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统计局公布了出生人口数据——954w,这个数据比2023年好了6%左右,但是这会改变什么?
如果你要规划未来20年的家庭财富配置,那么这篇有悖于常识的文章是你应该看看的,这事关你的养老,也事关你的财富——注定只有极少数人才可能全身而退。
是会改变人口,还是改变房价?有一个违背常识的认知是大家可能必须要知道的:如果出生人口快速增加,那么对房价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不要寄希望于出生人口的增加,会让房价企稳。人口和房子,只是储蓄的提一体两面。
人口问题vs结婚率
好不容易,中国出生人口出现了反弹。但是从结果上来看,不容乐观。2023年的结婚人数同比增加超过了10%,而出生人口只增加了6%。这部分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两个,一个是中国人对生肖的偏好;还有一个就是疫情之后的生育堆积问题。
2023年春节后,疫情杠杆过去,这些行为才刚刚发生。我们看到的数据是2024年的上半年只出生了433万,但是下半年出生了521万,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了将近100w。这个数据的背后,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
如果要在2024年的下半年出生,那么一般来说,需要在20243年的9月份怀孕——这之后怀孕的孩子才会出生在2024年的下半年。正常情况下,这是2023年春节之后结婚的一个正常的怀孕周期。这波高峰也许再2025年的上半年还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之后,人口可能还是要回归到下行的通道。
中国初育妇女的数量下滑,要等到200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头胎生育才可能稳定下来。
但是更让我们震惊的一个数据是:2024年前三季度的结婚对数已经不足500w了,全年可能在600-650万对左右——这个数据剔除再婚和复婚之后,初婚对数低于500w,对应的初婚人数大约是1000万人左右——但是95-98年的出生人口,基本都在2000w左右——如果据此推算,适婚年轻人口的结婚率当下只有50%?这是一个更让人震惊的数据。
2.房价问题,本质上是储蓄问题
影响储蓄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老龄化,一个是生育率!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老年人是净消费的,因为不需要工作,是社会处财富的消耗者。如果一个国家人口非常年轻,那么储蓄率偏高是正常的;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之后,储蓄率偏低也是必然的。
但是,生育行为赌储蓄率的影响就非常复杂了。
历史上,我们在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的情况下,实施了计划生育——这就导致了,家庭的收入,本来应该用于养育子女的支出,都被存下来了。那个时候,过剩的储蓄,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内需的低迷和经济发展的缓慢。为了吸收过剩储蓄,咱们找到了两个办法:一个是出口;一个是地产/基建。当然了,在这个储蓄转化成出口和投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大量的债务。简单来说就是,你不花的钱导致的供需的缺口,政府就借来这笔钱,用来投资,你补了GDP中的需求不足。
但是站在当下,全民已经形成了共识,必须要多生孩子!但是到底怎么生呢?从天门的实验来看,生孩子微观上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宏观上就是个经济问题。
如果最后没有效果,出生人口还是持续下行,那么房子已经注定没有需求的,但是基于人口的变化计算出来的供需是从消费品的属性考虑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推断,25-30年之后,房屋的需求一定是断崖式的下跌。但是房价未必,因为也可以缩减供给——停止供地是拯救地产最快速的办法。
但是如果有效果了,房价就一定会上行吗?这是一个很反常识的逻辑。如果出生人口现在持续回升,那么结果是,25-30年之后的房屋数量是会有很好的前景,但是短期房子的金融属性去化可能会快速的崩塌——简单来说就是房价暴跌。
从微观上来看,你的收入无非就是几个用途:1.养娃;2.买房;3生活费用;4.储蓄——养老。
我们这里把养娃单独拿出来的原因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觉得养娃就是生活消费,但是实际上养娃是一个人力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啊,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特殊的长周期投资。
如果短期之内,人口出生数量快速提升,那么必然要从其它地方挤压这个现金流(关于这个逻辑可以参考本公众号的一个问题“地产风云三十年”),而最直接的影响变量其实可能就是房子了。或者实际情况是,如果房价不跌,居民部门用于支付房子的现金流如果不能有效的收缩,那么人口生育行为,就不可能发生改变——注意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说房价跌了,就一定会多生。
有人会说房价跌了更不生了——那是从房价持有人的角度,从财富效应的角度考虑问题,说实话这批人的年龄决定了,这根本就不可能是生育的主力。我们从代际的角度来看,也能看明白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40-50岁的人,手里两套房,一套自主,一套投资,然后房价天天涨。人生首购的年轻人,如果被迫接盘这个高房价,最后导致自己手里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二胎三胎,那么就算是想买,他也买不起啊。这就是高代际的人群,侵占了低代际人群的现金流,但是低代际的人群才是生育的主力啊——50岁的人,你就是给他再多的钱,可能也生不出来几个了。
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果刺激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效果(可以预见,想要看到明显效果,那就要付出明显代价),补贴是一个方面,地产的去金融化可能就必须要发生——否则这种代际剥削,是会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
不管这种补贴是通过房价下跌实现,还是政府补贴实现,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储蓄当期必然下降——因为要用于人力资本再生产。但是老龄化这个事情,本身又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在社会总储蓄率因为老龄化要下降的大背景下,如果刺激生育会导致,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总储蓄率加速下行,那么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就会彻底崩塌——金融本质上只是一个现金流的游戏。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天方夜谭,高善文的成名之战就是一个公式:S=I,当时他这套分析方法被称为资产重组理论——当下啊,这套理论要反过来用了。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找我要一下资料,添加视频号菜单中的联系方式。
3.房价到底如何走?
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现在的情况。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人口的改变是从消费属性讨论房地产的供需;2.储蓄改变是从金融角度考虑。
再怎么鼓励生育,改变不了未来30年,中国的总人口下降的大趋势——10年之后,死亡将会超过2000w,但是生育呢?只靠750w的初育妇女数量,怎么可能到2000w?人均三个娃?这得多少钱.....
从人口供需的角度来说,即便是鼓励,地产也就是改变斜率,无法改变方向的。
如果我们看储蓄率,随着老龄化的进行,储蓄率会下行,对应的就是地产的去金融化。这就是当年,你再怎么说房住不炒,抑制房价,他都不会有效果的原因——因为那个周期中,地产的消费属性和金融属性都指向房价上涨;但是下一个周期中,你再怎么拯救,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地产的消费属性和金融属性指向房价下跌。
这里尤其需要说的是,如果真的刺激生育出现了效果,也许30年之后,会扭转地产的消费属性,但是当下由于更多的现金流用于人力资本的再生产,那么储蓄就会加速下行,这会导致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去化会加速进行。从长期来看,我们希望出生人口增加,这是这个民族的未来发展根基;但是从短期来看,全国范围来看,可能会导致金融压抑!
说道这里,其实资产配置你就应该清楚了:
a.不要看到人口出生反弹,就做出房价会涨的判断;
b.增加出生人口,只是长期的利好,但是短期是巨大的利空
c.只有核心区的房子,才有可能保值——也就是金融属性占比高的房子,才是保值的首选,千万别觉得80-100平米的房子,会保值增值。
d.全国可能99%的房子,只有消费属性了,如果家里不缺住的,应该是卖掉了。
e.能谈金融属性的,可能只有不到10个城市,而且要看核心区,要看资源。
这就是我给各位小伙伴的看法.......你可能不认同,但是周期的力量,谁能抗过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