功德之事。

    2002 年,严瑞珍主导的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另一个反贫困试验区,通过 9 年的努 力操作又获得成功,使 4000 多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严瑞珍“兼济天下”,为了千千万万的贫困农民致富,他皓首穷经,呕心沥血。中央台、人民日报、东方时空、北京日报等媒体都多方位报道了他致力扶贫的动人事迹。

    晚年的严瑞珍正在热心搜集严氏家族的资料,为了挖掘严家的家族史料,传承严家好家风,他和几个弟妹倡导发起了《严家通讯》这个家庭刊物。从2000 年开始,这份家庭刊物就在一期期地刊出。

    2016 年7月,严家 40 多人在山东荣成聚会,严瑞珍在聚会上说:“严家新三房的第二代(也就是我们这一代)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让第三代接上接力棒,继续去演绎威 武雄壮的新剧目。应该说,这是我们严家一个具有历史意义、标志性的转折点。150 来年的历史沧桑里,严家先人们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继承,今天我们严家聚会就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严瑞瑄是严家兄弟中的老四, 1962年天津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 是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高分子化工研究专家。

    严瑞瑄在化工领域的“三突破”——乳胶涂料、电泳涂料、水处理用阻垢剂,奠定其在高分子化工研究方面的翘楚地位。

瑞瑜、瑞瑄、瑞珉都毕业于天津大学


    作为潜心于化工研究的科学家,严瑞瑄著作等身。1989 年, 严瑞瑄著的《水溶性聚合物》一书正式由化工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 第一本系统介绍水溶性聚合物产品、性能、设备和用途的专著。在此基础上,相继又出版了《水溶性高分子》《水处理剂应用手册》《水溶性高分子产品手册》等专著。这些书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人看了之后,创办了企业,有些大学把这些书作为研究生必读资料。现在的许多从事水溶性聚合物的大学博导都在许多场合讲,他们是读着这些书成长起来的。在国外,有个著名的聚丙烯酰胺大公司还把“水溶性高分子”节译 后作为职工培训的材料。全球最大的聚丙烯酰胺法国公司的董事长,找人翻译了这本书 供自己阅读。化工出版社统计,《水溶性高分子》是化工专业书籍中发行数量最大的一本书。

    成就杰出的严家老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不管遭遇多大的劫难,爱国是我始终不变的情怀!” 

    其他三个儿子的情况:

    严哲民:英士大学毕业。

    严瑞珉:天津大学毕业后在合肥大学教书,后调温州广播电视大学,任副教授。

    严哲:复旦大学毕业,曾当过兵,后调到温州医科大学,任教授,在医用生物化学领域颇有声誉。

    严文鼎的 6 个儿子,在各自领域都是精英人物,他们不折不扣履行着严家“肩担道义, 手写文章,脚走正道,心怀亲情”的十六字家训。

(未完待续)

作者:施菲菲

本文选自:《鹿城记忆·家承风华》一书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鹿城记忆·家承风华》编委会
主任  朱如明
副主任  邹银华 卞苏贵 李洪湖 王剑峰 
编委  褚宏健 戴爱华 施菲菲 王凌鸥

关注温州情公众号
公众号编辑:丁乙

往期选读

2025新春年会隆重举办——意大利温州泽雅同乡联谊会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次创新实践——回忆腊月联谊会

谢池巷故事

温州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巷——周宅祠巷

谢弘 | 江西栈——温州东门的这条街

温籍科技名人(5)缪昌城:提取更生霉素,对治鼻咽癌有较好疗效

温州永中街道当代出了名人李日千与李日增,他们都是大学校长

怀念永嘉场的石板路

大南街道打造邻里食堂    老年人乐享幸福“食”光

原温师专党委书记吴佩之与他小儿子吴东峰(写遍将军第一人)

温州情
瓯越情怀 高端读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