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希望之年

文摘   2024-12-11 12:43   广东  

先写一个年度策略提纲,年底了,要看看明年了。欢迎大家关注!

结论:2025,希望之年!

跟踪的数据虽然未见好转,但是已经看到了希望。

大家有什么需求,后台提,我会酌情考虑将内容加到正式的大报告里!大家有什么需要指导的,也欢迎后台沟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难免有疏漏之处!

  1. 房地产到底能不能企稳?

地产,在任何一个人均GDP超过5000usd的国家,都是重中之重,不管你人口还是经济好坏,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占比,绝对不会很小。地产不稳,经济难言企稳。但是我们要清楚,地产这个“稳”到底说的是什么?地产商关心的是销售面积稳不稳,房东关心是房价稳不稳,地方zf关心是新开工稳不稳。所以,当有人和你说稳地产,你需要问一句:你说的是啥稳?

地产已经下滑了3年了,房价和销量,不说腰斩也差不多了,反正销售面积是腰斩了,销售额应该下滑了一半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评估一下截止到今年11月份的数据,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明年的“稳”做出一个判断。

从销售的角度来看,0924之后,地产的确给了很大的力度,销售面积也快速回升。今年目前的情况来看,销售面积可能还在10亿平米左右。从这个数据来看,相比于历史高峰的18亿,下滑幅度非常大,但是很显然还没有触底。按照现在的人口出生、死亡和城镇化转移的情况来看,可能还要在当下的基础之上下滑40%左右,才可能企稳,大约是5-6亿平米左右——这差不多对应着1500万人的需求量。而现实情况是,一年出生900w,死亡从现在的1100w会快速的攀升到2000w+,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城镇化转移的人口数量,很难维持在2000w+的水平上持续。农村一共只剩下4亿多人口,而且老龄化情况非常严重。未来10年,自然死亡导致的城镇化率被动提升,可能都能达到5-8%的城镇化率提升。、

新开工的数据,今年可能低于6亿平米——这个数据继续大幅下滑的基础是没有的,或者说5亿平米上下的新开工,可能是可以持续的一个数字——基于人口和正常的更新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大多数房子,其实房龄都狠心,不超过30年。

库存的角度来说,现在公认的准确数字没有,按照正常的开工周期估计,现在的库存估计在15亿平米上下,考虑到新建和销售,库存正常需要维持在8-10亿平米,可能再有2年左右的时间,库存会回归到一个均衡水平(考虑经济平稳)。

地产的整体企稳,可能是2025年最大的宏观变量

2.经济的刺激政策

过去这几年,经济不好,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什么政策的效果非常弱呢?

目前来看,消费不好,但是没有形成拖累,出口虽然有中美贸易战的因素,但是事实是,过去几年的贸易顺差快速的扩大,对GDP形成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目前来看,主要还是内因,核心还是地产导致的问题。过去这几年政策刺激的力度,不足以支撑地产的下滑——地产的下滑是内生的,不是你能刺激出来的,因为人没了。头部城市再努力,也架不住全国8城以上的地区,地产供应是严重过剩的现实。房子是一个地域特征非常明显的特殊商品。

在地产企稳之后,明年的边际刺激政策的效果可能会比前几年的效果明显很多。

拉动经济的正向因素,目前没有出现。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是说有个新产业,就能拉动经济的腾飞。新加坡,韩国,甚至是德国法国这样规模的国家,如果能抓住一个新的产业,可能对经济的拉动非常大,但是中国现在来看,几个新兴产业难当大任。

即便是新能源汽车,能让中国的汽车产量从现在的3000w扩张到5000w,最后产生的GDP,大约也就是5000亿美金的体量水平。芯片,新能源等,基本都是比这个规模要小的。

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高达1万亿美金,这都是很多世界强国的GDP的体量了。这个顺差如果是一个国家的GDP,可以排进前20名。这个顺差的继续增长,依托于制造业的话,那基本可以把别的国家的制造业给摧毁掉。

只能依托于消费!

消费的关键就是收入分配问题,是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就业和技术进步水平,制造业是很难提供数量足够的高收入岗位的。服务业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促进内需的核心在于收入,收入有总量,有结构。

过去居民部门的收入增加,核心是来自资产价格的差异,未来劳动收入的占比需要持续提升,才有可能根本性的改变当下的经济。

3.出口的影响

川普上台,必然会继续加大贸易战,但是贸易战的结果呢?

中国现在的出口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我们将出口产品分为生产用途和消费用途两类。

在消费用途上,最大的品类无非就是日用品,消费电子和汽车。

日用品是中国的强项,但是这类产品很难赚钱,就是空有规模罢了。消费电子类的东西,尤其是手机,其实中国出口的不算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国OEM的产品。最典型的就是苹果手机。中国品牌的手机,直接出口美国收到了非常严重的限制,这是毋庸置疑的。汽车这块,中国对美的直接出口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都是以汽车零部件的形式进行出口,在加拿大和墨西哥进行组装,然后再出口到美国。

美国目前的贸易战,针对这三个产品的影响应该是不大的。至于产业转移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一直在发生,这也是一个趋势,但是就目前来看,未必能在短期产生多大的影响。

至于资本平的出口,其实中国这几年主要增加的都是这些生产设备的出口。一方面,我们出口到美国的不多,另外一方面就是美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生产型的经济体。注塑机就是中国再强,美国可能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增量。

但是美国的贸易政策导致的产能人为转移,会导致全球的制造业产能过剩。这是事实。

出口的短期数据来看,明年上半年极大概率非常差。主要是关税预期带来的渠道供应链扰动。但是正常2-3个季度也会消失。最终的结果就是出口这个大类可能也在上半年完成触底。

4.总结

中国几个大的部门,地产,出口,可能都在明年上半年见底,如果财政刺激边际上能贡献一定的增量,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会稳住。但是经济想起来,目前来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我们找不到除了内需之外的其他外源性的支撑力量。核心还是规模问题。

现在全球的分配格局和产业格局来看,全球80多亿人,除了资源品这种天生的因素,大约只能养活10亿人过上富裕的生活。中国想要再挤进来,目前来看,几乎不可能。

全球总量GDP很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GDP如果再翻一倍,人均GDP能达到2.4万美金的情况下,全球其他国家可能需要损失的GDP规模会高达10万亿美金的体量——这块如果不能从美国那里拿到(拿到了的话美国就完了),其它国家合计的GDP规模一共也就才50多万亿美金——也就意味着,全球其他国家可能要损失20%的GDP。

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阻力——只能向内改革,促进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以此促进人均GDP跨过发达国家的门槛。

从全球GDP的总量和产业分析,可以这么说,就是两条路了:1.对内动手,解决分配问题,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2.对外就是,需要动点真格的了,要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能无处倾销,最后采取了战争的手段重新划分利益分配格局的结果。

明年的大环境,大概率是一个经济触底企稳的过程,这个过程本来到现在也差不多了。美国即便是大萧条时期,真实的下滑也就是3年左右,后面的问题只是,一直没有怎么起来,一直熬到了二战。

货币宽松是大概率事件,而且是全球防水的那种,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资产价格的膨胀。美国选择了美股,地产和比特币,我们呢?


鱼与塘
·从业15年 一直在管钱的严肃财经人·不盲从、讲逻辑、看长期·链接本人获得硬货内容,进我粉丝群秒回·前公募基金研究总监/投资经理·清华大学物理学士/金融学硕士·出版「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精通Matlab金融计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