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转折之年

文摘   房产   2024-12-30 14:51   广东  

很多年没有写地产的大报告了,岁末年初,做个系统性的回顾。

结论:2025年,地产转折之年!

前面参考2021年Q3的时候写的一个报告,连续起来看,可能会对整个周期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文章我附在了第二篇文章中。

1.过去4年,我们经历了什么?

地产,从2021年的春节开始到现在,调整了快4年了——从周期上来看,主要的下跌过程已经结束了。即便是日本,1990年泡沫破灭之后,下跌主要阶段也集中于前5年——而且日本的地产,核心就是几个城市。

中国的地产,从高峰开始到2025年的春节,也到了4年这个门槛上,主要的跌幅已经出现了。高位下跌的幅度,房价层面来看,平均有30-40%左右,量下跌了有一半左右。大家更关心的是:1.接下来会怎么走?2.还会有什么影响

经历过这4年,老百姓是深刻的受到了这种冲击,而且非常直接,自然感受非常痛苦。现在对对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追求,已经放在了第一位,这是人之常情——你现在告诉大家地产会企稳,我估计大家是不相信的。就好像泡沫的时候,你告诉大家大周期结束了,也是没有人相信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你是做投资的,就必须要为这个拐点的到来,做好准备!而不要被情绪左右了自己的判断。

2.分化

地产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分化的,这个分化有如下几层含义:

a.地域的分化

b.产品的分化

c.量价的分化

我们先回顾一下,今年的整体情况:

前11月,住宅新开工面积48989万平方米,下降23.1%。

前11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861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6.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85125亿元,下降19.2%,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0.0%。

全年来看,新开工在5亿平米,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应该可以做到9亿+。

a.地域的分化:从结构上来看,高线城市销售数据显著的好于低线城市,从人口,产业的角度来说,这是符合逻辑的。从未来来看,排名前20的城市(主要城市+中东部省会),人口大约在2.5-3亿人口,销售面积占比可能在25-30%,但是销售金额可能占比在40%+的样子。这部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基础,足以支撑房地产的企稳。但是对于低线城市来说,仍然还是,有需要就买,没有需要就不买——没有人会形成房价上涨的预期。这是我们说的低于的分化。如果从投资需求来说,全国可能具备投资价值的房产占比,可能占比不会超过5%,甚至更低——基本只有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大多数房子能保值就算是不错的结果——这是由人口决定的,短期内,谁也改变不了。房地产从需求主导变成供给主导,是一个必然。

b.产品的分化。这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变化,但是很显然很多人忽视了。房子能否增值保值看品质,但是这个品质不是什么钢筋水泥装修,房屋的品质就两个:1.地段;2.大小/户型设计。除此之外,都是扯淡的,谈不上什么品质不品质,毕竟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随着住建标准的改进,未来得房率逐步提升是一个必然,容积率持续下行也是一个必然,这会导致户型设计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必然会在新老产品之间实现隔离,不同代际的住宅,品质的可比性会非常差——从而可能会导致老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这是一种隐性的贬值。我一个大胆的猜测,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未来城乡结合部,会不会出现高品质的住宅呢?可以继续看看,毕竟中心区域的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c.量价的分化。从销售面积上来说,9亿多的数据,显然还没有到底,可能还要继续下滑;但是5亿多的新开工是不是到底了呢?或者即便是未来继续下滑,幅度和速度都会大幅放缓,对经济的影响,边际上会减弱很多。至于房价,我个人看法,仍然是分化,大多数房子没有投资价值,边缘区域都已经不是贬值的问题了,而是是否有人接盘的问题。从全国层面来看,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测算就是:每年首购的套数(包括继承)大约只会维持在600-800w套左右,但是未来若干年,因为人口死亡腾挪出来的套数可能在1000万套左右,其中一部分必然要废弃掉。在计算上新开工数量,从资产负债表上来看,房价整体下跌1/2-2/3,是基本可以达成均衡的。平均来看,已经差不多了,最多就是不同地方的结构性差异。

3.影响

过去几年,我想,相信政策刺激的,每相信一次,就会受到一次严重的伤害。现在可能大家,已经有点狼来了好几次的感觉了。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来看:中国如此规模的房地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软着落。市场的调整固然痛苦,但是并没有实现无序的坍塌,没有引发金融风险的传染,即便是从股票指数上来说,其实最高到最低的跌幅,也没有十分巨大——虽然结构上,分化非常大

地产,在任何一个现代经济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即便是成熟如美国,也是如此。过去几年的政策对冲,起到了很强的作用,但是体感上来说,给人的感受就是,怎么做好像整体感受都不明显。

但是这种体感,从明年开始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地产一旦观察到企稳的信号之后,边际的财政刺激和货币防水,对经济的边际贡献可能就会明显起来

在早期,大家看到数据,估计也不会相信。但是等相信的时候,可能牛市就来了。

地产是否能恢复曾经的荣光?我觉得基本是不可能的。人口和发展阶段决定的。我们最近对中美的比较做了大量研究,我们后面会陆续发出来这方面的数据,也欢迎多提意见。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衣食住行,养老,医疗,教育层面,中国的社会消费水平,已经基本超越了美国的平均水平。这个结论是有严格的数据支撑的。

在地产下滑的过程中,我们发展新制生产力,但是新质生产力对关键卡脖子行业来说,影响当然非常大。但是这个东西,和普通老百姓的直接关系不大,所以大家都会觉得,这东西没用啊。看着自己坍塌的资产负债表,心里滴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过去几年光伏,电动车和半导体上的泡沫,其实是用来对冲地产收缩所必然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产业的泡沫,经济可能会压力更大——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新产业泡沫化的正面作用。随着地产的出清,这些产业必然会恢复正常的商业逻辑,当然也该轮到这些产业收缩了。

但是我想说的是,高位买房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家可以从新购房面积,地域,成交和存量占比上估计一下,这部分的占比可能不到10%。而且,由于金融深化程度不大,并没有产生金融风险的扩散。这部分人可能就是发展的代价,就像东北当年的国企职工下岗潮一样。中国90%以上的存量住房,不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甚至考虑首付情况,这个比例可能超过95%。

地产行业一旦企稳,随着居民们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观察资产负债表是否修复完成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是否重回正增长,这里给了量化指标了哈,其实这个数据已经观察到了,但是受到政策影响很大,如果明年上半年,还能观察到这个数据的稳健增长,那就真的差不多了),未来经济会回归到一个相对低的增速,但是居民部门的获得感会更强——不用将过多的现金流用于购房了。


4.结论

如同泡沫的产生,泡沫的顶点,就是因为过于乐观,大家积极入市;出清的表现,也必然是大家都悲观的时候。

地产走到今天,再回繁荣已经基本是不可能的了。而且关于房价的判断,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毕竟家庭财富的相当比例可能都在房子上面。但是这个问题,真心不好回答,因为不同的地段,人口,产品力,都决定了房价未来的走势。对绝大多数房子来说,可能终局都是注定的。少部分,稀缺产品,可能才能实现增值保值。

但是,从宏观经济整体来看,当地产的新开工和销售都稳定在5亿平米上下的时候,中国可能就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的转型了。脉络也就十分清晰了:先是能提供就业的中低端制造业,然后是地产,再然后是高端制造业,再后来就是消费驱动了我们现在可能处在第二步和第三部的中间.......

所以大家,不要被过去四年的剧烈收缩给吓到,觉得这个x运完了,那个xx结束了一样......一个时代的结束,必然会有一代人落寞的离开,但是就和大火过后的森林,必然会给新的物种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会形成新的生态。

地产的不同环节在收缩了50-70%的情况下,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没有出现不可控的失业,已经殊为不易了——只是因为,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过去40年,我们基本没有遇到过这类的收缩,所以感觉到痛苦和迷茫。当下是应该仔细的看待地产企稳了,不要被思维的惯性牵扯,做出错误的判断。

若干年后,再回顾这段特殊时期,你会发现,它可能只是历史的车轮一次小小的停顿,过了一个小槛而已......虽然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生,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这是新生.......

鱼与塘
·从业15年 一直在管钱的严肃财经人·不盲从、讲逻辑、看长期·链接本人获得硬货内容,进我粉丝群秒回·前公募基金研究总监/投资经理·清华大学物理学士/金融学硕士·出版「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精通Matlab金融计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