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系列之八
——敦煌莫高窟(4)
除清代增修的窟檐外,至今仅保存有5座唐末宋初的木结构窟檐,其中4座北宋窟檐仍相当完好。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都保留有很强的唐代风格。它们都没有角翘,和当时敦煌壁画里的建筑形象一致。在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实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了解建筑过程,使我们知道了,莫高窟真可谓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等组成的博大精深、绚丽夺目的综合性佛教艺术殿堂。造像以气势雄伟著称,其风格精细优美,丰富多彩,被誉为综合外来艺术与传统风格的雕塑展览馆。
因此,莫高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代画匠用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了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
告诉大家一个肉眼辨别方法,参观莫高窟时,仅从色彩上,我们便能大致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比如,青褐浑厚的色流,应是北魏的遗存。其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便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画像的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起来,感觉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当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这自然是唐代建造。色彩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展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
这时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所画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留连长久。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人燥热,让人失态,让人只想双足腾空。不管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人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当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到了五代。这个时候,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
而大宋那种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也被色彩重重的僵持住,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那该是到了元代。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可据说,这里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
莫高窟是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积。我们看莫高窟,不是在看一个死了以前年的标本,而是在看一个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是一个见证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地方,它容纳了中国文化的变迁,包容了中国历史的兴衰。它不仅仅是一个个石窟,更是一个个中华民族的沉淀。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位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他们正在这里举行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可在这儿完全不行,会身不由主被裹卷着,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敦煌,有讲述不完的故事,抒写不尽的情怀,数不清的经典。走进这些窟,体味每一座塑像,每一幅壁画,便肯定会感叹这千年一梦的敦煌。越走进她,就越觉得崇敬,越体会她越觉得哀伤,所有还留存的,或者失去的空荡荡的窟,都在无声的诉说一个个故事。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
这正是:
千年旷漠历飞沙,窟穴排排门未插。
经卷宣珍藏古澹,禅龛阁浅护奇花。
东西壁画仍说史,南北雕佛许落疤。
天籁声声由梵响,疑为曹氏复还家。
•(4)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