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那叫一个乱啊,批发电价居然出现了负电价。有很多人为此叫好,说发展新能源之后,欧洲人民居然享受到了负电价.......说实话,你问问欧洲老百姓,他们应该不会这么看。
最近也有朋友咨询起来这个事情,我估计是当年乱搞分布式,现在出来找人接盘了。我这里做一个分析,只是希望大家不要上当,接手一堆垃圾资产,处理不掉。这个逻辑和充电桩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是一个数学问题。
另外,因为某些原因,被禁言一周,欢迎关注备份小号,以防失联:
1.储能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个人投资者,千万不要参与类似的骗局.....或者要么早信,卖给别人——你不创造价值,你的收益是挖别人墙角,而且是挖一个能决定你生死的人的墙角,这种模式怎么可能持续。
科陆电子,当年低价储能的王者,败诉,被判赔偿3000多万元.....这就是当年大干快上储能,最终的结果。
储能不是一个好的业务模式,存在于两个维度:1.财务上来看,他需要你先支出一笔现金流,然后才能慢慢的回收;2.你的设备利用率始终上不去,这个才是这个模式最大的坑。PPT里存在的理想情况下的设备利用率,在显示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是一个随机过程的问题。
而且,微观上能算出来的收益率,在宏观上,是永远无法兑现的。
我们这里举个例子。假设你的用电量是固定的100KWh的电量,白天60,晚上40这么一个比例。然后出现的情况是;你晚上充电了40khw,白天用掉——在电价高的时候,你只是从电网中用了20kwh的电量,但是在电价低的时候,你从电网里用了80kwh的电量——这对电网来说,相当于低价电量销售翻了一番,但是高价电量少买了66%——只要电网不是傻子,它就不会支持这么大规模的上储能。
在用电量比较小的时候,电网可能无所谓,国家政策支持,做几个示范项目无所谓。但是人家电网可是要按照最大的功率给你准备接入容量的,对电网来说,这肯定是不划算的。
2.储能的悖论
储能就是个伪命题,我们要区分什么是周期,什么是随机,change和risk和光伏一样储能让人迷惑的地方是:微观上你算的帐都挺好的,但是宏观上 你算不过来帐的......这非常典型的就是让电网,电价低的时候多卖点,电价高的时候,少卖点.....但凡调整电价,就扯淡了。
从用电侧来看,你是赚了,但是直接亏损的就是电网。如果电价稍微调整,你就会发现,用电侧的算法是不支撑的。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假设:一个光伏系统+储能系统,它的帐,我们来看看怎么算。
白天电价高,这个时候,你必须拿出来一部分发电量给系统充电——毕竟光伏是不可能晚上发电的。
假设,一个用户,白天需要用60khw,晚上用电40kwh;
假设,一个光伏发电站,白天发电量是100kwh,晚上发电0kwh。这样的一个需求,我们看看,到底怎么来满足二者的平衡。
如果用户侧配了40kwh的储能,那么用户侧晚上一共需要80kwh的消耗,其中40kwh是设备消耗掉的,40kwh是用于储能;但是从发电侧看,白天发了100kwh,其中80kwh要存起来,用来晚上供应客户所需。
这样的一个系统,假设白天电价是1块钱,晚上是0.3元。
对电站来说,白天发了100khw,如果只用掉了60khw,那么就需要将白天的40kwh在高价的时候充起来,晚上再放电?那么一度电,直接亏了0.7元,显然不会有人这么干——对发电侧来说,直接上一个60kwh的发电系统是最划算的。
电价高的白天,用户侧的储能是不可能充电的,这个时候就必须让电源侧的储能工作。晚上不但要供应设备的正常运转,还要给用户侧的储能设备充电。等用户侧晚上充了40,用了40。第二天白天的时候,用户用掉了自己储的40kwh,然后只需要从系统中再用20kwh就可以了.......白天发电量有80kwh没用用掉,需要存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实际上一直在侵占发电侧的利益。如果假设储能的经济性是算的过来的情况下,用户侧最优的选择是晚上用掉40kwh,充电60kwh——第二天的白天就用自己的电就好了,毕竟你的储能设备都投入了,算是沉没成本,肯定是把自己的储能利用率提升到100%。这个时候,发电侧就完了,白天一度电就卖不出去,晚上用户找你要100khw的电量——但是你晚上又不发电。
这样的一个极端的假设情况下:发电侧需要建设一个日发电量100kwh的光伏电站,同时要有一个100kwh的储能系统;用户侧有一个用电设备的情况下,还需要再建设一个60kwh的储能。整个体统的正常运转,变成了160kwh的储能。
为了将白天的电,转移到晚上用,你依赖一套设备是行不通的——除非发用一体化,才可能将储能系统容量做到最小——40kwh。这个时候,白天发电白天用,用不了的存储起来,晚上用。
而一旦发-用分离,那么系统的平衡态就是,100khw+60kwh的储能,才能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储能的投资要增加300%的投资!
这个系统小的时候,是无所谓的,但是这个系统大的时候,电网和发电侧承担不了这种周期的变化,或者应对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成本是十分高的。这可能是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假设,光储规模小的时候,成本是电网承担了。但是现在,我们很难说光伏占比小了。如果给了峰谷价差的话,需要构建的储能估摸差不多是全天用电量的160%。如果用电侧的峰谷用电量差越大,最后的结果就是上的储能越少——注意是最少。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在发用一体化的情况下),光伏电站白天发电100kwh,但是用户侧的用电规律是白天不用电,晚上用电100kwh,那么这个时候,用户侧没必要配备储能,发电侧需要备份100kwh的储能,白天发了全部存起来,晚上用掉。
如果用户白天也是100khw的用电量(在发用分离的情况下),晚上不用电,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奇葩现象:白天发的电都不用,发电侧的储能存起来;晚上给用户侧的储能设施充电(因为电费便宜啊),然后用户侧白天只用晚上存起来的电。这样发电侧和用电侧,需要的储能容量达到系统24h用电量的200%。
发、用分离的情况下,就是会出现这种事情,是不是很奇葩?
发用不分离的情况下,储能规模是最小的,只需要40kwh就好了。
现在的情况下,就是发用分离,利用峰谷电价套利。这种情况下,用电量都是100kwh,结果这么一折腾,投资多了很多不说,销售电价却萎缩了相当错。以发电100kwh,用户侧白天60,晚上40的用电量来看:
a.原来正常上网,100kwh能产生100元的收入
b.发电侧配100kwh的储能,用户侧配60kwh的储能,最后产生的收入变成了30元,但是投入增加了160kwh的储能——大约配套下来,需要100000元左右的投入(按照wh系统投入0.6元计算)
而且,这里面,投入是由电源和电网承担了,用户侧承担的比例比较小,但是收益大头都被用户侧拿走了。
3.悖论的根源
如果储能是为了应对随机性,那储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风电的发电是随机性主导,周期性变化较小;但是光伏的发电除了随机性因素之外,日夜间的变化并不是随机的——储能用来应对周期性的变化,能力十分有限。
这里面涉及到的概念就是,随机不等于周期性变化。日夜间的这种变化,还可能用储能解决,但是长周期的变化呢?
我们假设,夏天空调,冬天取暖,都是用电高峰。但是光伏发电,夏天多发,冬天少发——这种长周期上的季节性变化,储能系统就无能为力了。总不可能夏天发电存下来,冬天放出来吧?电池的自放电,早就消耗干净了。
而且,如果利用峰谷价差,来刺激用户侧的储能。那就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夜间充电,白天放电,尤其是用户可以自己决定用自己的电,还是电网的电的时候,就会导致:白天光伏本来能够上网的电量,全部被储能系统挤占了。最后上储能,会逼死光伏的——明明你一开始上储能是解决光伏无法全额上网的难题,结果最终的效果是,储能把光伏给逼死了。
按照白天计算,能发电1kwh,大约需要160w的光伏板(6h的有效发电时间计算),大概的投入是500元左右,这个时候你再配套一个1kwh的储能,投入大约是600元左右(都按照很便宜的价格计算),这样每天发电量一度电的系统,总投入大约需要1100元左右,但是能产生的电费收入只有0.3元左右......也许能赚钱,但是绝对赚不多。
长周期上的一些冲突问题,光伏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这不是一个储能的问题——最终可能还是要牺牲供电可靠性。但是发展工业,最忌讳的就是供电可靠性。
风光现在的装机占总装机的容量很快就会达到50%了,但是发电量只占10%+的样子,系统失稳的临界点越来越近了。而且风光,现在一年的装机在2亿KW左右,容量占比每年都能提升5%——即便是风光年装机量不在大幅提升,仅仅是存量的变化,可能也就是这两三年就会达到系统的容量肾上限,继续发展,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非常巨大的。
4.总结
在现有的基数条件下,光伏发电的周期性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现在的储能系统盈利,是建立在对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利益损害的基础之上,为了将白天发出来的电量,存储起来应对随机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周期也分长短周期)要付出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过去几年,大干快上,行业里储备了大量的产能,但是量变到质变,现在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
从个人投资的角度来说,储能这种东西,锦上添花,做个点缀,问题不大,但是要想把他做成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基数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个人投资者来说,不要参与这类项目的投资,否则,谁投资,谁知道背后的苦.........如果上面的例子,你看不懂,那就去投,最后的现金流一定非常感人。但是很显然,拿excel和ppt,你是找不到为什么亏钱的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