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字节的豆包,资本市场炒的热火朝天的,HWJ也攀上了2500亿的市值。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人让人将AI的应用落地,放在一个具体的产品层面考虑,不管是文字的,还是视频的。
但是,AI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可能是一个战略卡位,这是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都不可能放弃的战略卡位,丢失之后,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这个事情的逻辑。
OS vs Spuer APP
在智能手机刚普及的时候,大部分人认为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是最关键的,涉及到一个生态底座的问题。这点从ios和Android就可以看到,包括制裁华为的时候,华为被迫自己开发了鸿蒙。
但是从微信和苹果关于app内付费的问题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在超级app面前,操作系统的生态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到现在为止微信到底付给了苹果多少比例,也不清楚,但是的确同样的付费,ios的就是要贵一些。但是你要让中国人在ios和wechat之间二选一,我想大部分中国人是没办法抛弃微信的,尤其是商业人士——这涉及到了10余年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
另外就是应用,以前的应用卡位永远都是app最重要,因为这是数据和服务的直接提供商。但是微信开发出来了小程序,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小程序不靠谱,但是到了当下这个阶段,大家意识到了:一个手机里装的常用app,不可能超过50个,对于一些低频、长尾需求,app实际上非常麻烦,涉及到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等。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微信登录”非常好用,小程序扫一扫来解决长尾、低频应用才是最好的场景——动态加载,轻量级应用。微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身份认证工具和动态加载的应用场景。很好的解决了长尾应用的问题。
到这个时候,实际上微信已经取代了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长尾需求的替代是最麻烦的。
我们以地铁和公交为例,如果每到一个新的城市,装一个app,注册一个账户,然后充值,这个体系下来,能把大多数人弄懵了。我曾经去上海的时候,遇到过类似问题,最后都是以二维码来解决。
再有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点餐,不可能每个小商家都有能力自己维护一个app,让用户安装,用户也根本不可能在手机里装在一大堆垃圾app,这个时候动态加载的能力就体现出来了独特的优势。
到现在为止,互联网入口的重要性,可能还是在长尾应用上作用比较大。但是很显然,如果重度应用还不行。
2.打通底层数据
我们在使用app的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打通各种app的底层。比如订票软件,比价工具,私有信息的共享,在不同生态之间的跨应用打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不同的app提供不同的服务!
这些数据的打通,有技术的问题,有接口的问题,也有商业利益层面的考量。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用户根本不需要一个这样的割裂的生态,我们也不太关心背后到底是谁提供的服务,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方便高效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这个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机交互的问题。如果说功能机是完全按照机器的逻辑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那么智能机在相当大程度上,提供了一个更高效复杂的人机交互模式,那么未来的AI agent提供的就是一个统一的人机交互接口!
Agent上手机之后,理论上就可以彻底打通生态内部的数据共享问题——而且不用让背后的服务提供商共享数据。我举个例子,比如出差中的酒店,机票,火车,租车。当下我们需要用到的纵向来看,就是是三个app,横向上,涉及到具体在哪个app上订酒店(你可以选择携程,飞猪,同城,或者连锁酒店自身的app,小程序),租车也有很多服务提供商。放在以前,涉及到你加入哪个平台。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不去比较十几个app和企业,你可能很难完成一个复杂的出差流程。但是现在,你可能直接和agent说,然后由AI给你一个推荐列表,你确认即可自动完成整个流程。
这样一个Agent的出现,可以将原本割裂的互联网底层服务提供商,在AI Agent这个层面彻底打通,并且不需要一方给另外一方分享数据——但是这个时候Agent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合终端,用户需求统一通过这个平台发出,对用户来说,这个太方便了——最喜欢的应该就是酒店了,这么多酒店,到底怎么找到一个合适的,我想这是大部分人面临的一个问题。
结果就是,Agent的出现,可能导致背后的app被隐藏起来,这个Agent的交互,更偏向于人的思维,用户更加友好,这个时候,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格局,会进一步加强。
3.互联网巨头的逻辑
这些年,国内只有微信月活10亿,其它的几个表较高的主要场景是:地图导航,短视频,电商,支付!这些格局都已经很清晰了......
但是当下的Agent,可能会出现一个10亿月活的app,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都必须切入。提供各种功能,用来圈住这10亿月活。如果是Agent这个场景,不但月活好,最关键的问题是,每天的调用次数可能非常高频,这是一个超级流量入口。
Agent可以不赚钱,但是背后的游戏,广告,内容分发,高利贷,各种服务.......都集中在一个用户界面上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发生变化。
国内只是这几个互联网巨头的投入,每年的推理卡数量可能都在百万级别以上。
而且推理卡本身的技术难度小,性能要求没有那么高,生态依赖小,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模型的发展思路不是技术至上。技术上最好的模式是跟随,但是先把入口和人给抢了,这个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百万张卡的投入,每年的资本开支估计都在几百亿美金的体量,这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这差不多就是当下A股炒作的过程中的主要逻辑。最终也会证明,大部分是骗子,少数真的能切进去供应链的,未来两年迎来业绩的爆发,是大概率事件。
可能和当年的互联网+一样,可能很多东西都要再重新做一遍,AI+.....但是未必能给这些互联网企业带来什么能量,但是不做,就会失去未来流量的主导地位。逻辑就是,谁最靠近客户,谁就最nB。
具体的东西,不说了~,这差不多是当下AI落地应用,最核心的东西,不要去看一个具体的产品,虽然也不错,但是这肯定不是巨头看中的东西..........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可以从上下游找到众多的落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