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系列之八
——敦煌莫高窟(8)
莫高窟素以恢弘、博大、精美、悠久、神秘而著称,能够千年不毁,则与气候、地域、环境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气候干燥,才使这些洞窟不坍塌,泥塑不毁坏,壁画不残损,藏经窟里的经书不会受潮、发霉、腐烂。地域的偏远,也省去不少麻烦,石质的洞穴更坚固结实,更耐久。
多年来,佛道两家都会选择水草丰茂,背风向阳的区域做建筑。所以,营造一所精神家园,给丝绸路上行人一个灵魂的栖息处,身躯的一个安歇地。便成为了人们的需要。
而佛徒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在这里建造了莫高窟。并有人不断为它捐助,加进自己的香火钱,使这里佛龛越凿越多,越建越精美。
从乐尊开窟始,莫高窟经历十六国、洞窟最多时达1000多个,形成了窟挨窟、龛叠龛错落恢宏的场面。每个洞窟从建筑风格、雕塑水平、绘画内容与技法上争奇斗巧,各具特色,全面展示着各时代最高的艺术神韵,使之成为了一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立体交叉式的博物馆,整体组合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图卷。
还有,石窟的建造,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直接挂钩的,业就是说,若建造一个石窟,是需要相当大财力的。比如九层塔内的25米大佛,据讲解员说,为当时一户富人出资建造,一年建1米,整整长达25年之久才建好。如果地下有知,这位富人如今一定会深感欣慰,或许他散去了千万财富,但换来的,却是一代又一代的景仰,而今已是无价之宝。
到明朝时,封闭嘉峪关,莫高窟被拒之于关门之外,佛教圣地、艺术宝窟废弃荒野,无人问津。河水狂暴侵蚀着砂岩,多少石窟崩塌了。鸣沙山愤怒移动着流沙,让多少石窟湮没了。到清代重新开关,莫高窟仅剩400余洞窟,而且破败不堪。所以许多考古工作者有了如此发问:“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遗产谁来保护呢?”
要知道,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等十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化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借助敦煌石窟不同年代研究壁画颜料,不仅可以证实,中国是最早将青金石、铜绿、密陀僧、绛矾、云母粉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中的国家之一,而且,表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技术,和颜料制备技能,在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
古人对大自然、对苍天大地,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和感恩,他们信仰佛教,因为这种共同的信仰,让他们有了寄托。尽管敦煌统治权力,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但是它的文化之魂、生命之魂,却始终如一,佛教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如浩瀚宇宙深不可测、宽广无比的包融性,使得以佛教为魂的敦煌文化历经千秋万代,不断融合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艺术,发展、延续,生生不息。
这样再回头去看莫高窟,这个“高”字,是否在问,还有比在荒漠上挖凿洞窟更高的修为吗?当初的取名人,他是否会想到千百年之后,人们蜂拥而来,全然不顾恶劣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登上鸣沙山,走进大小深浅不一的洞窟,也是一种修为呢?而这些人,是获得了文化上的洗礼,还是宗教信仰的浸渍呢?
艺术大师张大千,也在莫高窟待过,他本打算是在莫高窟待半年的,结果一待就是三年。他在45岁时,画风得以改变,其笔墨间摆脱了清新俊逸,开始呈现出瑰丽雄奇的气象。
这些画风改变,就是在莫高窟三年临摹的影响。后来,莫高窟的修复,也参考了许多他的画作。据说后来,张大千也为莫高窟的修复,变卖了许多画作和自己收藏的古画,捐出了不少银两。
但也有不把莫高窟当一回事的,比如1920年,莫高窟这个绝世宝藏,被充当了监狱,关押着一批十月革命流亡的白俄官兵。由于他们窜入中国境内,被中国地方政府扣留。后来,莫高窟又遭到这些士兵浩劫,壁画和彩塑遭到毁坏,墙壁上还乱刻乱画着许多污言秽语。
而最早把莫高窟推向世界的,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Pelliot),他编写了(敦煌石窟)全书共六卷,收录了1908年伯希和考察团,从新疆进入敦煌所拍摄的莫高窟外景、洞窟(约一百八十二窟)的彩塑、以及壁画等照片计约三百多幅(单色图版)。此套法文版,先后于1920至1924年出版。
据书中记载:他们来到莫高窟后,首先进行了洞窟的编号、测绘、摄影和文字记录工作,其中,伯希和主要负责文字记录,抄录大量洞窟题记。测量师瓦扬(LouisVaillant)和摄影师努瓦特(CharlesNouette),分别负责测绘与洞窟拍摄工作,一直工作到5月27日,期间,除了在藏经洞检选写经佛画外,一直从事洞窟的各类必要工作。由于这本书的出版,莫高窟才惊动了整个世界。
1963年,国务院拨款,对残破不堪的洞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维修,使这座古老的石窟的外貌焕然一新。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下设了11个研究机构,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保护和研究。才有了今天的莫高窟,现在它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这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迎接着中外学者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佛的世界。深藏玄秘,开悟众生。在与时间的漫长对峙中,洞窟所彰显的,不止是建筑学和美学上的价值,更是来自宇宙与人生关系的象征。
站在莫高窟前,首先给我一种惊愕,从而泛起一种浓重的感慨。你看,佛像、飞天、仙女、伎乐,彩塑表情丰富、各具形态,壁画富丽堂皇、栩栩如生。张大千只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便风靡了整个画坛。而《丝路花雨》的艺术家们,仅仅从这里撷取几个舞姿,就引起了世界性的狂热,从一点一滴,足见莫高窟的魅力。
走进莫高窟,能感受到一种神秘昭示。在这里,内心杂念瞬间无影无踪,只剩下虔诚、敬仰与追慕。在这里,可以把喜怒哀乐倾吐给心中的佛,之后,一身轻松地返回家乡,心平气和地融入生活。
这就是莫高窟,它远离城市的喧嚣,只守着鸣沙山的一隅。它不与皇陵比肩,也不与炙手可热的盛会争宠。然而,它是艺术的殿堂,无数人从这里能汲取到绘画、雕塑、建筑的营养。它是心灵的港湾,无数人不辞劳苦来到这里,自愿接受浸染、熏陶和洗礼。
一眼千年,得有多深的缘分,才能穿越时空,彼此相见。由于岁月的侵蚀,很多壁画正在毁坏,可供参观的洞窟越来越少。尽管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自然的力量,是人力所不能阻挡的,只能尽量慢一些,再慢一些。若年后,不知后来的人们,能不能如我们一样有幸看到。
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莫高窟里辛勤劳作,这些艺术的壮举汇聚起来,是何等壮阔的生命!人类不能阻挡时间的步伐,不能阻止大自然之手,但艺术的生命永恒。再过一千年,或许敦煌已幻化成一个符号,但那曾经的盛大辉煌,定会永恒……
这正是:
石窟排列拟传睛,檐下徐徐扫漠风。
灌顶金沙如戴纴,依崖洞舍若伏兵。
诹询栈道通何路,待问牌楼曾几兴。
那日藏珍岂胜数,堪怜到老万般空。
•(8)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