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算2025年的策略?我想这应该不算,但是迈进2025年,我们必然也会期待什么。当然,大家肯定是最希望A股涨,能赚钱....
这一年,可以分享的东西太多了......从年初的股灾,到三季度的绝望,再到国庆的跌宕起伏,再到年底的波澜不惊,这一年的A股精彩绝伦。
我们需要回顾过往,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将要面对什么?
1.A股
作为投资者,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A股了。2021年春节之后的a股到2024.09.24,市场是极度分化的,一方面是微盘股的新高,中证2000指数在这个区间,基本没怎么跌,中间还涨幅巨大;一方面是央企红利指数,中字头股票没怎么跌。
但是除此之外的创业板跌幅超过50%,上证50跌幅也有50%,中证500稍好,但是也有40%+的跌幅。
跌到了Q3的时候,不管是成交量,赚钱效应,还是投资者的心态,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A股,大家难免迷茫。
但是将近4年的压抑,在一周里面全部释放出来,尤其是10.08,很多20cm的ETF居然出现了连续涨停,超高溢价的情况。以历史罕见的姿势,完成了情绪的修复,成交量迅速的从5000-6000亿,直接干到了10.08的3.5万亿——这个交易量,我估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很难看到了。
结果呢?现在看,可能很多人并没能把钱揣兜里。市场太快,很多人进场在了高位。最后,仍然是疯狂炒作的小票——这些博弈票,最终只会有很少的人能全身而退。炒作的最猛的北证最先见顶,1000和2000稍后......不知道新年之后,到底是大票起来,还是小票狂欢继续?现在好像参与博弈的各方,都达成了一个冷静的平衡。2024年的最后10多个交易日,大市值,创业板用极小的波动来反映这种平衡。小盘股的涨跌在一个月内都是非常剧烈——用分歧表达了这种恐怖的均衡。
就目前来看,大小市值的分化和调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显示了,市场里的两拨人,基本是割裂的。这不是市场良性发展的迹象。
但是不管怎么说,维持了3个月的万亿成交市值,基本把流通筹码换手了差不多两遍.....后面会怎么走呢?
A的制度建设现在来看,xingtongerxi,zhengce摇摆不定,没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必然会带来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多说了,陈年旧疾,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会更好吗?
相比于过去几年快速扩张的所谓的新质生产力,是不是老的行业,因为投资的收缩,份额的集中,会在新的一年里迎来稳定的回复呢?要知道,所有行业,都是有周期的......最终人们还是要看供需的。相当多的传统行业,过去几年完成了收缩,这种收缩一旦面临需求的启动,尤其是缓慢启动,很可能会出现盈利情况的反转。这完全可以在A股的年报中统计出来的一个数据。
也许过去几年,下行幅度非常大的消费等行业,会在2025年的某个时点,数据会迎来反转.........这么说,其实2025年,仍然会是一个分化的年份,但是A股的内在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2.房产
2021年初开始,市场的下跌,其实也是比较清晰的逻辑。2020年的上涨,无非就是流动性+出口。流动性,让房地产市场加速了冲顶,2020-2022年,疫情三年,中国的房地产新房销售量超过40亿平米,对应的货值估计在50万亿以上。那个时候房子上涨的让人头晕目眩的。但是,历史回头看,这也是中国地产最后的疯狂——这40亿平米住宅,可以满足1亿城镇人口的居住需求。
疫情三年,地产的下行,导致资本无处可去,基本全部涌进了政策鼓励的行业:光伏,锂电池,电动车,半导体。结果就是,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电动车的销量占比超过50%,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汽车生产国,也是电动汽车最大的生产国........随后的恶果也出现了,就是产能过剩,价格战,内卷......当年产业繁荣顶点的时候,大家对产业的下行周期幅度估计严重不足。
过去三年,这些行业的投资,在相当大程度上对冲了地产行业的下行。但是也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在完成了历史使命之后,这些行业只能依赖自身,完成艰难的出清.......在出清完成之前,很难基本面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地产本身的收缩幅度,已经非常大了,新开工2024年已经在5亿平米上下的......2025年,我们极大概率会看到地产新开工的企稳,对经济本身的拖累会变小很多。
但是销售面积和房价呢?我想,应该是分化。人口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债务问题,以及居民的实际生育行为来看:人生首购(继承,赠与,购买)需求未来只能稳定在每年600-700万套左右——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新建住房满足,一部分是二手房满足。这是我们对新房估计在5亿平米最关键的假设——新房销售不下滑到5亿平米,很难说销售企稳。至于非首购(主要是改善需求为主),取决于经济的好坏,地域和产品品质,这个未来的需求会有多少,不好判断。
人口问题+地产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二手房的交易未来会成为主流——这只是居民内部的财富交换,不再是zf抽取私人部门现金流的工具了。这是对私人部门友好的地方。但是这种财富的互换,从人口结构上来看,全国的房价下跌并不充分。如果未来每年因为死亡腾挪出来的房子达到1000w套,而那个时候接盘的人,可能只有几百万套的体量。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很多房产,基本只有废弃这一条路——根本不是几万块一套的问题;腰部地区的房产大概率会回归到纯粹的消费品,很可能按照当地家庭收入的2-3倍进行定价——这是大多数地区的命运;唯一可能保值,是否能增值还不确定的,可能只有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即便是核心区域的,也面临跨域的约束和新房品质提升带来的隐性贬值问题。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少数地区的房价会止跌,但是大多数地区的房子,可能根本就是无人问津——尤其是那些单价5000元以下的房子,不要因为便宜而去买@
但是无论如何,对实体经济的拖累,在2025年,我们将会看到显著的边际放缓。钢筋和水泥的消耗,不再会快速下滑。
居民部门的被破坏的资产负债表,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可能还需要2-3年的时间来修复——这样一个完整的6-8年修复周期,基本就可以看到地产的企稳。
企稳之后的地产市场,基本只可能低位徘徊——因为从2028年前后开始,00后的开始进入了买房的年龄段。他们要么是家里已经有房了,只有改善需求;要么就是可能连婚都不结。但是无论怎么样,这批人出生人数的低点是2003年,大约是1500w/年上下,会在这个水平上徘徊15年。可能也基本不会面临所谓的城镇化了,因为这代人的城镇化对他们来说已经基本结束了。这是地产中长期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人数规模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按照现在这个价格,接手父辈和祖辈们的资产负债表——年轻人的资产负债表,接不住的。
3.贸易战/科技战
从2019年开始的贸易战和科技展,应该出结果了——现代环境下的大国对抗6年,应该已经出现了结果。
这些年,我们看到的景象是:中国的出口顺差,达到了历史新高,将近1万亿美金的顺差;出口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机电产品,尤其是汽车增速非常迅猛;半导体从无足轻重,到现在的第一大半导体出口国——虽然高端仍然不行。
从这点来看,我们已经完成了贸易战的胜利,接下来只有一个艰苦的科技战了——但是速度会非常快,因为相比于互联网的生态,工业体系的惯性是非常强的。这场贸易战下来,我们不但完成了总量的巨幅扩张,最关键的是完成了结构的升级。
从主要的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来看,我们是绝对意义上的超越美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些有形的消费,教育医疗这些民生服务业,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都超越了美国,甚至是质量上的超越。
人均蛋白摄入量超过美国;人均蔬菜消耗量是美国的几倍;大学教育的普及率超过美国,而且学费只有美国的2-3%;医疗资源从千人病床占有量来看,将近美国的3倍.........这些都是有严格数据支撑的。你很难说美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比我们好。
生产环节,我想不用说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名头在这里不是瞎说的,但是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应该在中国的工业部门里广范的发生了。一个是半导体,一个是汽车,一个是军工。
半导体的国产化,目前来看快速前行,虽然离高端还有距离,但是追上应该只是早晚的事情;汽车更不用说了,现代大工业的代表,从材料,到机床,到自动化,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趋势;大化工产业链,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欧洲的去工业化来的比美国还要快;军工更不用说了,年底的几个大事儿,已经掀起了不少的波澜。
工业的发展惯性是极大的,中期看的是工业体系;长期看的是人力资源培养。
中国的工业过去这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终端产品,但是这背后的工业体系才是最关键的——这个体系的初期投入是巨大的(比如高超音速武器所需要的高温合金,风洞等等),而且人才的培养更是艰难的——需要长期稳定的环境,现在这些投入已经初见端倪,出现了一些领先的产品,但是这肯定只是开始,离结束至少还有30年——毕竟俄罗斯吃苏联的底子也吃了30多年啊。只要赢下这场战争,50年内这个体系的竞争力都是存在的。
中长期来看,我们的人力资本投入才刚刚开始,1998年开始大学扩招,到2015年那也就培养五六千万的理工科大学生——这批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工业部门,2015年之后,就看到了明显的产出——中国的人力资本投入,在如此高强度的投入下,也是20年才看到效果。我们可以预见,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稳定在1200w,到2035年,我们将会有2.5亿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人才进入工业部门。这个2.5亿的规模,已经超越了除了印度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总和........
工业的惯性一旦形成,半个世纪是无法停下来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在赢下了贸易战之后,赢下科技战只是时间问题了。
为什么我们体感很差,其实很简单,企业家拿着钱去打仗,我们承担了所以的成本......资产端,我们赢了,但是资本端,至少现在是输了——未来反转的那一刻,好像和居民部门也没啥关系。整顿资本,完成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是必然,但是不是当下,还需要资本去打仗。
如果将现在的企业,比作立国之战中的功勋军队,不管你情感上是否接受,在战争时期,全社会的资源必须向军方集中,只有打赢了才会有一切,输了就什么都没有——战争从来都是赢家通吃。
但是战后要重新做分配的改革,需要将资源从这些战争部门中解放出来,完成社会资源的再配置——资产端赢下来之后,我们必须要完成资本的释放,让战争的红利惠及大众——这是汉武帝,下罪己诏的原因所在,也是洪武大帝杀功勋背后的逻辑。
不多说了.....
4.居民与债务
这三年,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严重的三年。三年,很多服务业是无法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居民的收入也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本来2022年底的放开,让大家对经济的快速反弹抱有极高的预期,但是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三年损伤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地产的下跌,继续受到非常大的压制。疫情期间的政策,主要补贴方向还是针对新产业的补贴,忽视了对居民现金流的呵护和资产负债表的填充。最终导致了和居民经济活动相关的行业都面临较大的压力,集中体现的房产,消费品上。
到现在,疫情已经放开整整2年,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得到了修复了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可能修复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我们这里聊聊债务问题。其实,宏观经济上S=I是必然的。
过去40年,中国是一个资本投入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才能取得当下的成就,但是转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儿。
债务的形成,本质上是经济生产活动中,必须有储蓄的一方,有投资的一方。目前来看,国内这个不是简单的私人部门和zf部门的关系。
过去这40年,储蓄的一方其实是45岁以上的人口。减少生育,拼命工作,缩减消费......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居民部门中45岁以上的人口是主要的储蓄方,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部分储蓄肯定是要下降的。
加杠杆的有三个:zf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中的中青年人。
zf部门加杠杆主要是基建,企业部门加杠杆主要是产能扩张+产业升级,中青年人加杠杆,其实就是买房了。
我前面的文章说过一句话:中国居民部门的整体杠杆率不高,但是在代际间的分布极其不均衡——中年人承担了几乎全部杠杆!
随着储蓄率的下行,加杠杆的进程必然放缓。经济转型,生产从资本驱动转向人力资本驱动,才是经济从生产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关键所在。
中产,只是简单的发钱吗?如果发钱能培育中产,能实现收入分配改革,能促进消费,那岂不是发钱就可以了?
发钱只是技术工作,背后的关键逻辑是:国民GDP的分配,需要从侧重资本转型侧重劳动,而这需要经济体中存在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如同我们在上一个小节讨论的,如果到2035年,中国有将近3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他们的收入普遍能达到25-30w人民币的时候,那个时候GDP的产出中,相当比例会分配给居民部门,他们自然会拿来消费。这需要时间,需要产业,这些条件,我们可能都具备,只是需要时间等——时间到了,消费驱动的经济,自然就成型了。政策在这期间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5.总结
站在岁末年初,2025年虽然只是2024年的延续,但是中国经济内部的转型力量已经出现了,但是需要时间去逐步孕育。
全民已经形成了共识,地产的大周期结束了,地产的拖累完成之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但是很显然,如果发展地产,社会财富按照资本分配;发展新质生产力,社会才会才会按照人力资本分配——但是不幸的是,社会财富从来不会按照人头来分配,我们吃过按照人头分配的苦,也踩过按照quanli分配的坑。
对未来要抱有一个乐观的预期,但是不要过度乐观......理性看待我们的发展阶段,做出最符合自己人生的决策!
谨以本文,纪念2024,迎接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