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交易的逻辑·为什么基于因果逻辑会导致投资失败?

文摘   2024-12-01 12:29   广东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讨论的,因为大家的世界观基础就不一样,最近也有一些小伙伴再说,为啥最近不讨论基本面的东西了。我想说的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做出不同的应对。

1.基本面分析的逻辑

作过基本面研究的小伙伴,其实很清楚我们在分析什么:企业!我们分析的是定价对象的客体。你可以从商业模式,可以从公司治理,可以从公司战略等方面方面入手,去分期公司的长期趋势。

但是现实是什么?基本面分析中最大的问题是,是忽略了人在这个定价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这个问题,其实很早就没专业的人士发现了,但是这块的研究方法一直推进的比较难。也包括了学术界领域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逻辑bug。

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在解释这个世界的时候,太成功了!这导致了很多学科,都已采用数学和物理工具作为科学的表征——也就是说,一个学科是否科学,关键是它是否采用物理学的学科评价标准

比如,看你采用了多少数学工具?你说马歇尔在经济学引入微积分工具,提出了边际分析,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说计量模型,引入大量的统计工具,是不是这个道理?

再比如物理学,尤其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给人类的思想带上了一个百年枷锁——这个世界是机械决定论的。给一个支点,就等撬动给地球,是这个观念最经典的描述。即便是伟大如爱因斯坦,死前也仍然坚信“上帝不掷骰子”。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经济学也开始用这种决定论的思路来看待问题,金融学也是类似,发展起来了一套基本面的分析方法——不能说没用,但是绝对不是那么有效。

我们可分析的对象,其实都已经是幸存者偏差了,但是对于失败的案例呢?成功可能只有一条路,但是失败的路确实非常多的。条条大路通罗马,那是因为不通罗马的路都被荒废了......

基本面分析,尤其是传统基本面分析存在巨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如果基本面分析是靠谱的,那最牛逼的企业家应该是学者出身,最牛逼的基金经理,应该是大学里的金融学教授!

2.从大师的视角看待问题

我们有三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至少这三个人,我觉得都是从实业和学术上,得到了大家认可的人。

第一个就是价值投资的偶像级人物巴菲特。

巴菲特有句名言:好公司,好价格!很多人就把它理解成了护城河,理解成了估值。实际上这句话背后有太多的含义了,进行具象化解读的人,都是错误的!就好像我们的儒家经典,后世之人的解读,可以说,完全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解读。要知道汉朝之前的儒生,可以要提剑上马杀敌的啊。

什么是好公司?大概率你听到的是,护城河啊,投入资本小啊,稳定啊,团队啊......一大堆具象化的表述,然后你深表认同。但是护城河挖的太深了,结果就是,阻挡了敌人的时候,也阻挡了自己前进的不发。

你说咱们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壁垒构建的护城河,牛逼不牛逼?没有比这更深的护城河了吧?结果呢?你说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是不是王者?护城河深不深?结果呢?

对于一个过度封闭的体系,最大的风险极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你不知道风险来自哪里的时候,就专注于分析公司的内部因素,这绝对是南辕北辙的做事方法。

什么是好价格?大多数投资人将其理解成了估值,甚至简化成了PE,这个我就不说了,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啥茅台是30倍PE,但是万科就只有几倍PE——当然了,我说的是前几年的时候。这个问题,99%的人是解释不了的。这就是不求甚解。这就是世界观被具象化之后,世界被过度的简化了。但是很多投资者都希望,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能长期稳定获益——这你觉得可能吗?好价格这个说法的深层含义,并不是简单的估值高低,甚至你把它解释称现金流和ROIC都不一定对(不过至少比PE这个看法高级多了)。好价格这个说法的背后,实际上巴菲特的含义是,在你确认一个公司是好公司的时候,你要考虑的是:定价问题!

但是定价问题,显然是人参与度非常深的一个过程,你需要考虑人的看法,这才是导致价格和所谓的价值偏离的关键。这里面充满的都是人性啊~你要是用简单的PE,DCF啊,这些均衡的方法去进行定价,那你背后隐藏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机械决定论的!至于怎么将人的因素,纳入到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这是我们的方法论和课程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另外一个投资大师,索罗斯,其代表作是金融炼金术》这本书看过的小伙伴,非常多。但是能看到深层含义的并不多。大家都能说出两个名词,什么反身性啊,什么开放社会啊,之类的。这两个大师其实抓住了投资的本质。

反身性是发生在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这是人的认知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最直观的表现。而人的认知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是产生反身性的底层机制,但是同样的机制导致的系统特征呈现出非常强烈的非线性特征——这个才是关键。

什么是择时?很多小伙伴的理解是,涨了,跌了,这是一种最low的择时手段,而且客观来说,基本不太可能成功。如果你的认知是这个层面,然后冲进市场,不管是短线,还是长线,你几乎都是必然失败的(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都是血泪史啊)。择时的最高境界是判断这是夏天,还是冬天——择时的最高境界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是系统呈现均衡特征还是非线性特征的判断,是关于当下环境下,投资方法论适用性的判断!

如果我们从索罗斯的世界观去看待巴菲特的好公司,好价格,就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什么是好公司?护城河是什么意思?本质上来说,最好的公司就是抛弃护城河,用进攻来防守的公司——这里面典型的代表就是特斯拉,从来不构建什么护城河,而是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玩法,降维打击,唯快不破。特斯拉对汽车供应链和制造、销售流程的改造,可能才是特斯拉真正的伟大之处。

巴菲特可能还是在将公司置于一个封闭系统考虑问题,所以才有了护城河的说法。但是索罗斯很显然,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和非线性性,才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企业只能不断的适应在开放环境中的生存规则!但是很显然,两位大师,都直在自己熟悉的季节出动,季节不对,就冬眠啊!自然界的生物物,有很多方式应对季节的变化(迁徙,同眠,一年生,地域),但是唯独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可以应对所有季节,所有环境。

至于反身性的问题,这其实就是解释了价格低估和高估的机制——这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认知的问题,而非企业本身的问题。巴菲特和索罗斯,其实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只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不一样。早期不买苹果,和后期买苹果,只是苹果所处的这个行业从一个快速变革的非线性系统转变成了一个均衡系统之后,巴菲特入场了——虽然技术上的因素并不那么光彩。

从这点来看,索罗斯和巴菲特两位大师,其实都是在自己熟悉的外部环境下做出投资决策的。相比较而言,索罗斯的做法,是更能适应快速变革的外部环境的。很显然,索罗斯的两次成名之战,都是这个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一个是英镑狙击战(虽然HK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在索罗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中赚到大钱的时代,恰恰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蛰伏期

最后就是行为金融学,我们不谈创始人,这两年大热的一个人:席勒!他最早的一本流传很广的书是和别人合著的《动物精神》,然后他又写了两本书《非理性繁荣》,《叙事经济学》。

这其实就将研究对象聚焦在了人的行为上,而不是企业本身。这是金融学这些年最大的进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非理性繁荣》本身来说,还是聚焦在了微观层面,主要是人的认知偏差啊这类的微观决策机制上。但是叙事经济学的视角从微观转向了宏观:这些偏见丛生的微观异质性个体,到底是怎么“合成”为定价这个宏观问题的——要知道,资产定价是一个社会活动,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微观个体能决定的问题啊。

详细的我们不多说了,我们从世界观层面上,看这些投资大师,本质上来说,区别不大,理念类似,但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将基本面投资和交易对立起来,那是你应该反思的事情。

3.读书求甚解

我们这里着重说一本书,这本书后面我们会有详细的解释,就是格雷厄姆的那本《证券分析》,这本书可以说价值投资者的圣经,但是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个呢?

国内最流行的第六版,本质上就是一个错误,还有无数大佬为此作序,大肆吹捧。我可以以99%的置信区间确定,这些人,肯定没有仔细看过这本书——尤其是没有读过1951年的那个版本。因为在格雷厄姆亲手操刀的四个版本中,一二版和三四版,实际上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而且思想是来自查尔斯·道——就是那个被成为技术分析鼻祖的人。这些结论可以在一本小册子里找到佐证《The ABC of Stock Speculation》。

前两个版本,本质上就做了一个事情:将损益表引入价值评估。从书的目录上就可以看到,理念谈的不多,但是将损益表作为估值工具,是这本书最大的创新。

但是很显然,格雷厄姆晚期意识到了损益表引入估值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后两个版本,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自由现金流估值。但是那个时代,没有FCFF这个概念啊,后面又过了将近40年,才出现了自由现金流估值模型。这就成就了另外一本经典,麦肯锡的《Valuation》。

但是不管怎么演进,这些方法论的重点还是放在了企业内部,并没能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未能充分考虑定价过程中人的因素。


4.均衡是局部的,非线性才是永恒的

做投资,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大局观。或者说,什么才是大局观?具体到案例、叙事,大家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但是有没有系统性的观察方法呢?

我们研究企业的时候,如果基本面方法是适用的,那么必须保证外部环境的稳定性,也就是企业必须处在一个均衡系统中——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时候,如果系统冲击没有达到阈值,是可以自动恢复均衡的。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和外部冲击,可以被企业迅速吸收,保持稳定——这是预测的前提啊。

但是,如果外部环境变化足够大,其实这类分析方法就不适用了——从而转向了非线性系统。

最典型就是汽车产业。如果中国企业沿着燃油车的路,不是说不能取代欧美的产业地位,但是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资源,一定是天量的,还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如果换个赛道呢?构建一个非均衡的开放系统呢?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这个时候,你还在研究BBA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注定是要错过这个过程的。

有人就会说,你看国内这帮人,都不怎么赚钱啊?股价都是泡沫。静态看是这样的,但是泡沫这不正是非线性系统的特征码?我们必须看到,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才是核心,但是你不知道企业能不能适应,因为环境不一样。

企业可能会失败,但是产业趋势不会!但是在产业趋势中如何定价?这个时候传统的基于基本面的定价模型是不可能成立的——泡沫这个概念也是描述系统对均衡的偏离的啊

系统层面,并不关心具体企业的成败。在非线性系统中,系统是采用多样性进行规避的——也就是说,局部的失败是整体成功的表现

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有时候是局部非线性,但是整体呈现均衡性;有时候是整体呈现均衡性,但是局部呈现均衡——第二钟情况,是最复杂的,第一种情况往往被描述成噪音。

5.总结

我们做个总结:方法不分流派,泾渭分明只是人的认知在作怪。我们要从世界观层面改造自己对投资的认知。

那种,对系统非线性特征忽略的人,在行业面临大变革的时候,往往就是被牺牲的代价。

这两年,A股呈现出来的风格分化,大家互相瞧不上,实际上这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象化描述。时代在进步,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就是打破了上一个时代的均衡,要迈入新时代的表征。

传统产业的困境,是这种变化必然会出现的表象。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该沉湎于过去,而是应该展望未来,如何适应这种大争之世,不是我们这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吗?

所以问题来了:究竟该如何在技术上,应对这种变化呢?

鱼与塘
·从业15年 一直在管钱的严肃财经人·不盲从、讲逻辑、看长期·链接本人获得硬货内容,进我粉丝群秒回·前公募基金研究总监/投资经理·清华大学物理学士/金融学硕士·出版「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精通Matlab金融计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