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之谜:炸裂的数据与教育的祛魅!

文摘   2025-01-20 07:01   广东  

我是2002年读的大学,那个时候,出国留学蔚然成风(thu物理系出国的比例差不多5成吧),尤其是去美国。那个时候的美国大学教育被描绘成了人类文明的灯塔,但是周末的时候去了一个国际学校,做了一个了解,我觉得不管是从对下一代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矛盾的角度,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国际教育是给孩子的最优选择吗

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思考,毕竟涉及到自身利益,涉及到下一代的发展,大家要慎重,但是更应该全面........理性

  1. 国际教育的文理失衡问题

周末的时候去了一个双语国际学校,这两年一直有这个想法,但是这次去听了之后,让我怀疑这种看法是不是正确?因为自己也是做产业研究的,我们从普通人的角度看一下,国际交易到底是怎么回事。

需要提前说一下:数据也许存在不准确的地方,原因也非常简单,招生老师说英文,我不知道是不是他高估了我的英文水平,哈。数据的来源是来自招生材料(也许也存在我理解上的错误)。我不知道,和中国家长宣传这个东西,为啥要用英文?

打开招生材料,那大学的名字的确是让人心动,满眼都是世界名校,录取了啊,奖学金啊之类的........但是我最关心的是:这些孩子都申请了什么学科

让我震惊的是:居然申请理工科的offer只占5%!也许我的理解有错误,也许数据有错误,也许样本有问题,但是我的确数了一下。原文是:拿到了1100多个offer,其中50多个是理工科;另外我看了一下他们的capstone(可能就是那种学有余力的学生,反正就是很高端吧),大多数也都是大文科的方向。

我不太相信,中国的孩子中,95%的比例居然是喜欢大文科专业?如果这是真的,那我只能说这是教育的失败,是文化的阉割

造成这个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恶意的揣测是这帮孩子不行,但是你看人家学的和做的,其实都很不错;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国zf邪恶,不让中国人申请理工科。这些解释都是阴谋论的解释,我个人不是很赞同

我想下面这个数据,会让你看的更清楚:世界主要国家学生专业比例

数据大家自己看,我不多说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官方的数据,和我了解到的情况也差不多。我不去评价这个事情的好与坏。

我们去分析一下,这种现行的成因,然后你再决定自己的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去学国际教育——当下的国际教育和20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2.教育投入与产出

在美国读大学,一年的费用是几万美金,中国是1000-2000美金左右,而且关键是学科之间的差异非常小。

但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说,读大学必须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如果你读文科,在美国毕业之后还可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理工科这边可能主要是计算机专业了——但是这种优势还能持续多久呢?从TK的事情来看,可能也持续不了多久了......

美国的大学开设的专业,也基本是完全市场化的。很简单,要有人来读,有人交钱,才能维持啊.......但是如果学了机械制造,结果毕业之后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个月薪3000usd的工作,那你说你的贷款怎么还?

最后,美国只有20%的学生选择了stem学科,其余80%都是一些大文科。美国最火的肯定是金融,商科,法律,医学这类的......无他,仅仅是因为赚钱的问题。

但是中国不是,即便是现在,中国的很多学科,仍然是国家支撑。中国的家长更看重的是学校,而非专业——这也导致了社会上觉得,大学生也就是那么回事,但是家长们又都想让孩子读大学。

其实从这点来说,中国的人力资源培养更为全面——你也可以说,浪费的更多。为了追求好学校,好专业,结果教育投入就前置了——导致了我们说的内卷。

我们被PUA的太久了,什么美国人注重个性发展,这都是扯淡的。如果中国的大学学费变成5w人民币一年,你看看,初等教育是不是还内卷?反正你也读不起,很多人就不卷了.......中国这种教育制度,其实是更为公平的教育制度。你的能力够,你就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只要你考上了,基本不存在读不起的情况(不拼爹)。

我个人感触更深了,我大学拿到了国家的助学贷款,24000元,而且还有各种贴息。在我硕士毕业后,这笔钱其实也就是不到2个月的工资而已。

3.多元化与个人发展

这是我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个人的发展?

我的一个看法是:一定要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话你看着很虚,别急着反驳,我们接下来看看.....

美国为什么要在文化上鼓吹多元化?其实很简单,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在20世纪才结束了奴隶制度的国家,但是仍然遗留下来了种族歧视等这些问题。

美国是无法形成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这是美国社会唯一的共识。因此就一直在强调文化的多元化,其实这就是扯淡的。而且美国人强调的文化多元化,是真的多元化吗?

印第安人快被灭族了,然后告诉你,我要保护你们的文化.......美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白人文化。其实有一个细节,我去的这个国际学校,对高中生开设一门课,drama,也就是戏剧啊。我就想,难道能教黄梅戏吗?结果人家教的是莎士比亚........

不分中外,能流传下来的,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通俗文化。红楼梦在那个时代,就是言情小说啊;社会矛盾激烈的时候,才会出现水浒啊;近代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所以才会有金庸的武侠世界啊......这就是缺啥补啥。

莎士比亚放在他那个时代,说句难听的,好像和现在的琼瑶金庸没啥本质区别......你让你们家孩子,去学这个东西有啥用啊?还不如学学京剧呢.....要是你说你们家孩子读了文科,专业是红学,你可能还好意思和亲戚朋友说一下。如果你介绍你们家孩子是研究金庸的,那估计......你自己都不好意思说。

中国一直强调文化的统一,中华民族的核心不是血统,种族,而是文化认同。

一个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如果西方文化是先进的,那我们的确应该学习,但是我们需要问一下:西方文化真的先进吗?科技的确先进,至少20年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文化呢?这东西,拆开了看,是非常有意思的......让你去看莎士比亚的书,那叫做陶冶情操,但是为啥看金庸的就不是呢?咱别争,在中国看过金庸的绝对比莎士比亚的多.....大众学这些东西,基本没有啥用。

国际教育,面向不同的文化背景,他无法直接宣扬自身的文化本位,只能打着多元化的旗帜去宣扬,但是,拆开看,就发现,哪里有啥多元化,就是一元化——因为很简单,你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根本无法支撑所谓的多元化,那得亏死,人家是要赚钱的,不是把你们家孩子培养成多元化的国际人才的。

全人教育根本不存在,人之所以为人,要在文化层面上有根!你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或者说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你的孩子注定只能是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无法改变的。所谓的多元化根本不可能存在,所谓的评价多元化,说到最后就是你交钱,我就只负责夸......

有极少数孩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的确能成才,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哪里都能成才。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只会导致堕落.......

一个朋友说到了,为啥她孩子的爱好总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就好像你说你喜欢音乐,喜欢钢琴,那不是说在大人面前弹几首曲子,那就是爱好和天赋了........你有没有雷打不动,一年365天,每天花6个小时弹琴?你说你喜欢美食,那不是说去吃个牛排,喝个红酒就叫喜欢了,如果这算喜欢,那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美食——你是自己种了菜呢,还是自己下了厨呢?你那喜欢美食不叫爱好,那就是贪吃而已

就是你说你喜欢电影,但是你又能对各个流派,有啥深入了解吗?千万不要把自己打法无聊时间的工具,当成自己的爱好........

没有枯燥而无聊的严格训练,你怎么可能掌握一门技能呢?就好像服装设计,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服装设计,各种元素弄了一大堆,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贵!真的动过针线的孩子不是没有,但是你觉得多吗?

说到最后,你的孩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成为一个能养活自己的人,成为一个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被人家PUA成那个样子之后,以成为那样的人为荣。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学科分布,才是国际教育现在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美国再过10年,20年可能根本无法提供全球最好的STEM课程了,如果连这个都提供不了,你怎么指望他们的教育体系能培养出来杰出的人才呢?总不能培养出来一帮天天宣扬LGBT的人吧.....

人都是经济动物,教育也是........

全球文科专业,在全球化的时代,试图统一全球的价值观,但是未来呢?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究竟谁更厉害?

美国的制造业,美国的未来,从大学的学科设置上就能看出来。最近出现了一批科学家,从欧美出走的事情,这背后和50年前,我们弄的那个什么wenhua大geming有啥区别?傻子从来不会尊重科学,也不会尊重真正的文化,只是自我为中心的自大而已.......

4.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先正在衰落

有一个数据,中国在nature上的高引用率的论文,已经超过了美国。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需要为这个国家服务的。我们先从德国的教育看看.....

德国的高等教育几乎免费,同时和产业结合的非常紧密。在燃油车时代,德国的汽车产业竞争力和他们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密不可分。

但是在电动化的时代,欧洲人为啥玩不转了?你在欧洲能找到5w个学习过电化学的工程师吗?有玩电子的吗?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起步于20世纪前50年的两场战争,让全球杰出的科学家都去了美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爱因斯坦。中国也是一样,杨振宁这批人,也是这么去的美国........这奠定了美国至少半个世纪的科技优势。

中国人再次走出去,都是80s的时候了.......我们按照这个时间线索来看,他们回国,才能带来先进的知识,资源,和体系。中国在1998年开始大规模的扩招,花了10年时间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提升到了千万这个级别。但是这些人不是毕业就能用的啊,怎么也要历练啊........

这样时间窗口就来到了2010-2020年。这十年,中国取得的科技进步,工业进步,先进武器的进步,我想不用说了吧......大家都看到了吧?

但是如果你现在是40岁+的人,你的印象中仍然是美国最先进,美国最好,因为那是你20岁的时候打下的思想钢印,你根本不知道过去15年,中国的工业和高等教育体系到底发生了什么?

Musk现在被无数人吹捧,但是决定了可回收火箭关键技术的论文,决定了现在AI现在发展的根本性论文,都是发表于2012年啊。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在2012年写出这样的论文,他应该是哪年诞生呢?

SpaceX的工程师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Lossless Convexification of Nonconvex Control Bound and Pointing Constraints of the Soft Landing Optimal Control Problem"对最优软着陆问题中非凸的控制约束和朝向约束进行无损凸化正是这篇论文中讨论的技术点让可回收火箭成为可能,这个哥们的名字很奇怪:

但是从其履历中,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是JPL的高级研究员了,那个时候至少他已经30岁了——他的大学教育基本是完成于90s之前........

写出了深度学习模型的Hinton拿了诺贝尔奖,出生于1947年,他的大学教育主要是在70s,那个时候的中国呢?

反思一下,不是中国人不行,更不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不行——从追赶的速度来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全球顶尖的。

这只是一个发展惯性的问题——你如果把这种惯性直接外延,做出决策,那么可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中国从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上,真的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至少是2008年之后了——没有数量的质量是毫无意义的。经历过4-6年的教育和5-10年的行业锤炼,中国的人力资本在2015年之后,才开始逐步的有产出,而且真正的高峰可能是2020-2040年这20年。数量和质量上,都将站上世界的巅峰。

除了人之外,科研的投入也非常关键。我记得当时读书的时候,一个院士弄了一个X射线的卫星,但是没有火箭啊,为此苦恼了十多年。这里面两个关键性的人物,李惕培,张双南,有幸都给予过我们指导。2017年,终于等到了火箭,卫星发生升空。

这样,中国的科学家就能拿到X波段的宇宙观测数据,这个领域,至少20-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学家将会是全球的绝对领先。你要是一个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年轻人,显然,这块是在中国才有的研究平台啊,成果产出的时候,那就是中国人绝对领先的时候——只是这些在20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2013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截至202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这才不到一半啊,兄弟们!

这一大批的基础设施,少的几十亿,多的上百亿的投入。建成之后,想做这方面研究的全球优秀学者,必然会向中国聚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不信你看看贵州天眼落成之后,这个领域中国的发展速度......

大多数人能看到的都是商业报道,但是这些报道的背后,并不是科学的发展逻辑。你要看人,要看人才梯队,要看这些投入.........这些投入是不可能在10年里面产生广泛的影响的。等你看到明显的成果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了.......高峰已经过去了。

过去100年,全球有能力在50年的尺度上,安全,稳定,一致的在科学和教育上进行投入,并且规模足够大的国家,其实只有中美两国。未来,这样的国家,还能有谁呢?从人口规模上只有印度,但是印度的发展和稳定,可能是个大问题。美国之所以能不计回报的投入,可能还是因为苏联的存在——因为这些投入,显然不是能用市场机制进行协调的。

所以,抛开那些大文科的PUA,真正的应科学,中国在未来20年,可能才是真正的迎来爆发期的时候。从现在的美国教育和基础科学的投入来看,这个天平正在转向。美国现在的存量资源,仍然优势十分明显,这是历史形成的,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再看未来20年呢?显然,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尤其是,你是一个对STEM感兴趣的孩子,或者你是这样孩子的家长,你真的需要考虑一下,未来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的发展!但是人的发展,是不可能脱离你的文化,脱离你的国家,脱离你的民族的.......杨振宁即便是在物理学领域可以说是超越爱因斯坦的存在,但是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不,他不可能在20多年前决定回国,创办高等研究中心,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

这篇文章,大概率会有非常大的争议。而且孩子出生的时间,教育选择的时间窗口又非常的狭窄,这也是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好像你2002年选择同济或者清华的土木专业,那绝对是NB的,看到基建,地产的蒸蒸日上,毕业之后的收入等等。但是人生很长.....可能那个时候意气风发的学子们,现在人到中年,也是压力颇大。当然,学金融的可能也是这个命......这种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可能也是大多数中国中产家庭内心的不安全感的来源如何能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让自己和孩子始终能保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竞争力呢?我想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没有人能给出这个问题的解答。人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这可能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所在.......家长有时候在做子女教育规划的时候,的确是非常迷茫的,因为根本不会有人能看到20年,50年之后,到底谁能胜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资源获取,能够让孩子有足够的底气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但是这也是治标不治本。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保证你一生顺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前进,可能是唯一的解决之道....没有人能考躺平,赢得完美的人生。或者说人生本质上有意义的只是奋斗的过程,而不是终点和结果。

未来50年,现在年轻人必然要面临一个动荡的外部环境,学习一些基本的通用技能,一个良好的心态,快速改变自己的能力,可能才是这一代人的生存之道。

这几天因为小红书,因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做了一些资料搜集和整理。我对国际教育的关注可能不在初等教育阶段,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演变——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很多数据的变化,都是以10年为一个单位变化的,很慢,慢到让你感觉不到,但是它又很真实,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一生。可能在哪里学,学什么不重要,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这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分享给孩子的......

有时候,你在为子女做教育选择的时候,可能真的要看的远一点......


鱼与塘
·从业15年 一直在管钱的严肃财经人·不盲从、讲逻辑、看长期·链接本人获得硬货内容,进我粉丝群秒回·前公募基金研究总监/投资经理·清华大学物理学士/金融学硕士·出版「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精通Matlab金融计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