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过去40年,我们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

文摘   2024-12-20 16:21   广东  

我想通过一些可比数据,来对比一下实际的中美差异,到底到了什么水平上,而不能只看账面数据。

下面提到的这些数据,包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医疗,这些数据背后显示的中国,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最多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而已。

这些数据,可能远超你的认知.......

  1. 人均GDP

虽然我年纪也不大,但是你会发现,现在的90s后,00s后,和10s后,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甚至世界在他们眼里和我们眼里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

80s的人看世界,那是万花筒搬的存在。1990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才堪堪1600元RMB,但是美国1990年的人均GDP是2.4万USD——这其中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可能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感知到的,那是绝对贫困和绝对富裕之间的差异。中国人还在发愁怎么吃饱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开始牛排都吃腻了的那种。人均GDP的差异近百倍

到了202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4w(对应差不多2wUSD)的城市已经有25个了,这25个城市差不多装下了2亿人。考虑低廉的物价(即便是房价其实离开一线城市也没有那么贵的离谱),中国可能已经差不多30%的人,已经基本迈入了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这才过去了仅仅33年。 这33年 我们的人均GDP从人家当年的不到2%,增长到了现在的20%上下。考虑到实际的物价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城镇人口的实际生活水平可能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对标区域的30-50%不等(考虑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

虽然你可能会站出来说,我们存在财富均衡问题,社会保障兜底问题,这些问题,只能留给后面的发展来逐步解决了——从总量上来看,过去40年是成功的。

2.吃

食品问题上,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一个标志性的数据是中国的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生猪,淡水鱼的养殖,我们是绝对意义上的领先。我们生猪和水产,一年的产量都在5800万吨左右,二者合计就差不多是1.2亿吨,仅仅这两项,平均每个中国人就能分到将近100kg的肉类,折合蛋白质差不多就是20kg左右,考虑其它蛋白质来源,尤其是植物来源,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总量和结构上,已经基本排在了世界的前列,人均超过120g/天

从饮食结构,蛋白质,糖和脂肪的摄入量来看,中国基本没有任何问题了。在蛋白质的摄入结构上,植物性蛋白占比高,相比西方的饮食结构更为健康。中国的人口总量和老龄化来看,未来农业的压力会越来越小。

中国人的蔬菜消费量,更是惊人。中国蔬菜的年产量在7亿吨左右,平均每个中国人能分到差不多500kg的样子,可使用部分估计也在300-400kg的样子。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均蔬菜消费量不足100kg——这是为啥西方沉迷于维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的水果产量是2.8亿吨,占全球的比重达到了1/3左右。平均每个中国人分到200kg左右。而且我们的水果结构有严重的问题,全球第一大水果香蕉,在很多国家是视作主食的,但是由于咱们的地理环境,我们在香蕉的产量上是严重不足的,超过一半需要进口。但是除此之外,只要气候合适,好像没什么咱们不能种的。这两年几个标志性的进口水果,价格大幅下降,就是这个原因,蓝莓,车厘子,树莓......

从粮食,蛋白质,水果,蔬菜.......从这些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来看,中国的吃,已经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在结构上远远优于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

很多人可能还觉得,我们和西方吃的差距很大,实际上从关键营养素,以及结构上来看,中国的饮食结构可以说,已经基本必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要好很多了。这些数据不是中国zf公布的,是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进行公布的。

3.住

住的问题,其实是有争议的,我们分别从量,价,代际,进行一下分析。

我们是1998年开始的住房改革,那个时候城镇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0平米,可以说,不太行。

但是现在,我们很难说,我们的居住不行。现在城镇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了40平米——而且水电气的配套,在全球来看,不但配套完善,关键是这个价格基本带有很强的福利特征。中国人为什么流浪汉少,和住房制度和税收有很大的关系。

在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的自建房,这部分房子的成本是很低的,一般一栋小楼,大约的建设成本也就是几十万(普通老百姓住的),但是的确存在装修情况一般的问题,但是不存在没地方住的问题。

在东北小镇,十一的时候回了一趟老家,小镇过去20年流失了估计有8成的人口。房价基本差不多是几万块一套——这差不多是当地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吧,这个肯定是压力不大的。

另外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县城和三四线城市,一套普通的100平米的住宅,大多数的价格差不多是50w上下。但是这些城市的工资,基本能到5w左右的年薪。普通家庭,两个人工作,也基本可以保证5-6年的收入可以购买一套不错的住宅。结合中国人的代际帮扶习惯,首付10w基本是双方家长出,剩下的月供一个月可能也就是1500元多点——这样的房贷,基本两口子是正经工作,做点小生意,也可以生活的比较滋润了。实在不行,出来打个工,可能也基本差不多很轻松的可以偿还房贷。

现在的问题可能主要是集中在高线城市,房价偏贵的问题比较严重——如果未来几年,保障房的大规模退出,那么在解决住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基本可以保证90%的民众是有一个体面的居住环境的。

至于房价?中国地产的繁荣,不过15年左右,这15年是房价暴涨的15年,这个区间首购的人是不满意的,这是事实。而且高位入局的的确是压力很大。但是另外一个事实是:80%的存量房的价格都是偏低的,基本不存在不可承担的问题,相反因为快速的城镇化,这批房子都实现了升值——现在无非就是高位回落而已

随着中国人口的变化,住的问题很快也将不会是问题,大家更应该担心的是过剩问题和个性化需求问题。

4.行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出行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分不同的场景进行讨论一下。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汽车,中国的存量汽车超过3亿量,还在快速增长。千人汽车拥有量是200+的水平,这个水平相比于欧洲和日本,可能还是有差距,他们是千人600+的水平。但是中国要考虑的是发展速度和老龄人口的问题。现在50岁以下的人口差不多8亿人上下,这部分人口的千人汽车拥有量差不多达到了400上下,其实差距不大。

另外就是中国复杂而低廉的公共交通系统。有一个指标非常有意思——长途客运站的数量,过去10年,下降了50%。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呢?因为这几乎是交通落后地区,最愿意选择的交通方式,投入小,见效快,但是问题也很多。这种交通方式的衰落,基本是被其他交通方式取代了。

长途出行,现在基本被飞机和高铁取代了。我们曾经算过一个数据,如果按照人均飞行公里数,我们和美国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如果我们将铁路的客运量也算上来,其实中美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了!只能说,国情不一样,选择的技术路线不一样。而且很显然,中国的高铁票价和美国的航空票价,都非常便宜,可承担性也比较好——中国的高铁相对贵一些,但是现在也仍然存在大量的普通铁路,客运价格非常亲民。

另外就是中国的城区/城际公交系统(公交+地铁)是非常完善的,尤其是城市当中。这几年,公交车的运行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简单的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技术替代——对城区内的公交车产生重大冲击的是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在10km范围内,便利性和经济性是机动车无法竞争的。在大城市,地铁的高密度普及,导致公交车的运量也出现了问题。但是中国,基本不存在公共交通不足的问题

我十一回老家的感受是:公交车已经彻底没了,因为小镇很小,私家车的普及度和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度不算低,其实由于小镇太小,走路都没啥问题。另外就是,所谓的黑车,满足了居民跨区域通行的需求,而且价格并不贵。

从交通本身来说,中国人过去40年建设的运输网络(航空,铁路,公路)和发明的交通工具,基本让交通不再是人们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在东北地区的蓝莓,最快可以在24h内,从东北运输到深圳,这就是一个明证。

还有一个佐证中国交通效率的指标就是快递快递的时效和价格,在全球来看都是最好的——现在网购一个东西,主要城市基本都是48h就能收到,这在欧美是不可能的。

5.穿

穿,可能已经不是问题了。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原因也很简单,从出口,价格,纤维的产量等等,这一系列指标,大家就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这其中的变化。

我们的服装制造能力全球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的服装产业,竞争力很差,这也是事实,赚钱的少啊。

中国已经很少存在穿不起衣服,或者说穿不暖衣服的情况了,这块基本已经看不到公开报道了。但是很显然,在1990年前后,我刚读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还穿过有补丁的衣服和袜子。现在呢?我想很多人,可能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有多少件衣服和袜子了。

6.教育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未来的发展,是很难简单外延的。

前几年整顿课外教育,是因为居民抱怨课外辅导班贵——但是我相信这应该只是一个时代问题。

我们是从1998年开始扩招的,可以说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面,中国的教育资源是短缺的,然后过去10年是结构性短缺的(大城市仍然缺,但是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小学批量关停的情况)。

但是站在当下,很快都会发生变化。

从义务教育阶段来看,接下来的10年,每年都会有1500w人毕业,但是小一入学人数,可能会从当下的1600w左右,快速的下滑到800-900w左右。这样释放出来的大部分教育资源,尤其是老师,会成为课外辅导班的供给,那个时候的价格和服务数量可能和20年前完全不一样。所谓的卷,无非就是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的,但是很快,我们就会迈入教育资源过剩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形态是什么样子,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有什么数。

有两个例子。我的初中,20多年前,一个学年8个班,一个班50多人,草场还是黄沙。现在一年只有3个班级,每班只有30多人了,而且草场基本按照国家标准,全部都是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了。学校因为生源不足,已经将小学合并了,一起办学。

另外就是深圳,2022年的时候,老大入学一个班是50人,等到今年老二入学的时候,已经到了45人。虽然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是紧张的——这个到什么时候都是紧张的,但是从教育资源的总供需来看,我们马上就会步入到教育资源供给过剩的阶段,这个时候,很多事情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7.医疗

炒股的关注的永远是药品的集采,但是我很怀疑,医疗资源也很快会步入过剩阶段。我们从几个方面观察。

前几天,财新写了一个文章,关于深圳的医疗资源。深圳现在有38个三甲医院,但是常住人口现在只有不到2000w。差不多50w人就有一个三甲医院,就这,还在继续建设医院呢。国家卫健委的要求是100-200w人口,才会配置一个三甲医院。

全国来看,高端医疗资源的短缺是事实,比如ICU啊之类的。但是从中国人的日常就医来看,其实已经基本不短缺了。比如,网上挂号基本可以保证2-3天之内,你肯定能约到一个医生处理一下你的问题;比如住院,现在的床位资源,也基本可以保证在几周之内解决。这是微观的证据。

宏观上来看,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明确,2025年全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主要指标中,千人口床位数的指导性要求为7.4~7.5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2人。2022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75.0万张。如果我们看千人病床数量,中国的这个指标已经超过了美国的2倍

20年前,我们还总说看病难,看病贵,但是现在来看,这些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掉了啊,无论是微观的体验,还是宏观的数据,都支持这个判断。所有的产业研究必须依赖这个基本事实。

我们存在的问题是药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问题,很难解决,这是人的问题,不是医疗资源本身的问题),三级医疗机构的问题,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条件问题。这个可以展开说说,我们小镇人口流失了8成以后,当地的医院基本废了,只能保留基本的社区诊所,有点大毛病只能去县里——开车40分钟左右的地方。

医疗资源,即便是应对老龄化,可能也已经够了。但是内部的结构性问题还是存在的,比如医生收入问题,药品回扣问题等等,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完美的医疗系统吗?实践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安排。

作为普通人来说,不要听风是雨。比如最近关于集采的药品价格问题,什么阿司匹林几分钱一片之类的——这个东西,可能只值这么多价格,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啊。很简单,你翻一下药品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就看的很清楚了啊。横向对比,这些已经非常成熟的药物,基本都不贵啊。

另外,不要觉得创新药出来了之后,会如何如何。比如现在说的靶向药物,如果是市场化运作,那基本和90%的人是无关的。很简单,你要是觉得医保支付系统抑制了中国的创新药发展,从病人的角度来说,你可以购买美国的创新药啊,只是........你能不能吃的起的问题。

8.医疗

在写这个文章之前,其实我也是没有意识到,真的把数据拉出来是这样样子的。

我们总觉得,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大——那是因为我们总觉得,我们什么都要世界第一。而且和老二如果拉不开绝对的差距,都感觉是不安全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老百姓的生活方面,我们已经和美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距了啊。这是不是和你从感官上,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差距很大?我也感觉很大,但是我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很多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东西,实际上在这个星球上是十分稀缺的。

至于那些虚的东西,这个不好评论。我们这里也不做讨论。

鱼与塘
·从业15年 一直在管钱的严肃财经人·不盲从、讲逻辑、看长期·链接本人获得硬货内容,进我粉丝群秒回·前公募基金研究总监/投资经理·清华大学物理学士/金融学硕士·出版「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精通Matlab金融计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