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犀牛脚见证“祭孔”

文摘   2024-09-29 10:04   广西  

点击左上天涯闻谈关注我们


【天涯闻谈总1129

在犀牛脚见证“祭孔”


作 者:梁 沃



    “犀牛入海”,在广西钦州市犀牛脚镇,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头犀牛自天而降,在踏遍神州后隐入钦州龙门港的东海,大地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犀牛“脚印”,这就是今天犀牛脚镇的由来。那是一个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钦州龙门西海,有没有巨大的犀牛脚印,我们无从考证。但在犀牛脚镇,有中华民族的万世之师——孔子留下的“脚印”,这一点很多人都相信。

    2024年9月28日。岁在甲辰,值先师孔子诞辰2575周年之际,华夏儿女、四海宾朋,谨以鲜花雅乐,献于钦州犀牛脚孔庙殿前,恭祭先师孔子……音乐声中,众人礼起。

    这不是在山东曲阜、不是孔子故乡,这是在南国边陲,钦州的犀牛脚。在这里,一场来自民间的“祭孔”活动正在热热火火地举办。


犀牛脚镇孔庙祭典


    要祭祀,当然得有祠堂、有庙宇。犀牛脚何其幸也,真的有孔庙。孔圣庙,是古代中国为纪念孔子及其思想而建的。也是古时学宫,通常包括祭祀孔子的场所和教育机构。历代《钦州志》有对孔庙的记载,创建、修建沿革以及祭祀活动,体现历代政府对孔子的尊崇,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当地的影响。犀牛脚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孔庙是促进地方教育发的重要基地。

    明嘉靖十九年(1540)知州林希元的《钦州志》,在该志多处提及乌雷、白皮乌雷和犀牛脚作为历史上的行政区划,自唐代起便有记录,如唐总章元年(668年)置乌雷县,治今区犀牛脚镇乌雷村。这表明这两个地点在古代已有其政治和地理上的重要性。


彩虹门高高拱起


    孔庙,在犀牛脚历史悠久,这在岭南蛮荒之地,尤显珍贵。据说在犀牛脚民间,自发举办的祭孔活动,已好几年,只是没有今天那么张扬,不足为外人道。

    上午10点,驱车进入犀牛脚镇,路边早有偌大的彩虹门高高拱起,虽然简陋,“发扬孔子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赫然映入眼帘。沿着彩虹门而入,闻着锣鼓声声,眼前好不热闹。平日这里时有孩儿出没玩耍,大多数是静谧而安详的,今天的孔庙,彩旗招展,祥和而热烈。每年9月28日,是当地人的一个重大日子。用一个老人家的话说,老公老婆的生日,有时会忘记,但孔圣人的生日,在我们眼里非常重要。


热闹非凡


认真观赏


原钦州市博物馆馆长李世川


    李世川,原钦州市博物馆馆长。自小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山水熟悉、民风了然。除了始发于对家乡的热爱,皆因这里的草木自古沐浴儒风雅雨。李老对这方水土的文脉,尤其对乌雷、马援,孔庙、书院这些古遗址特别上心,认为原始荒蛮的北部湾沿岸,很早就恩承海上丝路带来的滋养;中原文化南下,无不饱含儒家的文化和思想。犀牛脚自古得以荫佑、浸染而带来福祉。经常邀请文艺家们搞创作、出精品,祭孔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李老多年来的奔走呼号。

    就有前一天,李老打电话告诉我,说孔子生日我们祭拜,你来与不来?想起多年前,身在青岛的我,为拜谒孔子,一千三百元包一辆车,花了半天时间,千里奔袭也要前往孔子故里曲阜。这眼下犀牛脚就在身边,四十分钟车程,我当然要去!

    步入孔庙,“道德参天地 文章冠古今”对联分挂左右庙,作为—种历史存在,是古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思想活动、精神高度集中浓缩的—种表现形态,是古代文明一个亮点。据当地人说,犀牛脚村中有两间古庙,一间在村西头称西头庙,那是伏波庙;一间东头庙就是这孔庙。东头庙后的小山又叫书房岭,名称来自这间孔庙(书房、学校)。解放后,西头庙设为“钦县第七区中心小学校”。上世纪末,犀牛脚村民个个捐资,恭恭敬敬修复了孔庙。寄托乡人文仕兴盛的期盼、对教育的热忱。


“海歌”助庆


    李世川热爱家乡,着力于挖掘地方文化;他自己就是一口“富矿”,经常被市直机关、中小学甚至北大请去讲学。平时只要一有空,他就回到犀牛脚。这里可观云海、可赏层林,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渔火点点,和淳朴的乡人闲聊。这是思忖思考的好地方。他一直想将祭孔活动扩大规模和影响。有志人士促成镇里成立理事会,专家们探寻和研究孔子文化;“理事会老人娱乐室”,召集村中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一位女性,瞻前顾后,生怕举办此类活动,会影响在京求学的女儿。这些曾一度代表部分人的想法。后来通过学习、观摩,大家认识到祭祀不是迷信活动。祭孔——是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孔大典在孔庙举行,集乐、歌、舞、礼于一体,旨在表达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崇敬之意。自1984年在曲阜孔庙首次恢复民间祭孔,已渐渐成为全球华人以及国际友人共同参与的重要文化活动。


“非遗”进孔庙


    如今,南国这个小渔村的祭孔活动,也不再掖掖藏藏,而是要大张其鼓,让路人皆知。这不,人们开着小车,从钦州、北海、防城、南宁,甚至有湖南人、贵州人,只为短短几个小时的祭典仪式。渔民、农民、工人,教师、学者,近三千多人,来到这里沾沾喜庆,沾沾文气,感受传统文化。


老少要亲眼目睹


大学生闻声而至


工人举手录像


    10:18,奏乐迎神。现场庄重肃穆参祭人员列队而立。敲钟、鸣螺号,“迎神——”,昂扬明亮主祭官净手,上香,献礼。全体参礼者肃立,面向孔子神位行礼、敬拜,铭记孔圣人的教诲,传承孔圣人的精神。

     10:30,诵读祭文。主祭官声音高亢,气息平和地恭读:“煌煌中华,郁郁文明。唐虞稽古,夏商乂宁。文武周公,天下景从。嗟我夫子。降诞昌平。少贱鄙事,博学多能。通天之德,旁彻物情。金声玉振,爱集大成。乾坤并立,日月代明,阴阳和合,万物蒸蒸……”完毕,燃香焚裱。

    10:33 饮福受胙。参礼者来到大成殿香案前,饮福酒、受福胙。这是对孔圣人一种感恩与回馈,表达自己及家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愿孔子的赐福和庇佑永远伴随我们。

     11:00 舞乐告祭。众人有序渐进,洗手燃香、叩仰敬拜。整个活动虽然场地狭小,没有电视上看到的大型大典大制作,但也遵循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孔庙前留个影


    老馆长李世川说,旨在通过活动怀念和颂扬孔子,缅怀我们的恩师,以求达到尊师的目的。他说犀牛脚人杰地灵,出了很多知识分子,在钦州、北海、东兴、南宁,他们分散全国各地,不计其数。为解放后的犀牛脚、钦州作出贡献,对国家对民族有积极意义。没有先师一代一代“尊师爱生”的思想、培育后人,不断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怀念和崇尚先师之际,回顾老师付出的劳动,感恩老师。这就是今天祭孔的意义所在。


祭孔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此次第三届活动的举办,影响力越来越大,规模也随之加大。得到了来自钦州市群艺馆、市非遗中心专家支持和悉心指导。现场锣鼓喧天,当地民众穿红着粉,载歌载舞,喜气洋洋。虽然孔子的故乡在山东曲阜,对孔子的敬仰和纪念已经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活动不仅是对古文化的展示,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传承和弘扬。祭孔还体现“礼之用,和为贵"深刻意义,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小渔村海景


    犀牛脚镇物华天宝,丰盛。涛声风一阵涌一阵,远处波光粼粼,甚是迷人。犀牛脚镇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南临钦州湾,还有“中华白海豚之乡”美称。

     漫步渔村,所遇皆景树荫下孩童弄沙、拾贝,大人们品着海鲜,呷一口小酒。岁月打磨过的老船,被渐渐退去的海水轻轻荡漾。闲步沙滩,让人倍感小渔村岁月深远,故事悠长。


“颂至圣缅恩师”文艺晚会


     晚上还有好戏睇。8点左右,“犀牛脚颂至圣缅恩师文艺晚会”在大海边拉开帷幕。凉风习习,人头攒动。”海阔天空望眯眼,耕田捕海、日晒雨淋,齐心拼搏挖穷山,要佢万亩海坪变粮仓“,《大田匡》反映渔民不怕艰辛,人工动手,搬塞泥、砌海堤,堵海造田《老乡啊老乡》用“海歌”深情演绎,表达在犀牛脚出去的人,“一起读书一起吃番薯羹,一起割草一起捉鱼棹小艇。老乡老乡,冇管你走多远,脚上仍留有犀牛脚泥土香,冇论你官多大,心中仍装着外沙嘅弯月亮乡音难改,海察响亮”,生动表达无论当官的还是农民,都不忘记自己的家乡,都是犀牛脚老乡


采茶“夫妻档”吸引目光


    小戏《三家福》由当地有名的采茶“夫妻档”出演。“家乡山河,依旧容颜,今日归来,礼敬一番”,只见一位教师先生,大年三十晚归家团聚,怀惴刚领到手的一年俸禄十二两银锭,他乐不可支,唱道:“一两买生油,一两买黄豆,三两买幅布,比我老婆做件新棉袄,三两买白米,过年几日得胀肚煲 ,剩下三两买只猪头,打些烧酒,拜拜祖公送穷神,期望明年得保佑,教书先生虽然穷,千年礼仪还是得讲究。”后因路遇失亲之女,要以死相随。教师先生于危急之中,将自己仅有的十二两银锭,礼赠、劝慰,救得一命。最后先生唱道:“一年辛苦,两袖清风,皆因我乃教书人。”

    采茶声袅袅,伴随着海风波涛,轻拂耳畔、抚慰心灵。公序良俗,寓教于乐,让人们在视听中得到美的感召。这无不是文艺工作者们苦心孤诣,默默奉献。


精彩好戏不能错过


    上午,是难得一见的古老仪式,古雅精奥的祭文。百姓祈盼阖家安康,学子希望求学顺利,学有所成;晚上,民间故事搬上戏曲小舞台。戏曲、海歌传统和现代的创新融合,知识分子临危相助的可贵品格。等等。这些都是祭孔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要抵达的地方,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的精神文脉。夜幕笼罩着灯幕,烟火连着渔火。大家笑谈,和着热热的咸咸的海风,精神头十足。


记忆是美好的


    老少趋之若鹜,文士心向往之。百姓流连其间,气息相闻,身心共情。这个金秋,我在海边见证了一场盛宴。孔子,在华夏子孙的心中功高至伟,适合高大全“重量级”礼制,也适合坊间“小确幸”,被肉身叩拜、用凡心铭记。虽然没有花上十天时间,通过开幕式、公祭大典、文化讲座以”主播室,分会场”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南国一个小渔村,以自己的小模式小成本小制作,完成了叩拜心中圣者的赏心乐事。

    我,恰好是其中一员。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THE

END


总       编:方   文

执行主编:谢凤芹

责任编辑:石泉子

美       编:青   豆




往 期 推 荐

为社会人生“立此存照”——林巧云小小说获奖作品赏析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三篇)

荔红时节

事不大理解就好

家燕

中继记悟(外一篇)

爱的颂歌(组诗)

“水边的白鹭”同题诗13首

走进西藏(组诗)

一条公路的传奇





天涯闻谈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