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涯牧秋 解说:艺舟
艺术总监:刘新星 视频制作:何平安
解说词:
东闸门——东瓮城
过东闸门后,是一个不缓不陡的上坡。这坡作用极大,一来,甘肃地区长年少雨,小斜坡可以在雨天收集更多的雨水。二者,一旦敌攻到关城之下,坡度会让攻者脚下乏力,而守者出击则借力,可见斜坡之御敌作用。仅是这么个小小的坡,便凝聚了古人如此多的智慧。
右侧土墙,应该就是长城的古城墙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斑驳在墙壁上,有种让人心痛的沧桑感。由于是外城墙的原因,整个城墙很高,也很单薄。下半部是夯土墙,上半部是砖坯砌墙,虽然外皮已出现了一片片的脱落,但保存基本完好,从骨干上,仍能感觉到它的老态龙钟之态。
走出不远,看到矗立的一座亭子,内竖一块石碑,上书“天下雄关”四个大字,碑高3米、宽85厘米。每字高59厘米、宽45厘米。右上刻一行小字“嘉庆十四年肃州总兵李廷臣书”。乃是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时,见关势雄伟,写下的大字并勒石为碑。
碑亭旁,还有一排整齐的碑廊,这座仿古建筑,陈列着历代题咏嘉峪关的诗词碑刻。先看介绍,有明清时期碑文12座,分别是:《嘉峪关碣记》、《重修武安王庙碑记》、《重修嘉峪关记》、《武安会众信官军赞序》、《山陕弟子祈雨修庙碑》、《重修关帝庙碑》、《嘉峪关遵示劝捐钱粮顾持营伍开销碑记》、《钦赐花翎代理嘉峪关游击府事守戎茂中公路大老爷林德政功行碑记》、《皇清诰封恭人徐母张太恭人之神道》《光绪四年重修关帝庙碑记》、《嘉峪关募建同善堂碑记》、《登嘉峪关并序》等。还有当代碑刻三通,分别为1992年立的《嘉峪关记》碑、载有捐助单位及个人的《功德碑》,和1993年,原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书写的《威震华夏》碑。
其中,《重修嘉峪关记》原碑已不存,《光绪四年重修关帝庙碑记》碑面损坏致部分字迹不能辨识。其他碑、文保存较为完好。这些碑最早的,是作于明正德二年(1507)的《嘉峪关碣记》,最晚的是《登嘉峪关并序》。还有后续刻于1887年的郭嵩焘短文1篇,此碑廊浓缩了380年的嘉峪关历史。
这些碑刻中,明代有两通,一为万历十年(1582年)钦差分守肃州右参将毕景从等人立,高一米,宽半米多,上刻龙纹,下有石刻碑座的《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另一个,是明万历壬子年即万历四十年(1612年),陕甘道御史徐养量撰写的《嘉峪关漫纪》五言诗碑,这通草书横碑既有文采,又有笔力,可谓字章俱佳,在碑廊中乃似凤出鸡群,待某家录来大家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