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交易的逻辑·市场结构与均线

文摘   2025-01-24 07:30   广东  
本文是针对市场结构化分析方法的进一步的深化,市场结构分析方法,是一种从异质性的角度分析市场的一种方法,可以参考本合集第15篇文章。
技术分析中最为基础的分析工具就是均线模型了——但是大多数人对均线的理解,可能都在“平均数”这个概念。另外就是在应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往往是机械化的生搬硬套,在不理解背后的底层逻辑的基础之上,生搬硬套,很容易出现重大的错误,导致亏损。
另外就是,对均线工具的使用,追求所谓的精确,追求所谓的预测,这是对均线工具错误的理解。这里,我们从市场结构的视角,重新解释市场的应用,并且结合2025.01.09的市场环境做一个案例分析。
1. K线的傅里叶展开
如果我们不去严格的数学定义,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满足一定条件的函数,都可以拆解成一组三角函数的组合——这就是傅里叶分析。
在信号分析领域,就是将一个函数在时域和频域之间进行互换,如果是一个标准正弦函数,那么他的傅里叶变换就是一个标准的固定值——频率。
但是我们分析这个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考虑下图:
蓝色虚线,是一个低频信号,是一个标准的正弦函数;橙色的线,也是一个标准的正弦函数,但是其振幅较小,频率较高。这样的一个低频信号和一个高频信号,叠加起来,就是图中红色粗线所表示的曲线波动。
我们为了便于分析,假定红色的先就是资本市场的运动曲线——这条K线可以拆解成两个标准的正弦函数。这就相当于假设,在时间维度上,市场中只有两类投资者,一类是短线选手,标准的三天换一次仓;一类是长线选手,20个交易日换一次仓。这两类投资者的共同行为构成了市场的波动——当然这是为了让我们从复杂的K线中,抽象出来市场的本质,而做的一种简化。这两类投资者构成了市场的结构。
那我们来看看,这两类投资者的行为,在k线上的痕迹,并用均线进行区分。用此来对市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描述。
比如我们分类如下:
a.短线向上,长线向上:这个时候,体现在k线图上就是长短线的投资者形成了向上的合力,往往是市场的快速上升,最终结果就是市场加速上涨,导致的结果就是,乖离率特别高。
b.短线向上,长线向下:这个时候,体现在K线图上,就是长周期下行过程中的反弹,一般来说,我们需要确认这种长周期的下行到底是日线的,还是60分钟线的,还是周线的下行问题。任何一个下行周期,他都是有级别的,基本面驱动的下行往往周期比较大,情绪驱动的下行,周期比较短;
c.短线向下,长线向上:这个时候,就是长期向上周期的回调,这往往是加仓的点位,不管你是看Dow的理论,还是看欧奈尔的茶杯,还是斯波朗迪的方法,本质上来说,都是这样的。
d.短线向下,长线向下:这是典型的下行趋势,而且短线投资者逃跑,导致短均线的挂利率也会特别大——往往这才是抄底的关键,等到乖离率缩小。这个其实就是MACD指标的应用关键。
e.特殊情况:市场横盘,均线纠缠。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K线形态就是盘整,这其中长短期的投资者达成了共识,都认可当下的价位,出现的情况就是缩量盘整。
相邻周期的长短均线之间的乖离率是观察不同投资周期上投资者行为的一个良好指标。注意这里的用词,我们只用了观察,而非分析,更非预测。
短期是共识,长期是事实事实不一定短周期的共识;共识也未必是事实;但是长周期上的共识,一定是事实(这话有点绝对,宗教就不是,哈)——至于周期多长,就不好说了。
长短线分歧的时候,往往是短线交易带来的噪音,这个时候的回调幅度不会很大,与此同时,成交量正常是缩量的状态。长周期上行的过程中,短线的回落是长线投资者买的时候;反之亦然。
二者同向的时候,往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变化快,成交量大。短线投资者往往是基于情绪的恐慌而出现非理性卖出的行为,这个时候反而会放量。都杀跌,没有买盘的时候,往往市场快速回落,这个时候,乖离率很大。修复挂利率的过程就是短线投资者回归的过程。
真实市场中,周期套周期,比如最典型的波浪理论——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无法预测的,甚至是数浪这个东西,根本就区分不清楚,套来套去的,最后给自己套迷糊了。上面的这种简化分析,只是将这里面的作用机制,用最简单的长短二分法给理论性的表示出来。现实中可能是多个频率上的周期嵌套。
在我们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看K线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比如我们以2025.01.09的行情来看。这一天,短线投资者临近的这几个交易日都不错,机器人,AI,HVDC这些概念,尤其是这天海外跨境etf的溢价率超高(限制了申购,导致只能二级市场买,标普消费etf的溢价率超过了50%,换手率达到了1000%——连续三天,这些都是短线狂热的标志)。但是于此同时,红利etf(510880)反而是放量下跌的,幅度超过了1.3%。这也是对市场结构的一种观察方法——通过不同波动率的资产去观察长短线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一般来说长线投资者喜欢低波资产,短线投资者喜欢高波资产
那么我们也就很清楚,01.09这周的走势,大指数上来看,基本是横盘波动,反弹很弱,但是高波资产,科创50,zz2000,反弹的幅度明显相对偏高。无非就是判断,反弹多高的问题。
一般拐点处,可以切换到更低的周期去观察,拐点处的短线投资者往往会更敏感。
通过这样的一个分析,我们基本就可以从均线(价格),波动率,这两个维度界定短周期的投资者和长周期的投资者买卖行为,这样去理解这个市场。
很显然,01.09的临近交易日走势,长周期的投资者并没有进场,短周期的投资者进场了,在完成了乖离率的修复之后,大概率短周期的情绪波动也释放完毕,可能还会迎来一波高频段的下修。
真正能上重仓位的时候,是长短共振的时候——一般这个时候根据你的交易周期不同,肯定会在高频上先看到盘整的迹象,然后看到低频信号上出现反转——比如60分钟和日线级别上10T均线,都拐头向上?
理论上,任何一次反弹可能都构成反转,你不知道市场到底哪次是真的。这个时候,观察市场的情绪,观察预期,观察成交量,就可以让你在一定的优势概率上,找到这样的投资者行为拐点。
基本面的逻辑其实就是基于长周期的逻辑,进行的判断。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基本面的研究方法和逻辑,都非常成熟了,但是难点是在于,如何将基本面的信息变化,转换成交易行为——往往在节奏上会出现价格行为和基本面的背离。
价格信号和基本面的背离情况时间可能会很长——所以,真正的顶底,都是情绪转变带来的,而非基本面带来的,基本面能改变的是情绪,但是结构未必一致,可能提前,也可能滞后。
2. 均线就是滤波器
均线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最简单的滤波器:短的均线是高通,长的均线是低通。这样不同周期的均线,就将这其中长短线投资者区分出来了。
长线投资者,在换手率和对市场的影响上是比较缓慢的,和基本面的周期是匹配的。但是短线交易者往往在其中做了噪音者的角色。
我们观察短线的人,是用来观察市场的情绪的。市场的情绪周期一般都是在周和月的级别之上,基本面至少是季度级别起步。
所以那些什么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就加仓,下穿就减仓,这样来看,基本就是一个错误!用这种方式来理解均线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短线和长线描述的是完全两个不同的群体,而且你的加减仓,到底是基于什么周期呢?如果你是一个短线的交易者,不应该是乖离率最大的时候进场,等修复到上穿,这就是减仓的时候啊。
你观察市场的角度,一定要和你的投资周期匹配起来。现在很多市场,没话找话,用基本面来解释短期的波动,用情绪来解释长期的趋势,这时间框架都是错位的,这么做有任何意义吗?
所以,在市场上找到长期均线不在向下的股票,去研究它,并且利用短周期的市场情绪,来选择一些好一点的买卖点,才是正确的。短期只有情绪,没有基本面。
均线可以说是,最简单,最基础,最古老的技术分析工具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的谬误。也没有人去澄清,最后就是以讹传讹,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
技术分析的指标,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上才会成立,就是市场的平衡,同质,但是现实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其实,很多技术分析工具都存在类似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在时间维度上将投资者划分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号称自己能择时的工具——基本我不认为择时是靠谱的。
3.常见技术分析工具表
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是非常多元化的,也正是这种多元化,造成了市场结构。基本面信号驱动的投资行为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没有特殊的理由将其置于一个特殊的地位(立场是从个人投资收益的角度)——基本面的持续向好,才是所有人能赚钱的关键,需要创造出来对应的价值。基本面投资的道德优势,只有才宏观层面上有意义,但是在微观层面上,意义不大。
有人信缠论,有人信图表,有人信技术指标信号,有人信打板........现实中没有对错,只有输赢。现实中的客观事实,其实只有这种多样性
这些理论,其实本质上,都是在时间维度上,对投资者行为的划分。这也导致了一个误用——因为是时间维度上的划分,所以很多人用这些工具做预测,这本身是错误的。这这是从时间维度上,对投资者行为的划分,是对市场时间结构的描述!注意,是描述,绝对不是预测。
缠论,是其中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缠论的细节我也没学透,但是琢磨过。从我个人的理解的角度来说,缠论认为一个周期上的拐点,对应这更小一级的一个中枢——要经历几次回踩。可能60分钟上的拐点,对应15分钟的一个中枢——在15分钟交易周期上的交易者,在一个下行趋势结束之后,经历过几次反复和换手,形成一个中枢(3次左右的回踩),然后就是多空双方的逆转——因为前面是一个下行趋势,所以在平衡之后,应该出现一个上行的趋势。如果没出现,可能就是错误,需要去更上一个周期,比如日线去寻找压力。
这个工具是否有效,取决于很多因素,也取决于个人的看法,有高手的确是厉害。但是很显然,这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周期上,找对应的投资者行为——缠论的本质其实就是在时间上将投资者分层。层与层之间形成合力的时候,就是一个趋势性的机会;当不同层级之间投资者行为不同的时候,就是中枢。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时间周期分析工具。
波浪理论:这个理论我也不熟悉,只能说个大概。大浪套小浪,反正我是没看明白过。而且数浪的标准,真的是千差万别。但是从基本原理来看,波浪理论的浪,其实本质上就是不同周期上投资者行为的嵌套——这种套娃和相互作用,导致了K线的走势呈现出来一个分形的特征。利用这种分形的自相似性和比例,用来做预测。但是问题是,K线有分形特征,但是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分数维度,所以,和标准的分形还是有差距的,机械套用,容易出现问题。波浪理论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比例,斐波那契之类的,其来源都是这个。
背离的概念,经常是在技术指标,尤其是macd和k线图上的对应关系来做背离判断——其本质是描述一个趋势的降速行为,这种降速实际上是能在经验上感知到的。背离概念认为,趋势的转势,必须要讲过一个降速的过程,所谓的背离出现,其实就是这个降速确认的量化标准。比较典型的一个大V,徐小明用的背离系统,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用这个来描述市场的运动,从中期的角度来看,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对这个系统不了解,背离出现就全仓买入,这肯定是错误的,弄不好会亏完。
等等.......这里可以说的东西,非常多。我也不是技术分析比较精通的人,基本都看过一些。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会看这些东西,但是更重要是的理解这些东西背后的机理——为什么要这么做。
上面三类工具,比较常见,要客观看待,他们不一定准确的。但是其实质都是在时间维度上,对投资者行为的划分而已,只是划分的标准和细节不一样而已,原理都是一样的。
然后还要会利用这类工具,这类工具的应用最忌讳的就是因果思维:因为xx,所以yy。这个逻辑是非常错误的。另外就是,这些价格行为本质上是从价格角度对市场的描述,是从时间维度上对市场的描述,这只是众多描述角度的一种而已,将其绝对化的用于投资,肯定是错误的。
4.经验与实践
做短线的小伙伴,非常关注的是交易量的情况,其实这很简单——短期的走势,一般都是短周期的投资者做出来的,他们往往是大进大出。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占市场成交量的比重不高,但是占边际增量的比重一定是比较高的。因为长周期的投资者,换手率相对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非常关注成交量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变化水平。这是市场热度衡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对价格行为的研究,不太适合太短,太精细了,容易犯错误。而且造成的摩擦成本太高了。
另外,这些工具,回归本源,其实两根均线就够了,足够你去观察这个市场。用这些工具来描述市场是客观的,但是预测市场,是扯淡的。技术分析从来不是一个预测工具,只是一个描述市场投资者行为的工具。
当你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不是去学习具体的数字和指标,甚至是方法,关键是你要看,这些工具到底是从什么角度研究这个市场的。总结下来,只有两类工具:一类是时间维度上的,一类是空间维度上的。前者是常见的技术分析工具,后者常见于短线交易选手——在各个板块中横跳。
空间维度上的描述,我们后面的文章再说,有时间,我就把他写出来,其实这部分是更有意思的。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鱼与塘
·从业15年 一直在管钱的严肃财经人·不盲从、讲逻辑、看长期·链接本人获得硬货内容,进我粉丝群秒回·前公募基金研究总监/投资经理·清华大学物理学士/金融学硕士·出版「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精通Matlab金融计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