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

文摘   2024-09-23 09:00   广西  

点击左上天涯闻谈关注我们


【天涯闻谈总1158

北京记忆


作者:阮成就



盛夏时节,我们一家五人开启了一场北行之旅。头天下午出发,经过大约十四个小时的运行,次日上午动车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北京。

我这次是故地重游。46年前的那个初春,承蒙命运之神的眷顾,我卸下肩上的扁担,洗脚上田,从遥远的南方来到北京学习深造。毕业后回原籍工作。几十年来,北京印象深深地刻在脑海里。由于工作关系,这些年来我多次来到北京,但离现在最近的那次也已有10年了。今天,我又一次有幸走进你的怀抱,想轻轻地抚摸你的脸庞,静静地倾听你的心跳,看看你绚丽的色彩,重拾那些远去的记忆。




这次来北京,是陪孙子来参加一个朗读方面的全国总展演。那天下午,利用孙子没有活动安排的空隙,我和妻子步行去住地附近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游览了半天。

北京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北京明城墙遗址就是一处重要的记载北京历史的文化遗存。现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内的东便门至崇文门的明城墙是北京城内仅存的两处明城墙之一。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历史上长达24公里的明城墙,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公里的城墙遗址。这段巍峨而斑驳的城墙,见证了600多年来北京风雨沧桑和历史发展变迁,已成为了北京城的标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只见远处一幢幢现代化高楼大厦矗立在天地间,而脚下紧邻着的北京火车站,密集而整齐的铁轨上,高铁和火车不停地驶进驶出。历史在这里交集和碰撞,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穿越时空亲密对话、交相辉映的绚丽画卷。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致,我仿佛隐约听到那从岁月深处传来的先辈们开疆拓土、躬耕山河的呐喊声,看到中华民族正朝着伟大复兴坚定有力地前行的脚步,真切地感受到今日的华厦大地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北京明城墙,品读一段厚重的历史文化,走进北京明城墙,感受古今文明的大碰撞,走进北京明城墙,厚植殷殷报国情怀。辉煌灿烂的华厦文明,由一代代炎黄子孙热血写就。我自豪,我是其中一员。




来到北京,心心念念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是颐和园,那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好去处。

初识颐和园,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年得个“三好”学生,学校组织师生敲锣打鼓把奖状奖品给送到家里来。在一本奖品笔记本里,夹有两张北京颐和园照片,一张是玉带桥,一张是谐趣园。从此,美丽的颐和园就住在了我的心里。大学一年级的那个夏天,学校组织暑假住校学生到军营参观,到一些名胜古迹去游览,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颐和园,亲眼目睹了她的芳容,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铜牛、玉带桥、长廊、谐趣园等景点游了个遍。此后多次游览颐和园。虽然每次的感受和印象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每次都是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每次都是心情舒畅地游览,意犹未尽地离开,总盼着下一次机会快点到来。

今天,这机会又来了,我又一次来到了颐和园。以前都是从东宫门进出颐和园,但现在正值旅游旺季,游客非常多,按照网上旅游攻略的指引,我们从北如意门入园,果然这儿游客量较少,入园不用排长队。



进得园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寿山、昆明湖,和湖上那张永远也开不动的石船。顺着儿媳妇的意愿,我们先坐龙船游昆明湖。船从北门码头向南一路驶去,只见几十艘游船在来回穿行,湖面碧波荡漾,笑声飞扬。万寿山郁郁葱葱,佛香阁、排云殿巍峨耸立,气势恢宏,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项链,而堤上婀娜多姿形态各异的六座桥,犹如项链上一颗颗璀璨的钻石,其中,最耀眼夺目的当数玉带桥。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石桥,由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蛋尖形的桥拱,使桥显得特别高耸,弧形的曲线十分流畅挺拔,形若玉带,静卧在绸缎般的水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典雅秀丽。想当年年轻气盛,爬上桥顶尚觉吃力,若再过些年,再想爬上这么陡的桥可能就比较艰难了。

当这感慨的大门一打开,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又回到了以往那个令人怀念的年代。那是大学三年级暑假的一天,我和同学结伴同游颐和园,其中两个男同学(一姓李,一姓张)是我老乡,一个女同学(她与张同学是另外一个系的同学)是北方人。那天天气很好。虽然时值盛夏,但南风徐徐吹来,感觉不是很热。我们租了一张游艇,第一次泛舟昆明湖。大家轮流划桨,轮流唱歌,说着那个年代流行的一些豪言壮语,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期间游得兴起,两个老乡同学纷纷跳入湖中游泳,我则留在艇上把舵。他俩一边游水嘻戏,一边嚷着要女同学也下水来。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女同学没穿有游泳衣,于是她只好穿上张同学脱在艇上的一件红色背心。由于背心较宽大,当她跳下水的那一刻,又正好有一阵大风吹来,在风力和水浮力的共同作用下,背心瞬间向上翻飞舞动,整个人宛如春天里一朵从树上莲步款款飘至地面的火红的木棉花,美的令人窒息。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我们都停止了呼吸,怔怔地看着这一幕,随即便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欢呼声。这笑声和欢呼声,久久地回荡在湖面上。


正当我陶醉在以往那美好回忆的时候,不知不觉间,游船已停靠在十七孔桥南侧码头。弃船上岸后,我们随着人流沿着湖东岸往北游览,尽情地享受着这充滿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当行到万寿山脚下的长廊时,已是中午时分,便随意地在长廊东段的一处地方坐下歇息,进食自带的午餐。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是中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有14000余幅,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情节。这些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是整个长廊彩画中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彩画。说来也巧,我们驻足休息的这一间,正好其枋梁上所绘的彩画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广为传诵。我注意到,就在我们休息的半个小时里,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就有6个旅游团队经过,而每个团队的导游都无一例外地在那儿驻足停留,滔滔不绝地向游客们讲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见这故事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它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导游们不遗余力地讲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虽然多少有点卖弄自己的记忆力和口才之嫌,但又何尝不是人们对团结、忠诚和人间大义的赞颂和追求的反映?我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这磅礴的力量将会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大学毕业离校已经42年了。岁月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我对母校的爱戴和思念。以往每次到京,都会回到母校来走走看看,这次也不例外,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又一次来到那令我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人生圣地。

那天是我先陪儿子去看他的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然后儿子陪我来看我的母校——中央民族大学。在门卫处办了有关手续,确认了我原来的学生身份后,高高兴兴地进入校园。

以前,在北京高校里,中央民院的环境绿化和美丽是公认的。现在校园绿化更好,更加漂亮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一幢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作为教学和宿舍用的仿古建筑,静静地掩映在绿树丛中,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清幽庄重的感觉,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韵味和光彩。

虽然正值暑假期间,学生大多离校了,没有了往日那种人来人往、书声琅琅的热闹景象,但也不时见到有学生夹着书本在校园穿行的身影。运动场上,有一群学生模样的人在踢足球,走近点看,还隐隐约约地闻到空气中飘来的他们身上那股淡淡的汗酸味。那是多么令人艳羡的青春气息啊!



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场一景,无不勾起我对那段美好岁月的深深的思念和回忆。我们七七级学生是一九七八年春节后入学。我从南方来,以前从没见过雪。入学时北京还很寒冷,春节后还下几场雪。当时的课室正好在楼顶那一层,每节课后,我们都出到楼顶天台去堆雪人打雪仗,美美地享受玩雪的快乐。这快乐,一直滋润着我四年的大学时光。那时候,每天上午课间时刻,我们都在教室外的丁香树下,一边闻着花香,一边做第五套广播体操。每逢小组学习讨论会,我们每人拿着配发的小马扎,坐在宿舍外的树荫下,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甚至有时还就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学校办公楼和大礼堂前的那些松柏树下,我们曾经同从中越边境前线作战归来的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们一起联欢,听英雄们讲述他们的战斗故事。

我来自农村,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因此,那几年我几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所有假期勤工俭学活动,去学校木器厂搬运木料,到学校食堂帮厨,有两次帮学校出版社卖书。活动结束后,不但得到一些劳务费,还得到一套(七本)珍贵的学校编辑出版的民族学方面的书籍,这既解决了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当初入学时,七七级政治系只有我们一个班,全班54名同学全是外地生。后来,国家为了建设发展需要,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全国扩招几万名大学生。他们入学比我们晚了一个多月。政治系扩招的28名同学全是北京本地生。为了便于管理,我们这个特殊的班级82个同学重新分为两个班,即一班和二班,每班都有外地生和北京生。虽然名义上分为两个班,各班也有自己独立的教室,但许多时候都是集体上课,集体参加劳动,就连住宿都是每个宿舍都住有两个班的学生,不分你我,合二为一。以至于毕业至今举办的几次聚会,每次都是两个班同学一齐参加,不分彼此,共赴盛会。

我庆幸学习、生活在如此十分团结友爱的班级。大三秋季期末,父亲病故,我要回家奔丧尽孝,为此,系里为我大开绿灯,准予我提前考几门课期末试,另有几门课待返校后补考。同时,两班同学纷纷向我伸出援手,解囊相助,凑钱捐粮(粮票),帮我买好回家火车票,班长和几个同学还亲自送我去到火车站。那沉甸甸的一百多块钱和上百斤粮票,饱含着同学们的深情厚意,让我温暖一路,幸福一生。

光阴流转,物是人非。放眼望去,校园的每个角落似乎都还有我们昔日的身影和欢声笑语,可又看不见,摸不着。看着,想着,心头不禁涌起一阵酸楚和惆怅……我特意来到学校大礼堂,专门看了当年我和同学们在军事博物馆挖回栽在礼堂门前左侧那几棵已长得十分茁壮茂盛的松柏树,心头感慨万千,学校培养教育了我,我也为学校的建没发展出过力流过汗。看着,想着,特意摘下一颗干枯了的松木果装进口袋,我要把它带回去,让母校永远地珍藏在我的心里。




作者简介:阮成就,男,京族,广西东兴人。爱好文学,偶有诗歌、散文见诸区内外报端及相关文学网络平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THE

END


总       编:方   文

执行主编:谢凤芹

责任编辑:鸣   之

美       编:青   豆




往 期 推 荐

一生初心不变

莲(看图写诗句)

邕城有约

十六字令.打工人的中秋(三首)

美食·黄屋屯炒粉

我家门前那道海沟
薄暮时光(组诗)

夜游长春“这有山”

我与钟其鹏老师
十六字令  风





天涯闻谈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