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左上天涯闻谈关注我们
【天涯闻谈】总1202期
迅雷撼醒钦廉大地
——钦廉辛亥革命运动始末
作者:黄 权
钦廉大地即钦廉四属,包括钦州(今钦南区、钦北区)、合浦县(今合浦县、北海市、浦北县)、灵山县和防城县。清末,被一分为二,设置钦州直隶州(辖钦州、防城县)、廉州府(辖合浦县、灵山县)。钦廉四属位于美丽的北部湾畔,涌现过无数英雄豪杰,以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最为突出。孙中山先生说过:“余少小即钦慕我国民族英雄黑旗刘永福及南关一役”,“南关一役”即镇南关大捷,是在冯子材指挥下取得的,换言之,孙中山先生钦慕刘永福和冯子材两位民族英雄。正是这种情怀,加上钦廉大地具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具备孙中山先生制定的推翻清王朝战略计划诸要素,因此,在1907——1911年,革命党人在广袤的钦廉大地,屡次发动反清起义。这些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西南边疆的统治;像春雷一样,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识。钦廉地区的反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萍浏醴起义
另辟蹊径:孙中山先生将钦廉列入反清起义的重点地区
1900年10月,惠州三洲田起义失败后,辛亥革命运动的武装斗争暂时进入低潮时期。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武装起义重新提到日程,孙中山先生虽然继续在广东省东、中部地区连续发动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但已经深感清朝政治、军事力量在广东省腹地的强大,起义成功的难度很大。1906年12月,同盟会员刘道一等人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串通日本政府,给同盟会施加巨大压力,孙中山先生不得不离开日本东京,前往香港、新加坡等地。1907年3月下旬,他化名高达生,秘密到达越南河内,在甘必大62号设立指挥粤、桂、滇边境起义的指挥机关(注:钦廉一带当时属广东省管辖,广东省因此毗邻越南),并将河内兴中会分会改为同盟会分会。就是在这个时候,钦廉地区进入孙中山先生的视线。
二十世纪初,钦廉地区封建剥削严重,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加上民风彪悍,会党起义此起彼伏,革命形势日渐成熟。
是时,钦廉的革命力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廉州府城是革命党人聚集的中心。1905年,海门书院改为廉州中学堂(今廉州中学)后,反清革命思想逐渐在师生中传播,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也在秘密传阅。三那抗捐斗争爆发后,师生们对清朝的反动统治简直不能容忍。一个从日本留下归来的老师“常发排满言论,因是革命运动已渐普遍”,很多人参加同盟会。据林翼中回忆,“时校中除余外,加入同盟会者不少,已分为二三组活动”,高等小学堂也有类似情况。因此,廉州聚集众多的同盟会员:苏慎初(合浦廉州镇乾江人)、苏乾初(又名陈武、苏用五,廉州镇乾江人)、林朱赞(合浦廉州镇乾江人)、苏汝森(合浦廉州镇乾江人)、苏健今(合浦廉州镇乾江人)、卜汉池(合浦常乐人)、丁守臣(合浦人)、廖杏斋(合浦人)、林翼中(合浦白沙人)、罗侃廷(合浦总江口人)、邓世增(合浦南康人)、钟继业(合浦南康人)、陈铭枢(合浦公馆人)、李时钦(合浦公馆人),他们在合浦或其他地方加入同盟会。驻扎在廉州的广东省新军第二标标统赵声(今江苏省镇江人),也是同盟会会员。
孙中山
1906-1907年,孙中山先生在河内吸收一批人加入同盟会,其中很多是钦廉人,如黄明堂(钦州大寺人)、刘梅卿(钦州那丽人)、梁建葵(钦州小董人)、梁少(绍)廷(钦州那蒙人)、关仁甫(上思人)等。
这是孙中山先生将钦廉地区视为武装起义重点地区的底气所在。不久以后,孙中山先生又在越南海防的台湾街32号万新楼设同盟会分会,任命刘岐山为会长。海防临近钦廉地区,刘岐山又是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领导人,这表明,孙中山先生有意钦廉一带发动发动武装起义。
但是,把钦廉地区正式列入武装起义计划,是在三那(今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那彭镇、那思镇)地区爆发抗捐斗争之后。
三那地区抗捐斗争的领导人是刘思裕,他是今钦南区那彭镇凤凰岗村人,家境富裕,好打不平。三那地区是山区,农民多种植甘蔗,民风强悍。钦廉道尹王秉恩以建立钦廉法政学堂为名,大幅增加糖捐,引起老百姓的愤怒,与税警爆发冲突。刘思裕组织民众,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捐斗争。
1907年农历三月,刘思裕与黄世钦等人,召集数千农民,在鸡儿坪(今钦南区那彭镇那彭村委鸡儿坪村)开“牛头大会”,歃血为盟,誓死抗捐。那彭、那思、那丽等地的群众纷纷响应,队伍很快发展到两万余人,声势浩大。
孙中山先生闻知消息后,大为振奋,认为在钦廉发动武装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5月12日,他派邝敬川潜入那彭,对刘思裕等人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晓以革命大义”,刘思裕等人表示赞同,愿意接受同盟会领导,共举义旗,并委任邝敬川为参军。不久,梁建葵、梁少(绍)廷、梁瑞光、黄世钦、黄峻川等人先后到达那彭,建立同盟会那彭分会。革命党人还秘密从越南运来一批驳壳枪,抗捐队伍武器装备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几名女革命党人也到达那彭做宣传工作,庄汉翘住进刘思裕家中,与刘的妻子结拜为姐妹,共同为抗捐斗争做策划工作。
黄 兴
1907年6月,辛亥革命运动的另一领袖人物黄兴,在到东北发动起义失败后,目光转向南方。黄兴到达河内后,与孙中山先生一起商讨革命计划,取得共识:“取钦、廉、防城一带沿海地方,以为革命根据地”。
不久以后,孙中山先生制订一个军事计划:“占据防城至东兴一带沿海之地,为组织军队之用”,经过一番准备工作之后,“吾党可成正式部队二千余人,然后集合钦州各乡勇六七千人,而后要约郭人漳、赵伯先(注:赵声,字伯先)俩人所带之新军六千余人,便可成一声势甚大之军队”,然后,“全军以取北上南宁”,以南宁为中心,建立军政府,建立西南反清根据地。“则两广可收入掌握之中,而后出长江以合南京、武昌之新军,则破竹之势可成,而革命可收完全之效果矣”。
后来,孙中山先生给革命党人邓泽如(注:邓泽如时任马来半岛的桂罗庇膀埠同盟分会会长)等人的信中,更为详细地透露了这一计划。信中写道:革命党人占领防城、钦州、横县、永淳(注:1952年撤销永淳县,大部分并入横县,少部分划入宾阳县、邕宁县)后,“全军进取南宁府城”。“若南宁既破,则前无强敌,大军所致,迎刃而解矣”。“以南宁为广西之中心,得南宁则北取桂林以出湖南,东区梧州以出广东,革命之基础可固。”“广东将有义(军)起而响应,使虏朝(注:指清朝)东西不能兼顾。至于湖北之兵,恐长江有事不敢遽来(湖南、广西);若其果来,则长江义师乘虚而起,愈为得手”。
我们且不论这一计划是否可行,但是,它的出现,却使钦廉一带成为辛亥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地区。
这一军事计划刚刚制定好,不久,清政府派郭人漳、赵声率新军镇压抗捐斗争。革命党人得知消息后,便想趁着这个机会,联合新军和抗捐队伍举行反清起义。
早在4月间,孙中山先生就有动员郭人漳、赵声参加起义的念头。他们俩人率部刚到廉州,孙中山先生当即指派王和顺、胡毅生前往动员。胡毅生往郭人漳处,王和顺到赵声处,事情比较顺利,两人都答应了。6月,孙中山先生派陈田把拟定好起义计划,送往廉州。陈田到廉州后,发现新军已经离开,前往三那地区。他怕遇到危险,就不再追赶新军。最终,起义计划流产,而已经得知起义计划的刘思裕却放松警惕,导致抗捐队伍损失惨重。
1907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十三),刘思裕牺牲,标志着抗捐斗争全面失败。革命党人虽然失去了直接在钦州三那地区发动起义的机会,却催发了钦廉防城起义。
初试锋芒:钦廉防城起义
抗捐斗争失败后,梁建葵、梁少(绍)廷在当地群众委托下,前往河内,向孙中山先生汇报抗捐斗争情况并请求支援。孙中山先生听后,感到很遗憾,但认为民心可用,革命形势成熟,“钦廉人民反抗粤省所派剿乱长官郭人漳,向与革命党交往,赵伯先(即赵声)尤为热烈之革命同志,尚能互相结合,大事自可期成”。决心在钦廉策划反清起义。立刻指派黄兴前往钦州,再次动员郭人漳起义。
黄兴与郭人漳,同为湖南老乡,郭人漳官场失意时,黄兴在桂林介绍他加入同盟会。郭人漳的父亲郭松林是湘军名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家,官至直隶提督。他出身在这样的家庭,深受官场习气熏染,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一套熟稔于心。当黄兴提出要他率部“反正”时,他在口头上立马答应:“若有堂堂正正之革命军兴,彼等当为响应”。
在动员郭人漳的同时,孙中山先生任命王和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梁建葵、梁少廷为副都督,组织起义队伍。王和顺是邕宁人,游勇出身,参加过广西会党起义,有一定的作战经验。三那斗争失败前后,他找到赵声,赵声悄悄送他一批枪械。王和顺当即召集旧部数百人,成立革命军,与三那抗捐队伍的余部刘显明(刘思裕侄子)人马会合,进攻南宁。由于南宁革命党人策反清军失败,王和顺中途撤退。刘显明认为王和顺不能成事,遂率部离去。革命军力量削弱了,王和顺并没有气馁,辗转来到王岗山。王岗山位于今钦北区大直镇西部,地势险要。王和顺一边扩充队伍,一边等待孙中山先生筹集的军火及起义指示。八月下旬,王和顺得知防城清军有反正之意。9月1日,便在王岗山宣布起义。此时,孙中山先生派邝敬川刚好达到王岗山,王和顺任命他为安民局局长,负责文书工作。
郭人漳
9月4日,革命军颁布了由邝敬川起草、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名义发布的《告粤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文》《招降满洲将士布告》等一系列檄文,揭露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提出了民主共和主张:“闻治国之大本,始知民族主义虽足以复用,未足以强国,必得兼树国民主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这些主张,基本上涵盖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第一次在武装起义中亮出“三民主义”旗帜。
但是,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如果未能明确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只是模糊地提出“土地国有”,很难得到农民真心实意的支持。尽管有农民参加了这次起义,但是,在后来进攻灵山县城时,战斗一失利,农民们便一哄而散,兵败如山倒,导致起义最终失败。
4日,兵临防城城下,与清军发生战斗,清军官兵并无战心,据《中兴日报》(注:革命党人在新加坡创办的报纸)报道:当天,防城知县宋渐元亲自登城督战:“令衡军(注:当时守卫防城的清军属于‘衡字营’)开枪迎敌,各弁勇嬉笑自若……(宋渐元)挥勇杀党(注:即严令士兵向革命军开枪),各勇持枪向天乱击”,宋渐元无可奈何。5日拂晓,革命军发动进攻,城内清军衡字营左哨哨长刘辉廷首先起义,右哨哨弁李耀堂响应,击毙拒绝起义的管带李裕悫,革命军攻入防城。接着,一个名叫吴义的什长打开县衙大门,革命军蜂拥而进,俘虏了在县衙的知县宋渐元及其幕僚、家属。这是辛亥革命起义部队首次占领县城。
革命党人关仁甫和防城大麓(今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团董唐浦珠也率部前来会合。关仁甫,上思县城莫家巷人,会党头目。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做镇南关起义的准备工作,事泄后撤回河内。孙中山先生让他回家隐蔽,回到上思后,他和会党首领詹歧山及一些革命党人于8月中旬组织上思起义,未能成功。之后,关仁甫派詹歧山到大麓(今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动员唐浦珠参加起义。唐浦珠是团董,曾到三那目睹过抗捐斗争,又深受革命党人影响,自然应承,并捐赠一批枪支。防城起义爆发后,关仁甫、唐浦珠组织队伍响应,进攻东兴,未能得手,遂率部到达防城,与王和顺部会师。
革命军入城后,俘虏并处决了宋渐元以及一批官吏,对于此事,很多文章多是一笔带过。顾文先生在《辛亥革命与北部湾地区》一文中对此作了描述:“防城知县宋渐元是湖南人,一向赞成革命,他被俘后献计:请王和顺派若干兵士交给他,伪装押解犯人的模样,带去钦州。进入钦州城东门后,立刻接应革命军入城。梁少(绍)廷曾被宋渐元扣留过,怀疑宋渐元有诈。王和顺听信梁少(绍)廷,把宋渐元及其幕僚与家属统统杀了”。
丁未起义
关于被处决的人数,史书上有16人、19人两种说法,黄昭荣、曾德诚《防城的“丁未起义”》一文参考多种权威资料后,对于人数和具体过程,这样写道:防城工商界士绅为宋渐元求情,王和顺曾答应放人,但梁少(绍)廷“以前曾因事被宋渐元批准入狱监禁,备受苦楚,因而对宋渐元恨之入骨;而防城的起义的亲兵和班长(注:什长)们也深恐宋渐元重复得用,自己必受报复,无法活命,于是串联密谋,于当日午餐后取得王和顺同意,假意将宋渐元等人护送还衙,过了圩北石桥,到了县署西边的旷地,一声口号,一起动手,便把这一批俘虏一齐处决了。其中有:宋渐元夫妻俩,女阿二姐,胞弟汉元、浩元、汉元妻邱氏、子绍殷、女绍钊、婵媪二人、刑幕张和祯、并新娶侍妾朱氏、幕僚李大度、哨长陈汉江、以及家丁彭寿,再加上黎明杀死的李裕悫就九男七女,一共是十六人”。综上所述,宋渐元被俘后,工商界为他求情,他也表示为起义军效力,王和顺同意了,但转眼间又听信部下所言,处决了宋渐元等人。王和顺身为主帅,耳根子软,缺乏将领应有的沉稳,又带有会党那种随意杀人的习气,尤其是被杀者有很多是无辜之人,王和顺这样做,是很难带领队伍走向最后胜利的。
革命军在防城期间,以“南军都督张德兴”名义发布、张贴上面提到的三个文告,安抚群众,严明军纪,秋毫无犯,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工商界人士为革命军捐款,有人鸣放鞭炮,以示庆祝,还有很多人参加革命军,队伍发展到五百多人。
革命军占领防城后,孙中山先生筹集的军火虽然没有运到,但王和顺还是按计划进攻钦州。除邝敬川、唐浦珠率少量部队防守防城外,当天率领主力,冒着大雨,途径大直、金鸡塘,挥师东进。这时,黄兴已经在钦州等待革命军。
9月6日(农历七月二十八)凌晨,到达钦州城外,在城西涌口待命。
黄兴闻知消息,即与郭人漳商议起义反正之事。郭人漳一边虚与委蛇,一边派亲信霍时安探听革命军虚实。当郭人漳得知革命军疲倦不堪,人数不是很多,后勤接济不上,武器装备又不好,孙中山为革命军购置的枪械也因故未能及时运到等情况后,心里便改变主意。于是,对黄兴说了一番大话空话后,即派霍时安向王和顺传了互相矛盾的话:“钦城不必进攻,晚(上)来即得”;“城中有钦廉道王瑚及所部多营为梗,不便行动”,建议进攻南宁或灵山。原来,郭人漳是个赌徒,不但生活上好赌,政治上也喜欢赌一把。他认为革命军人成功的几率很小,于是变卦了。
王和顺
黄兴、王和顺先后听了郭人漳的话后,心里明白个中原委。黄兴便以出城巡逻为名,向郭人漳要了几十名士兵,悄悄到达王和顺营地。两人商议:里应外合,夜袭钦州。到了晚上,黄兴却发现,城墙上灯笼高挂,灯光明亮,恍若白昼。显然,清军已经有了准备。原来,王瑚对黄兴起了疑心,当晚亲自带兵巡罗,全城戒严。黄兴只好派人密报王和顺,取消攻城计划。
此后,革命军领导层对下一步行动计划发生了分歧,关仁甫等人主张进攻南宁,王和顺已经有了教训,认为不可,并据理力争,认为南宁的清军更为强大,又没有内应,根本没有胜算。最终,革命军转兵进攻灵山,然后相机进军广西。关仁甫为避免分裂,遂留下部属,只身前往马笃山。
郭人漳趁革命军离开钦州之机,派遣管带张从燊率一个营的兵力,进攻防城。唐浦珠率部抵抗达二十天之久,据一直追随唐浦珠的唐颂南(唐浦珠侄孙)回忆文章:“8月18日(注:公历9月25日),唐浦珠等因受清军四面包围,寡不敌众,遂弃城逃走”。在战斗中,清军杀害阮居廷(唐浦珠部属)等一批革命军官兵,邝敬川、唐浦珠率余部撤往越南。后来,郭人漳又把霍时安杀了灭口。
9月10日,革命军在陈发初(今灵山县伯劳镇人)、丁烂瑜(今灵山县新圩镇洲塘村委木头塘村人)带领下,东进伯劳。途中,遇到清军宋安枢的小股部队,遂将其俘获,革命军声威大震。到伯劳圩后,受到热烈欢迎。在陈发初动员下,大批青年参军,队伍发展到一千多人,还收缴了地方公局的一批枪支。
王和顺在伯劳圩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派陈发初率领一支50人的先头部队,占领东圩(今称灵城,灵山县城)城外的六峰山炮台和进攻东圩的必经之道环秀桥,并制造云梯,作攻城之用。由于人数过少,未能占领预定地点,陈发初等人只好退至檀圩 (今灵山县檀圩镇),制造云梯。
随后,王和顺率军向东圩挺进,沿途不断有农民、团练加入,队伍壮大至两、三千人。
9月11日晚,王和顺率部围攻东圩。革命军在北门和西门架起三部云梯,强行攻城。清军负隅顽抗,开枪开炮,两部云梯被打折,但仍有数十人突入城内。据冯自由所著的《革命逸史》记载:“登城者刘梅卿等数十人,后到者因梯折而退”,刘梅卿等人在城内与清军激战,然未能打开城门。城内的清军虽然只有几十人,但团局头子施肇枢、范家荣动员大批壮丁参战,双方展开激烈战斗。革命军有十多人被打散,只好撤入空房子抵抗,经一夜激战,全部牺牲。刘梅卿等人只好撤退,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冲出城外。这时,一名“反正”了的清军炮队军官叛变,突然向革命军开炮。在密集的枪弹炮火下,王和顺被迫放弃攻城,退至木头塘(今新圩镇洲塘村委木头塘村)休整。
12日,有人说,城内有人愿意起义响应。王和顺再次攻城,占领环秀桥和六峰山。不料,稍早入城的清朝援军从城内突然冲出,打乱革命军阵脚,双方胶着激战。
这时,形势越来越不利。来自平南(今灵山县平南镇)的团勇已经占领城北郊区香炉岭;来自陆屋(今灵山县陆屋镇)的一个营清军在环秀桥与革命军激战,随后占据六峰山,居高临下炮击革命军;郭人漳派配备开花炮的宋安枢所部和赵声所部北上,以截断革命军后路。赵声是同盟会员,故意走岔路,到达五利(今灵山县武利镇武利圩),准备相机援助革命军,知道革命军失败后而止。战后,赵声在廉州海角亭与部下喝酒时,曾写诗两首,表达他的苦闷心情:“决战由来堪战胆,杀人未必便开怀。宝刀持向灯前看,无限凄凉感慨来”。“临风吹角九天闻,万里旌旗拂海云。八百健儿多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
革命军在东圩战斗4天后,因战局不利、弹药缺乏,只好撤退。他们向官屯(今灵山县新圩镇官屯村委官屯自然村)、渌水(今新圩镇渌水村)方向突围,沿北塞(今浦北县北通镇北通圩)、五利向十万大山退去。途中,在狮子岭(今灵山县陆屋镇境内)被宋安枢所部两个营追及,激战一昼夜,主力被打散,方才摆脱追兵。
狮子岭战斗的失利,标志着钦廉防城起义的最终失败。在灵山境内的战斗中,革命军击毙了清军管带张廷材等数十人,但也遭到重大损失:除伤亡外,大部分溃散,回到原籍。17日,王和顺认为形势已无法挽回,遂宣布解散革命军。梁建葵、梁少廷率数百人撤至十万大山休整,以图再举;刘辉廷、李耀堂率百余人返回那勤(今防城港市防城区扶隆镇)、大麓一带活动;王和顺率20人前往越南,途径马笃山时,约上关仁甫,一起向孙中山先生汇报起义情况。后来,他们两人都参加镇南关起义,参与指挥河口起义,为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至于陈发初,他率100多人经合浦、博白转移到雷州半岛一带,坚持斗争。武昌起义后,陈发初率部接管海康县(今广东省雷州市)政权,任县知事。1912年春节后不幸遇害,年仅31岁。
留在钦州的黄兴,闻知革命军失败的消息后,深知郭人漳这个变色龙一定会对他动手。于是,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取空白印纸,做成护照,不辞而别,撤返越南。郭人漳发觉后,立即派人追赶,已经来不及了。郭人漳又心生一计,发电报邀请黄兴返钦,黄兴置之不理。虽然如此,黄兴仍对郭人漳抱有期待。
再说赵声,在钦廉防城起义失败后,非常憎恨郭人漳这个同盟会的叛徒、投机分子,曾当众宣布与之绝交,并“枪击郭不中”。郭人漳怀恨在心,多次向两广总督进谗言、告密,企图置赵声于死地。1908年春,赵声调任广东陆军小学监督(校长),离开了钦廉这块辛亥革命热土。
钦廉上思起义
孤军奋战:钦廉上思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没有气馁,又策动了镇南关起义。
镇南关起义失败前后,清政府侦知河内的高达生就是孙中山先生,于是,向法越殖民政府施加压力。1908年2月,孙中山先生不得不离开越南,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孙中山先生指示黄兴继续在钦廉一带策划反清起义。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指示,黄兴以中华国民军南军总司令的名义,积极筹备起义,并制定了初步计划:收集参加镇南关起义的战士、钦廉防城起义失败后在十万大山隐蔽的余部以及华侨,成立新的起义部队。同时,联系郭人漳,让他接济弹药,并相机起义。
根据这一计划,黄兴派谭人凤前往钦州。谭人凤,同盟会的主要骨干,湖南人,4年前就与郭人漳相识,有同乡之谊。到钦州后,两人密谈,虽屡有反复,郭人漳还是许下了接济弹药、相机起义诺言。
同时,黄兴在河内作了很大筹备工作:找到法国军火商人,买了几十支驳壳(盒子炮),恰巧,香港革命党人冯自由运来一批军火,武器装备问题得到解决,黄兴接着找人缝制一批军装。
1908年3月,正式组建200多人的“中华国民军南军”(大印的文字称“总统中华革命军印”,布告的署名为“中华国民军总司令黄兴”,为叙述方便,本文将起义部队一律称为“革命军”),自任“总司令”。
27日,黄兴偕同黎仲实、刘梅卿、梁建葵、梁少庭、唐浦珠等革命党人,率领革命军,从越南芒街出发,着装整齐,鲜衣怒马,高举青天白日旗,高调从越南进入东兴附近的大路村,到处张贴告示,宣传革命主张,老百姓燃放鞭炮,夹道欢迎。在继续进军的路上,忽然与一小队清军相遇,革命军先下手为强,突然发起猛烈冲击,清军猝不及防,狼狈而逃,有数人惊慌失措跌下马而受重伤。
29日下午,革命军吹着号角,大摇大摆到达小峰(今防城港市防城区扶隆镇小峰村),当地清军以为是郭人漳及其卫队,一个哨官带着30多人出来迎接。见来人有点面生,便问道,来者何营?革命军急中生智,霸气地大声反问对方。清军士兵怕怠慢上司,急忙回答:第二十营。站在后面的清军哨官高声对士兵说,是郭统领,列队迎接。话音未落,革命军突然开枪,5名清军士兵被击毙,30余人不知所措,跪地投降,仅3人逃脱。
逃脱的士兵奔回营地,向管带报告。管带姓杨,还挂着帮统的职务,听了报告后,震惊不已,急忙以帮统的身份,命令第三十六营前来增援,两个营共600多人,在山上摆开阵势,居高临下,阻击革命军。若强攻,必遭受重大伤亡,这是200多人的革命军所付不起的代价。黄兴决定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引诱敌人脱离山岭。他将部队分成三队,一队向山上佯攻,一队在在田野埋伏,第三队秘密绕道山后,抄清军后路。清军只发现前两队革命军,依仗着人数的绝对优势,向山下的革命军猛打猛攻。战斗正激烈进行时,清军没有料到身后的山上,突然有革命军向他们攻击,顿时乱作一团,到处逃窜。数十人被打死,100多人被打伤,一名哨官被俘,连军旗也被缴获。战后,清军收容逃散士兵,半天才找到50余人。
30日,革命军继续前进,又遇到清军一个营的拦截,双方爆发激烈战斗。清军不敌,逃入附近村子的一个大宅院负隅顽抗。革命军正欲进攻,忽然大宅里传来一声枪响,一个革命军士兵中弹牺牲。见状,“黄司令大怒,喝令宅诸如速出,乃投炸弹毁之。清兵死者百数十人,余众皆解衣卸械而遁”。
早前,郭人漳得知小峰发生战斗后,立即率部赶来。因杨帮统的两个营被击败,便下令偃旗息鼓,含枚疾走。在29日的战斗中,第36营有3个哨(连)的溃兵被吓破了胆,躲入山中,至今不敢出来。他们看见前方队伍连旗帜都没有,以为是革命军追歼他们,便开枪射击,郭人漳指挥还击,大家互有伤亡。第36营一个哨官被击毙,溃兵一哄而散。郭人漳所部追上后,才发现是大水冲了龙王庙,闹了个乌龙。
31日,革命军进至大桥村,在梁建葵动员下,范日三等一批青年人参军参战。恰巧有两个营的清军前来拦截革命军,两军相遇后,当即兵戎相见。不多时,一个管带被革命军击毙,清军就狼狈而逃。革命军向马笃山挺进。
4月2日,清军督带龙炳堂率领3个营围攻革命军。革命军在马笃山居高临下,列阵以待。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时,龙炳堂骑着马,指挥、调整清军的进攻。黄兴见状,从一个士兵手中拿过步枪,瞄准龙炳堂。随着枪响,龙炳堂坠马而亡。革命军顿时欢声雷动,清军惊慌气馁,士气一落千丈,一个名叫廖丁的管带带头弃军逃跑,清军一下子兵败如山倒。这次战斗,清军伤亡无算,两名哨官及30多人被俘,缴获步枪400多支,这是钦廉上思起义以来最辉煌的胜利,是起义的最高光时刻。孙中山对这次战斗作了高度评价,称赞革命军“骁勇善战”,有“出奇战斗力”,与清军“战于钦州之王光山,大破之。《法兰西新闻》论之曰:‘此处革命军不知用何战术,能一战而去敌兵四分之三,可称奇捷’”。
起义后的历次战斗,歼敌数百人,缴枪数百支,弹药不计其数,革命军仅付出4人伤亡的微小代价,充分体现了黄兴的卓越战斗指挥才能。同时,他也能约束部下,“所过之地,秋毫无犯,公平交易”。但是,黄兴不重视后勤补给,也不建立根据地,最终导致起义的失败。这说明黄兴只是将才,缺乏帅才。
革命军连战连捷,士气高昂,队伍发展到600多人,声势浩大,准备取道那楼(今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那楼村,那良圩附近)、大麓向广西进军。这时,郭人漳和参将王有宏合兵一处,共3000多人,尾随追击。革命军只好改变战略,继续转战钦廉及广西上思一带。不久,革命军遭到包围,黄兴面对严峻形势,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敌众我寡,不可硬拼。晚上,他挑选以一批智勇双全的士兵,摸到清军驻地,出其不意地猛扔各种炸弹。清军不明就里,自相惊扰,四散而逃,革命军乘胜追击,并缴获清军军旗。有一个姓杨的管带因为过于肥胖,跑不动了,只好不顾荆棘扎身,硬是钻进丛林,才得以身免。战后,革命军“纵横出没于隆雁、陈唐、那悮、马路墟(今东兴市马路镇)、柳绿(民国《钦县县志》作“禄柳”,即今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岳马村委六柳村)、凤岗一带,使清军疲于奔命”,上述各地位于钦州、防城、上思。另外,双方还在大寺龙王岭(今钦北区大寺镇百庆村委所家村附近)进行过一次激战,打得清军一败涂地。在历次战斗中,梁建葵、梁少廷奋勇作战,《钦县县志》这样评价这两位辛亥勇士:在这次起义中,“黄兴威名”“大著”者,是因为“得绍(少)廷(庭)及梁建葵为其健将之功为多”。郭人漳胆战心惊,只好和钦廉道龚心湛一起,联名求救于两广总督张人骏,请求下令广西巡抚派兵协助。
在这次起义中,黄兴一直不能正确处理与郭人漳的关系。郭人漳是投机分子不假,但这种人有时是可以利用的。起义前,谭人凤奉命与郭人漳谈判,双方定下“接济弹药相机反正之约”。郭人漳确实“数次”履约,都未能成功,原因是“解送弹药之郭军过后半日,革军(原文如此)始到,遂不得其接济”。在小峰之战中,黄兴却与郭人漳的部队开战。战斗前夕,清军表明是为了迎接郭人漳而出来的,很明显这就是郭人漳的部下,黄兴却下令开枪。后来又打败过人漳的几个营。从此,“郭因是老羞成怒,顿生恶感,不独不肯践约供给,且怀敌意,此实革军之致命伤也”。后来,黄兴又将缴获的军旗派人送还郭人漳,还写了一封信,嘲讽郭人漳:“君与吾党主义,本表同情,徒以误会而致相战,亦属不得已之举。军旗关系军之责任綦重,故特奉还,聊补缺憾,而申友谊,马则暂请见赐耳”。郭人漳读信后怒不可歇,遂坚决地站在清朝一边,与黄兴作战到底。或许,黄兴对郭人漳在钦廉防城起义时首鼠两端怀有怨恨吧。但是,政治归政治,个人恩怨是个人恩怨,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由此可见,黄兴的政治头脑,不能不说是有所欠缺的。
马笃山起义
清军援军到达后,双方力量更加悬殊。马笃山战斗后,革命军领导层又发生意见分歧,梁建葵主张留在钦廉作战,梁少庭主张北上广西。黄兴支持梁建葵,梁少庭便托病离队。领导层的分裂,对士气产生了影响。
此后,革命军坚持一个来月,转战十数个乡镇,但始终不能摆脱被动的局面。加上缺乏后勤补给,粮食不能保证,弹药日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黄兴只好解散队伍。5月5日起,队伍分批撤走,至10日,仅剩14人枪。黎仲实担负向孙中山先生汇报起义全过程的任务,带了10人撤往越南,一周后到达河内。黄兴也潜回越南,起义宣告失败。
梁建葵、梁少庭两人在历次战斗中,勇猛顽强,清军闻风丧胆,引起郭人漳的嫉恨。起义失败后,他派出很多密探,企图捕杀这两人。梁少庭离队后,在越南芒街从事反清活动,被密探侦知。郭人漳勾结法国殖民当局,以“匪首”罪名逮捕梁少庭,引渡回钦州杀害。梁建葵则躲过追捕,继续斗争,民国时曾担任过县知事。
刘梅卿是今那丽镇嫦娥垌村人,在这次起义中,不畏枪林弹雨,身先士卒。起义失败后转入越南。后来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1911年又参加黄花岗起义。1920年被陈炯明杀害,年仅32岁。
钦廉防城起义和钦廉上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钦廉的反动统治,为辛亥革命运动在钦廉的最后胜利打下基础。十几年后,孙中山先生这样评价黄兴和钦廉上思起义:“黄克强的威名,是从钦、廉革命起的。他在安南到处买枪,东凑西凑,然后才得了杂枪二百多支,每支所配子弹也不过二百发。”
钦廉上思起义失败后,钦廉地区的辛亥革命运动暂时进入沉寂时期。但是,革命党人仍然坚持活动,革命火种没有被扑灭,还在战争废墟上冒着烟。1908年,革命党人苏慎初组织“钦雷廉反清暴动总队”,林翼中、邓世增、卜汉池、钟继业等人参加,对驻守合浦的清军发动袭击。武昌起义前夕,同盟会派遣罗侃廷回家乡——合浦县开展革命活动,开展新一轮的反清武装暴动。
历程曲折:钦州、廉州的光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敲响了辛亥革命运动的胜利钟声,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广州革命形势日趋成熟,先后出现清军将领李准公开站在革命一边、广州将军凤山被炸死等事件。10月29日上午,广州各个团体开会,决定“承认共和”,竖起独立大旗,两广总督张鸣岐也一时表示赞成。但他接到清政府要他维持治安的来电后,又变卦了。11月8日(宣统三年九月十九),各界人士在总商会开会,次日宣布广东省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推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17日,广东军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
当时,钦廉地区属广东省管辖,有关省城推动全省“独立”消息,一波接着一波传来,钦廉革命党人精神振奋,准备大干一场,推翻清王朝在钦廉的统治。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廉州的同盟会员罗侃廷、苏乾初、李时钦、林翼中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以攀龙书室(位于今廉州学前街)为秘密据点,以教书为名,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他们联系、动员其他革命党人、绿林武装,策反清军帮带谢彪等新军官兵,准备发动武装起义。还派丁守臣、卜汉池到钦州的那彭、陆屋(当时归钦州管辖)一带,策划农民起义。与此同时,远在越南的唐浦珠也闻风而动,准备在钦州发动起义,他率几个人绕道香港、广州,沿着西江,经过梧州,很快到达横州。原来,钦廉防城起义失败后,唐浦珠等人撤至越南,坚持革命活动。
这时,混入同盟会的投机分子、廉钦兵备道边防督办郭人漳也嗅觉出不一样的政治信息。11月8日,他率一批官员、地方绅士,到城内的两等小学堂(今人民路北段)集会,宣布“独立”,与清朝划清界限,将廉钦兵备道改为“钦廉中等军政府”,自任一等行政官;军政府将原廉州府和钦州直隶州作为管辖的地盘,廉州知府和钦州知州为二等行政官,宣称管辖钦州、廉州、灵山、防城等地,并派分统杨尊任(郭人漳外甥)前往廉州,接收政权。北海镇总兵陆建章响应“独立”,拥护郭人漳。郭人漳一时风头无两。
郭人漳早年加入过同盟会,由于屡次违反承诺,给反清起义造成严重损失,还双手沾满三那抗捐起义者的鲜血,钦廉革命党人早把他与反动官僚划上等号,因而没有将郭人漳的“独立”之举视为辛亥革命在钦廉取得胜利,决心推翻他的反动统治。
10月间,在横县的唐浦珠在当地一个姓苏的革命党人帮助下,组建一支百余人的荣字民军。11月,唐浦珠率部南下钦州。
郭人漳闻讯后,派一哨(连)装备精良的新军拦阻,双方在灵山县沙坪圩附近爆发战斗。那时,新军深受革命思想影响,无心作战,很快被打得一败涂地。郭人漳深知自己罪孽深重,在钦州是待不下去了,便借口北伐,率领当初带来的3营新军北上,溜之大吉,其余6营(其中3营在东兴驻扎)交给冯相荣。
11月14日,唐浦珠率部进入钦州,受到包括商绅在内的各界人士欢迎,并召开大会庆祝光复。进城后,唐浦珠自任钦防民团部长兼荣字民军统领,苏某任分统。很快,防城也光复了,清朝最后一任知县林寿堂(陆川县人)任防城县知事。
为了巩固革命政权,唐浦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张贴告示安抚民众,对旧官僚和地方绅士采取团结策略,如钦州知州谢搢(四川华阳人)对民军表示欢迎,获得留任(钦州直隶州被废除后,改任县知事)。派宣传队上街,举行多种形式的演讲,宣传男女平等,动员人们剪掉辫子,灌输共和意识。在军事方面,整编民军,改编各地民团,并准备接收、改编新军,壮大革命力量。
但是,这些措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他们不甘心失败,随时准备反扑。郭人漳逃跑后,冯相荣掌握钦州军权。参加过镇南关大战的冯相荣,本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和唐浦珠一起共同推进钦州的辛亥革命运动。他虽然没有武装抗拒唐浦珠进城,但他迷恋权力,拒绝改编军队,还利用他在钦防的声望和影响力,处处与民军作对,暗中阻挠民军的后勤供应,欲置之于死地,导致民军与新军的关系日渐紧张。
另外,唐浦珠有一件事没有处理好,直接导致他的失败,就是清军管带张从燊混进民军问题。当年,革命军主力撤离后,张从燊带兵攻陷防城,杀害阮居廷等一批革命军官兵,并将阮居廷枭首示众。阮居廷的儿子阮玉书也在民军当中,因杀父之仇,两人形同陌路。唐浦珠很清楚这件事,却听之任之。12月底,阮玉书与一个名叫唐二的民军战士一起,手持钢刀,砍杀了张从燊。
富有政治经验的冯相荣,感觉时机到了,便趁机利用这起报仇事件,造谣说民军纪律松弛,品行败坏,对民众有威胁,引起居民的不安甚至恐惧,两军的关系更加紧张。
唐浦珠为了缓解两军关系,避免与冯相荣闹僵,便率卫队营离开钦州,前往防城,但统领部仍然留在钦州小较场。到大寺后,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为观察钦州形势,唐浦珠特意滞留十几天,然后才去防城。
王岗山
唐浦珠离去后,冯相荣即以报仇事件为借口,发动兵变。唐颂南在《我参加钦防两次起义》中描述了兵变过程:“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初(注:公历1912年1月下旬),冯相荣在钦州借到较场出操为名,率领所部‘新军’突然袭击钦防民军统领部,当堂拿获我军队长阮玉书和队员唐二两人,执行枪决,声言为张从燊报仇。这时唐浦珠和我营(注:卫队营)均驻扎在防城的两等小学堂内。冯相荣命令‘新军’分统潘荫棠(注:潘荫棠部驻扎在东兴)带领三个营的兵马向我军围攻,我们事前没有防备,而且实力不大,打不过他。唐浦珠便亲率我营,退到大麓乡,而潘荫棠又紧紧相追”,民军在大麓遭到失败。唐颂南等人撤至企沙,乘船到北海,向孙中山先生派到北海的安抚使黄济川求救。但黄济川部队不多,又负有守备廉州、北海的任务,爱莫能助。
唐浦珠也突出了重围,到达广州,与唐颂南等人晋见孙中山先生,汇报钦防斗争的情况。
1913年6月,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愤慨不已,奋起反抗,发动“二次革命”。唐浦珠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取道越南,准备回钦廉地区组织力量反袁。钦州地方势力闻知后,勾结法国殖民当局,逮捕唐浦珠,并囚禁于铁笼,抬回钦州大较场杀害。1916年,袁世凯垮台后,黄明堂等人在广州声讨钦州权贵镇压、杀害革命党人的行为,有关人员最终付出代价——被撤职。
实事求是地说,冯相荣镇压革命党人并非为了复辟清朝,只是争权夺利而已,1915年还参加过反袁斗争,但他迎合旧势力镇压革命党人,不能不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几乎以此同时,廉州(廉州府所在地)也爆发武装起义以及粉碎兵变的斗争。
11月17日(农历九月二十七),廉州革命党人聚集400多人,推举罗侃廷为总司令,发动廉州起义。起义军兵分数路,围攻廉州。清军毫无斗志,几乎不作抵抗。起义军炸塌城墙后,很快攻入廉州,冲入县衙门大堂,活捉廉州分统杨尊任。廉州知府许莹章、北海镇总兵陆建章见势不妙,仓皇逃走。起义部队很快控制知府衙门和廉州全城。次日,在小南门城门口(今廉州青云路至解放路路口一带)处决杨尊任。
18日,革命党人在高等小学堂(今廉州镇中心小学前身)成立廉州都督分府,苏乾初(苏用五、陈武)任都督,李时钦任参谋长,邓世增(邓益能)任军政部长,罗侃廷任财政部长,廖愈簪(字杏斋)任民政部长兼合浦县长,林翼中任交通部长,林朱赞(字赏亭)任秘书长。
廉州老街
鉴于北海市是合浦县的重镇和重要港口,11月下旬,罗侃廷率领起义部队进入北海,联合商会的武装力量,策动清军响应革命,逮捕、处决一些企图趁机劫掠的流氓无赖,稳定了局势。北海的老百姓纷纷上街游行,欢呼胜利。
革命党人对外国侨民采取安抚政策,英、法、德等国侨民没有一人撤走,局势稳定。
但是,在胜利背后,却潜伏着危机。无须讳言,苏乾初、邓世增等人是意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到处收罗会党、绿林好汉和新军,以为己用,发了大量委任状笼络这些人,还派林翼中等2人到沙岗、西场等地做招抚工作。但是,他们没有时间、更没有能力对这些武装力量进行整编,将其改造成革命武装力量,反而使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混进革命队伍,趁机扩充势力。如谢彪就很典型,他是上八团(今浦北县境内)人,自以为“反正”有功,在收容了很多市井无赖和绿林武装后,专横跋扈、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不听指挥。为人又十分贪婪,克扣军饷,造成军心不稳,却把责任推到都督分府身上。而都督分府的组成人员,除廖愈簪外,其他人在起义前都是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缺乏威望和经验,“为人所轻视”,又有人传言旧势力在钦州的小董、合浦的南康调集军队,东西对进,夹击廉州。廉州局势“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1912年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初一),驻北海的原清军第21营发动兵变,劫掠停泊在外沙的商船。商会武装立即出动,警告叛军;英、法、德以撤侨为名,各出动一艘军舰逼近北海。叛军见势不妙,逃往涠洲岛。次日,驻扎在廉州城外的清军第24营出现叛乱,先是新兵(刚招募的市井无赖和绿林武装)参加,不久老兵也卷入其中。他们焚烧西门内外街市,连规模巨大的当铺“大生当”(位于今中山路)也未能幸免,大火一直蔓延到槟榔街(今西华路)、三官楼、下街(当时廉州繁华商业街)一带,城内的丝绸铺、当铺、洋杂铺全部遭到劫掠,大批妇女被奸淫,历史上称之为“廉州反正爆街”。
谢彪伙同叛军中的绿林武装,抢掠大批金银珠宝和几百名妇女,得手后即逃往六万大山,幸得石康民团和老百姓多次拦截,救回、缴获大部分妇女和财宝。
面对北海、廉州严峻的形势,北海革命党人为避免列强无端干涉,派庞玉珊会见各国驻北海领事,劝止外国军队进入北海,并表示起义部队将保护侨民安全,同时安抚外国侨民。3天后,外国军舰撤走。在廉州,革命党人由于没有可靠的、有战斗力的部队,无力平叛,只好向广东军政府求援。领导人四处躲避,廉州都督分府宣告解体。
广东都督胡汉民闻讯后,派安抚使黄济川率两标(团)协字民军乘军舰前来支援。2月2日(农历十二月十五)晚,援军到达涠洲岛附近,用军舰上的探照灯不断向岛上照射,照得叛军“大为惊惧不敢动”。第二天,民军登陆涠洲岛,将大批手榴弹扔向对方。叛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战斗意志,全都跪地缴械投降。4日(农历十二月十七),民军第一标(团)标统刘侠民登陆北海,维持治安,稳固后方,不久又进驻合浦县重要乡镇;第二标(团)标统翟西明率部进攻廉州,很快平定叛乱。叛军两个营的管带以及其他头目均被俘虏、处决。后来,民军将驻扎在石康、常乐等圩镇的24营清军予以收编,消弭了乱源,廉州、北海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两地老百姓鸣放鞭炮,载歌载舞,庆贺胜利,所有黄龙旗都被摘下,升起五色共和旗,男士们纷纷剪掉头上的辫子。接着,废除廉州府,任命李希白为合浦县县长,辛亥革命在廉州取得最后胜利。
邓世增
廉州辛亥革命,锻炼了一批人,他们在日后都有所作为,因篇幅所限,仅介绍都督分府组成人员:邓世增,曾任京沪卫戍代理司令长官,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解放后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林翼中,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民国政府农林部政务次长等职。廖愈簪(字杏斋),因早年在京师法政学堂学习,在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海审判厅厅长,广东省高等法院地方院院长。他在法学方面造诣很深,被誉为民国司法界“四杰”之一。罗侃廷,曾任团军需长,后参加讨袁护国运动,被捕遇害。李时钦,曾任营长,北伐战争时牺牲。苏乾初、林朱赞不恋官场,苏乾初参与创建广西第一间新式学堂——乾体学堂,后任乾江中学校长,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林朱赞则投身教育,撰写《字山草堂文稿》十卷,记录了很多廉州、乾江的重要史料。
再说灵山县,当时归廉州府管辖,在廉州革命党人支持下,11月,灵山革命党人由施扬山、杨某(姓名不详,杨渊如之子)率领,驱逐县知事,宣布反正。然而,杨某却因宗族矛盾,在返家路上被杀(杨姓与邻乡周、谭二姓发生过械斗),施扬山则因病而死。但是,这两起意外事件,未能阻止历史进程,不久,唐惠民(兴业县人)任县知事,全县普遍开展剪辫子、放裹脚活动。此前的各种制度、礼节,与民国相违背者,一律废除。
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设县,钦州直隶州、廉州府同时被废。其时,广东全省成立11个绥靖处,以统兵人员为督办,其中的钦廉绥靖处设于钦州,管辖钦州、合浦、灵山、防城四县,冯相荣任督办,兼辖巡防各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前进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虽然,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但是,它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钦廉地区人民响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号召,赞同共和,成立民国政府机构。同时,思想也得到极大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钦廉地区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富有光荣革命传统钦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黎明。
参考资料:
全国政协:《辛亥革命回忆录》
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
《钦州市志》(县级)
《灵山县志》
民国《钦县县志》
民国《合浦县志》
王俯民:《孙中山详传》
黄少愚、雷爱新:《上思文史大观》
陈同泽:《近代钦廉将领》
《钦州文史》
《北海文史》
《合浦文史资料》
《防城文史资料》
作者简介:黄权,男,浦北人,现居钦州。副教授,文史爱好者,在省、市报利杂志发表各类文章近百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总 编:方 文
执行主编:谢凤芹
责任编辑:林巧云
美 编:青 豆
往 期 推 荐
文史散文园地的奇葩——简评王善健《北海文化天空最闪亮的三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