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北系列之八 敦煌莫高窟(10)

文摘   文化   2024-09-17 06:01   北京  



西北系列之八

——敦煌莫高窟(10)




96窟又叫大像窟,里面的弥勒佛,据说是按武则天面容建造的。1999年,此窟在一次发掘中,发现地表下还有一层截然不同的地表,接着,民国、清代、元代、西夏、唐代各时期地面先后显露。

九层楼顾名思义洞窟有九层,层层檐牙高啄,轮廓错落,白壁丹盈,红色飞檐衬托出其壮观雄伟。我们这些被九层楼气概所震撼的游人,怀着崇敬的心迈进大殿。这尊巨型弥勒佛雕像,佛高达35米,是世界第三大佛像。



仰头看,头顶是人造的穹窿藻井,青金石的蓝,朱砂的红,颜色明艳,线条则格外优美。伸长了脖子细致看,久仰的飞天在空中飞舞着,好像停不下来,又好像从未动过。

大佛雍容地登坐其上,目光慈善、俯视众生,一双粗壮的腿向下垂着,一手上扬,一手平扶膝盖,透着佛法的灵气,超常的高度,又透出强大的气势。

他仪态端庄光艳柔美,令人肃然起敬。洞口经过准确计算,将光线准确射到最重要部位,那宝石镶嵌的眼珠闪闪发光,仿佛能洞察一切。

旁侧有一尊立佛与一尊卧佛,都是隋唐以来的惊世之作。每一尊石佛结构、头身比例皆绝妙恰当,造像色彩、袈裟褶皱的线条流畅明朗,令人叹为观止。



脚下是西夏的古砖,镌着团窠状的莲花。氛围神圣,却又在千百年的尘灰里显得落寞,抑或说孤独。可这孤独却带着空灵,让人感觉自己正站在古西夏神秘的土地上。

有的砖磨没了,落出沙质的地表,瞬间感觉到了尘灰味。主佛龛前、两边,还清晰刻着当年建造匠人的名字。字很拙朴,有魏碑味道,但这种世俗烟火味让我入迷。



此时,我感到门外的风淡了,隐约听到了驼铃声,当年的供养人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我的身边,他们正在虔诚的不住磕头。倏忽间,他们又全消失了,只剩下了眼前的佛陀。

忽然,我有了一种流泪的冲动。在佛陀目光前,我们变得渺小,有了敬畏,有了向往,有了豁然,有了恪守。而我们能够庆幸自己的,便是这种渺小吧,因为往往渺小的人,愈是珍视朴素的感情。



最喜欢的,再就是第17号窟的藏经洞了。据说,当年这间小小的洞窟,埋藏了五万多件珍贵文物,堆满了洞窟四周,涵盖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然而,这些文物和石佛都被英国、法国和日本人掠走,收藏在他国博物馆。这个故事在下面章节中会有详细叙述,故与此不赘。



还有地257窟的《九色鹿经图》,又叫《鹿王本生故事图》。图中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故事情节,这是北魏洞窟壁画的经典之作。作为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就有这个故事,该片完全采用敦煌壁画风格,色彩艳丽。而《九色鹿经》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为更多人知晓。

或许,九色鹿王原来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只是因为人的贪婪而灭绝了。当我们再去看这幅壁画,能真切感觉到艺术这种穿越的力量:原来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九色鹿王,而是人的本来的善良。



还有第130窟,这是一个半地下的洞窟。有一年发洪水,很多石窟进了水,石窟中离地面较近墙壁画被水淹以后,毁坏殆尽。但壁画离地较高,没有受到水灾,但门口一侧墙上的壁画却遭了人祸。

据说当年,被痴迷于敦煌艺术的张大千,为求内层之画,于本窟揭去了唐、宋覆盖的外皮。这个石窟以佛像为主,洞窟内尚留一尊与石壁相连的弥勒佛像,高27米,高大、庄严,令人畏爱兼抱,威风八面,让人不由联想到威武勇猛的西北少数民族皇帝。

佛像两侧墙壁上,绘有2米高的5尊飞天画,也是莫高窟最大的画像,由唐代绘制,画像面部色彩黑黢,典雅而独特的蓝色、绿色十分独特,虽绘千余人,仍给人以清亮、新鲜之感。



158窟的睡佛,也让人震撼。在这个建于中唐的窟内,西壁前面的佛坛上,横卧长16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它轮廓鲜明,头形长圆,面部表情极其自然,那半合半睁的双眼,显得那么安详。那微微含嫣的嘴唇,又是那么欣慰。那枕手横卧的睡姿平静悠远,密集的衣纹线有规律起伏流动。

整个形象浑然天成,富有韵律感,佛经上讲,涅槃并非死亡,是经过无数生死轮回后,获得新精神境界,也是成佛的标志。因此,雕塑家塑造了释迦牟尼涅槃时从容不迫、心绪坦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的神情。



49窟的《西魏说法图》,乃是敦煌壁画艺术代表作之一,位于北壁的中部,由西魏绘制。立佛居中,身着右袒袈裟,右手扬掌,左手握衣,庄严肃立。

两侧各两位菩萨,右袒袈裟或半裸着裙。菩萨身段苗条,肢体柔软,显得温婉妩媚。佛上方,髙悬饰有兽头和双凤的华盖,垂挂玉佩装饰的流苏。两侧流云中有四身飞天,上面的一对容貌清秀,身材修长,身穿大袖长袍,挥袖屈腿,舞姿轻盈。下面的一对上身半裸,帔巾长裙,手捧莲蕾或作散花状,双脚倒垂头上,动作奔放刚健。下部有宝池莲花。人物形象生动,衣饰、华盖融有中原和西域两种风格。笔法简练。

…….

因时间关系,我们仅参观了不到两位数的洞窟,很是遗憾,在不舍中,一直恳请导游容许我们再多看两个洞。但在导游一再催促下,只好一步三回头的悻悻而去。


埋没于莫高窟洞窟里的故事,有的可以找到文字记载,有的则存活在一代代的口头传说中,而更多的,则是随历史的烟云飘散得无影无踪。我们眼中的莫高窟,似乎已经变得很是遥远,但在这里我们能听到那段辉煌历史绝妙的回响,感知莫高窟令人怀念的精神魅力。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所谓的华夏民族灵魂究竟是什么?未来又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慰籍呢?究竟这样的艺术,这样的历史,还能保存多少年?很久以后,可能沙漠会吞噬掉最后的色彩,那么我们究竟是彻底的遗忘,还是彻底的重新开始呢?

人们来这里听故事,看壁画,探古迹,寻历史。这伟大的艺术,并不只是简单呈现在游客眼前,而是深入到了每个人的脑海,让人去沉思,去反省。

在淡淡的惆怅中,我们随人流与莫高窟辞别,我想,莫高窟终会成为历史的远景,但从此以往,在我心灵深处,莫高窟对于我,不仅仅是景仰,更多的是思索。走出很远,当我再一次回望它的时候,莫高窟依然那么静静地矗立着,是那么壮观,那么雄伟。我知道,只要曾经走进过它,就会沉浸在一个梦中,并且,很难再走的出来……



有诗为证:

出窟入洞品千般,历史匆匆望眼穿。

宝象徐徐牵视界,佛音缓缓透玄关。

封龛似殿勾禅定,壁画如真证普天。

蔽日遮光逃乱世,经年遁隐老神仙。




 •(10) end • 


/若你喜欢

/我在这里等你


带走一片云彩
四季四时均入画,一诗一词总关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