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社零数据背后的真相,可能比大家想的还要差。可能很多人不看结构,不看数据,就看3%,或者有些人是知道,但是不敢说,这份数据,背后是什么?
我们直接切入主题:
限额以上的销售规模是1.6万亿,其中粮油食品,家电,家具,汽车,建筑装潢材料,这几个科目的规模合计是8200亿,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的比例是50%——要知道这里面除了粮油之外,都是最近这两个月大力刺激的行业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明显看到消费挤压!这种消费挤压,存在两种解释:a.有便宜不占是傻,在给补贴的情况下,可能的确出现了提前购置的问题,但是代价是,其它方面的消费被挤占了,大家可以看看,分享数据,这几项之外,还有11项,结果只有两项是正增长的。你可以给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家可以看tjj官方的解读,你信不信不知道,但是ld信了;b.消费刺激对中产可能还有一定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宏观统计变量来看,大概率就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弱化的非常严重。这种可能性也很大,这和工作还有收入有关。当然,极大概率是这两种情况都存在于现实中。
粮油:首先中国的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了,粮油的消耗量大概率不可能短期增加如此之多,更何况,这不是经济好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大概率这里面价格因素是主要因素,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
明年即便是刺激消费,可能面临的问题是,需求被提前透支了,这种消费刺激政策,只是需求的腾挪,并未能刺激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持续增加。这是应对危机的手段,而不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手段。这种想法.....最后大概率是拿穷人的钱补贴了中产。
中国的实物消费量,我怀疑已经见了历史大顶!我们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上分析一下。a.吃的问题,中国解决了吃的问题,人均蛋白消费量超过了美国人,再大幅提升的空间不大了,面临人口总量和老龄化,以及收入水平到了吃的健康的阶段了;2.穿更不是问题了,已经基本不存在功能性缺失,都是开始消费品牌了;3.住就不说了,全国的地产大顶肯定见到了,量是肯定要压缩的,而且远远没有到底,无非就是价格问题;4.行,汽车的消费量很难持续提升。我们有一个数据:
首先,中国的驾照数量现在已经是5亿多了,但是中国存在的问题是,23岁以下的基本不开车,这部分人大约是3亿多,还有60岁以上的司机很少,收入,能力等问题,这部分人的规模至少是3-4亿人。如果这么计算下来,14亿人口中,真正开车的23-60岁的人口大约是7-8亿人,然后有5亿多有驾照了,提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之外,这个驾照持有量已经非常大了,从每年新申请驾照的情况来看,一年差不多1400多万张驾照,基本达到了100%的普及率。再考虑中国的平均车龄情况,汽车能维持住算是好的,不可能通过刺激的方式,实现上台阶。以上数据来看,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物总量可持续增长。消费服务业是最关键的地方。因为消费服务业,本质是什么?生产型服务业,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这部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消费型服务业,更是发展空间巨大,这其中,教育,医疗,餐饮等等,服务业背后的本质是财富的再分配——这和我们想的很不一样,所谓的收入分配改革,视角非常多。比如税收调节,比如资产收入和劳动收入的再均衡,比如地区间的转移分配等等,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劳动收入啊,制造业很难吸纳非常多的就业了,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服务业了。一方面是如何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是如何提升服务业的价格。但是服务业严重依托于人,你懂得........
刺激消费的政策为什么低于预期?我们先假设一下,zf是有资源的,有意愿的,但是执行呢?如果要将原来用于刺激生产的资源用于刺激消费,那你让那些管工程,管投资的部门,怎么办?要知道,这个是quanli就会陷入通缩——QuanLi如果通胀,那么经济就会通缩。要你你怎么选?咱们有促销费的部门吗?并且,促销费的钱如果直接给老百姓,那怎么xunzu?又是QL的通缩。所以你看到的消费补贴,其实......钱到你手里了吗?我们举个例子,在10年前,讨论要不要放开二胎的时候,一个可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人,翟振武,写了一个文章,说放开二胎不行啊,中国一年能生4900w人口!至于事实是什么,大家都看到了,那个时候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类似的测算,都是要抓紧放开二胎。翟振武的这个数字不是说说而已,正经的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人口研究》上,这是我们国家人口科学领域的顶刊了。最后成立了卫计委,才在政策上做了改变,口头上开始鼓励了,但是卫计委有没有拿到财政的预算呢?这又是争夺资源的地方,预算就那么多,刺激生意需要的钱肯定是万亿级别的,这是块肥肉,但是你得从其他部门去抢。所以,政策落地与否,要看是否有相关的组织制度支持,否则不就是现在这个状态——口嗨!
这些所有的变革,都是有时间窗口的,不是说你可以拖的。大家要理解,一个复杂的体系,过去40年如此成功,必然形成了相当大的利益群体,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就是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这要牺牲巨大的公共利益,也在所不惜。地产如此,税制如此,生育如此,教育如此........重生产,轻消费,放在历史的视角下看待是正确的;但是放在当下,如何破除改革阻力,实现经济转型,就是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了。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消费的持续性下滑,是大概率事件..........除非,前面说的东西,能够那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