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全球的产业分工,其实过去百年,经历了三次变革,从产品分工到OEM,再到ODM,现在ODM厂商们,要反客为主了。
我们分享一下,看制造业这10多年来,对产业分工的一些理解,可能会加深你对现在全球供应链的理解。
前天,美国正式发布了140家的半导体制裁名单,看是来势汹汹,想要将我们的半导体产业置于死地.......但是没超过24小时,这不,商务部的反制措施就来了.....
当下的世界,为什么会这么魔幻?难道美国政府,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有两种可能,一种真的是草台班子—他是真不知道,很可能拜登不知道小金属的供应链是什么样的;另外一种就是指导这些供应链的风险,但是仍然要战略上遏制。
1.产品分工的时代
其实我们每天谈的“分工”这个词,是有不同的含义的。世界原本运行的规律不是这个样子的。
全球化之前,全球的产业分工往往是基于产品的分工。什么意思呢?我们以汽车产业为例,有些企业专门负责发动机,有些专门负责变速箱,最后组装成一个汽车。
在前苏联时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产业分工模式往往是,某些国家负责矿产资源,某些国家负责种粮食,某些国家负责坦克,某些国家负责飞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产品分工模式。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乌克兰在失去了配套企业的支持之后,空有设计图纸,但是再也做不出来战略轰炸机,也生产不了航母了......这套工业体系太复杂了。
这个时候,社会的分工其实并不细,而是将不同的部件,在横向上让不同的企业去做。生产效率并未能得到显著提升,这是典型的工业流水线的思路。
这个时候的企业运转,都是围绕着生产活动进行的。研发和销售这些环节,都是围绕着怎么把产品做出来,怎么销售出去。
这个时候,美苏之间的供应链几乎没有融合,所以美国对苏联的制裁影响不大。
2.全球化时代的分工模式
总结一下,全球化之前的分工模式,其实深度是不够的,主要体现在产品分工模式上。全球化时代的分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按照要素来进行分工的——基于这种模式分工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微笑曲线”。
一开始是在50-60年代,美国的电子产业中,出现的问题。OEM就是这套理论下的生产模式。在产品横向分工的模式下,进行了供应链的纵向分工。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1.快速变革的产业环境;2. 国家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就一个突出特点:快!
比如我们以苹果为例,每年产品都有变化,那么现在就存在一个问题:在某一代产品上,苹果投入了大量的工艺,设备,在下一代产品上,如果变化很大,那么前期投入的资本开支就会全部浪费掉。这个时候,财务上是不划算的,要么就会导致产品的成本很高。
在这种情况下,苹果抓住研发和品牌,将制造环节外包之后,资本开支变成了苹果占小头,生产方占大头。苹果领先的理念和设备,在培育了自己的供应商之后,供应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学习到的经验,厂房,用于给别人生产产品——简单来说,苹果这些年的分工,其实是中国电子工业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助力!生产过程中可以复用的部分,降低了产业链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其次就是国家间的发展不均衡,要素价格差异很大。
二战之后,国家间的发展不是更均衡了,在二战后的国际体系下,国家间的发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即便是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人均GDP都迈入了4万美元的时代,但是很多非洲国家的人均GDP可能还在几百美元徘徊,差距将近100倍!
这种巨大的要素价格差异,是产业链纵向分工的基础!某些产业环节,外包给成本优势更明显的国家。
比如,耐克的发展历史。耐克的基本是只负责研发,设计和销售,而将生产制造,大规模的转移到了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OEM方式。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供应链进行了纵向的分工,从而出现了微笑曲线理论!
3.纵向分工的时代
大约是在90s,台湾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开始了一种新的分工。
美国企业原来把持着研发和渠道,这两个关键性的东西。但是随着OEM的加深,产业里逐步出现了ODM产品。很多企业开启了货架式服务的时代,我负责研发,负责生产,但是给你贴牌,你拿回去销售就好了。这就是最近这30年兴起的ODM模式。
这也就意味着,相当多的研发和设计岗位转向了生产环节,生产环节的企业,从OEM延伸到ODM开始,从纯粹的生产制造,转向了给客户提供货架产品的时代了。
对客户而言,自己不用负责研发,要不自己的研发自己用,其实效率是不够的。但是现在中国只要有一家企业能够实现ODM,那么改改外观,客户就可以直接拿过去用了,无非就是贴谁的牌子而已。这就导致了同样的研发投入,产出规模可能扩张了10倍——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客户自己做研发的意义是什么呢?
你以为手机不是这样?苹果现在核心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还是在自己手里,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制造过程中的很多工艺研发,都是中国企业负责——这些企业掌握了这些工艺诀窍之后,可以迅速的用在其他客户身上。
这样的纵向分工,发展到了极致,就存在和客户的直接冲突——如果这种冲突扩大,其实就变成了国家间的冲突了。A股一个上市公司HYGF其实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了。从OEM起家,ODM做成了全球的老大,现在想向品牌渠道侧进攻,和客户发生了一些矛盾和摩擦,但是这能改变趋势吗?
说难听的,客户可能这个时候才发现被掏空了,除了在产品上贴个牌子,什么都做不了。
但是这是阳谋啊,如果你始终保持自己的研发,没能形成代际领先,也没能实现规模的复用,最终的结果只会死的更早。
制造业发展到ODM的时代,其实就像肿瘤一样,产业链的上下游已经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下游的品牌方,再想重新切回上游,基本不可能了——失去了研发工程师,失去了制造工人,更失去了产业规模优势的情况下........你拿什么来约束ODM企业?
你们不觉得,将企业间的这种矛盾放大,就是国家间的利益冲突?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已经无可挽回了。
4.后记
从中国的芯片产业来看,我们大幅落后于美国这是事实,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在几年前,我们确立了有限发展成熟制程的战略,现在来看,这推进的相当顺利。同时在高端制程上保持高强度的研发,只待时机成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代工厂是只靠着先进制程活着的——先进制程可以提供客观的经济利益,但是却不能妨碍中国企业从成熟制程开始的进攻!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看似无解。
现在来看,产能和供应链,我们应该是准备好了,有一些公开数据可以作证。这次四大协会的统一发生,揭开了一个,谁也不敢公开说的事实:美国的半导体供应链,已经不在可靠!
要知道,这是美国说服盟友的一个关键出发点:中国的供应链不可靠!但是现在,回旋镖打了回去,美国的供应链是真正的不可靠啊!这个时候,你让企业怎么采购,怎么安排生产经营活动?
芯片这个东西,不能直接用,他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关键部件......中国现在如果真的实现了全面的国产化替代,全球7成以上的成熟制程,别的国家根本 就没有活路了。因为,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十分明显。
通过进攻来防守,可能是到了战略反攻的阶段了........成熟制程的规模起来了之后,可以直接拖垮美国和台湾地区半导体的研发投入,不知道最终,会发生什么?
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崩盘,会不会像欧洲汽车工业的崩溃来的一样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