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太铁路与大铁桥(3)
正太铁路在建设之初,被分为6个标段,其中石家庄至乏驴岭、乏驴岭至下盘石两段,由法国人承包建设,其余4个标段由中国人修建。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部竣工,共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后线路总长243公里,设车站35个,有隧道23座,大小桥梁1200多处,最长的隧道640米。命运多舛的正太铁路,使山西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三晋大地驰进了第一列代表工业文明和速度的火车,一场改变人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运输革命拉开了帷幕。
石太铁路建成通车后的25年,一直由法国巴黎银行经营。中国政府1932年3月,才全部还清了建铁路所产生的借款本息,要求收回管理权。而法方则以种种借口拖延,甚至断言,中国人管理不了这样的铁路。后经正太铁路接收委员会和3000名铁路一线职工的坚决斗争,1933年,法国方面被迫交还路权,同年的11月25日,正式归南京国民政府所有。
1935年6月,为纪念正太铁路路权回归的胜利,表彰王、朱两位局长的功绩,正太铁路的职工募捐修建了纪念亭,取王、朱二人名字中各一个字,命名为“懋华亭”,此碑现保存在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后院操场东北隅,亭高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华北,次年3月,正太铁路被日本人占领。
为满足其军事运输和掠夺山西资源的需要,日本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10月,对正太铁路进行了技术改造,将使用的窄道改为准轨,并改名为“石太铁路”。1940年6月-1941年2月间,又突击修筑了石德铁路,将津浦线(京沪铁路)和平汉铁路(京广铁路)连成一体。
日寇统治下的石太铁路,成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封锁线,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石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所以石太铁路在抗战时期,常发生拆了又建,过段时间又被破坏的情况。
1945年,日本投降,而蒋介石次年8月,又挑起了内战。铁路沿线的解放区居民,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抗击敌人,全面开展了破坏铁路的斗争。1947年11月,除太原至榆次间4站25公里线路勉强维持运行外,石太铁路沿线均已获得解放。
1948年8月16日,为了支援解放太原战役,石家庄铁路管理局积极抢修石太铁路阳泉至榆次间的线路,并于12月10日修复通车。1949年4月,石太铁路全线修复通车,随后太原战役结束。
1950年1月18日,石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间6座木桥全部改为钢梁桥。为提高山西煤炭运输能力,从1951年9月开始,对石太线分期进行了技术改造。到1981年12月18日,太原东站改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至此石太线双线全部贯通。
1974年4月,国家批准对石太线进行电气化改造,以适应晋煤外运增长的需要。铁道部成立石太线铁路工程指挥部,负责审查设计和组织施工。石家庄到阳泉段,于1975年5月开始施工,1980年9月9日开通试运,1980年12月交付运营。
阳泉到太原段,于1978年5月开始施工,1982年9月28日送电投产,9月29日举行通车典礼,10月1日交付运营,我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石家庄至太原北全线通车。这次改造,使得石太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
由此,运输效率明显提高,与电气化开通前相比,运量翻了一番,达到4000万吨以上,牵引定数从2200吨提高到3500吨,平均牵引重量提高53.2%,为晋煤外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3月18日太原铁路局成立以来,石太铁路经过大规模的安全标准线建设,取得了十项标志性成果:线路基础全面加强、信号设备明显强化、供电设施有效整治、车务实现技术监控、站台站舍焕然一新、治安环境明显好转、基础管理显著加强、队伍素质整体提高、安全生产持续稳定、职工热情空前高涨。
到2006年,石太铁路日开行客车达到13对,年客运量为457万人,从最初的年货运量31万吨达到了如今的货运量6900万吨,年货运量翻了220倍。正是有了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这两条不同轨距铁路的交汇,北东两条铁路道杈大量的搬运工汇聚,才使得京汉铁路石家庄这个当初只有十几名员工的小站迅速扩大,催生了石家庄这座新型的现代化城市。
绿皮火车也成了中国铁路客运的经典记忆,在没有空调车,没有动车、高铁的时代,一节节拥挤的绿皮车厢,曾载满几代中国人的梦想,2017年4月16日,全国铁路迎来又一次调整。
至此,石太铁路上运行的绿皮车,就只剩4趟6打头的慢车了。最近,石家庄北至太原间的2对绿皮车:6031/6032次以及6033/6034次,又闯入大家的视线,它们是石家庄最后的绿皮车,起点票价2元起,单站最低票价仅1元。
获鹿、头泉、上安、岩峰、井陉、南张村、南峪、娘子关、岩会、阳泉、榆次......在石家庄到太原225公里的路程里,这趟龟速的“古董车”以平均四五十公里的速度前行,沿途10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