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NO,结构性牛市!

文摘   财经   2025-01-23 09:26   广东  

会议大纲昨天就已经给出来了!这是一个纯技术贴,文末是关于市场结构的一个重大判断!!!

这十多年来,我们看到的都是鼓励长期资本入市,鼓励长期投资,就是不知道长期资本只买不卖,怎么还有这么多筹码?还是,长期资本中间偷偷跑了?家里再有钱,也经不住这么造啊.....类比0924?如果不出大的意外,0924那一波到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亏钱的

今天讨论两个问题:1.为什么总是鼓励?有赚钱的机会,需要鼓励吗?2. 结构性失衡,在调整的过程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机会?

  1. 牛市的根基

我不赞成长期资本入市,因为很简单:看看谁出资本?谁管资产?但是问题出在资产上,capital和asset是不一样的。

关于asset和capital的区别和关系,参考今天的第二篇文章。

我们现在是资本短缺吗?从投资的绝对规模,占GDP的比重,M2的数据,以及当下的利率来看,我们不缺资本——也就是说,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又很多赚钱的机会,但是因为没钱而失之交臂。

我记得前几年,是整顿资本,但是问题在于资本吗?

我这搜了一下,我记得有这么一个文件:《关于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有资产监管职能转变的实施意见》。可见是有明白人的,但是,现在都在管资产。

你想一想,都在管资产,那肯定是希望越多越好,最后谁出资本呢?毕竟asset=capital是一个会计恒等式——是的,这就是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恒等式。

所以问题很清楚了,明明boss们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资产端,但是希望资本市场的重点放在资本端——这就是我们说的融资市的根本逻辑

如果不能从资产端解决问题,解决资本的过度供给问题.......现在的问题是roic太低了。比如光伏,比如电动车,最根本的问题,不就是资本过剩导致的供需错配吗?融资那么容易,几乎就没有失败的再融资案例——相比于IPO,再融资那点钱,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根本的问题,是长期资金入市的问题吗?

2.产业链分工仍然在低端

想要解决问题,某种形式的分工是重要的——其实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NB的企业,应该只做最赚钱的业务。但是什么是赚钱的业务呢?

决定是不是牛市的,不是利润涨不涨,而是fcff,二者有一个非常大区别(注意,这两个东西可不是什么长期来看,理论上相等)。决定fcff的关键是,roic(这个我们在内部课程中,花了十几个小时,就是在阐述这个问题)。

提升roic的方式,有三个:1.企业好好经营,降低治理成本;2.产业链纵向分工,指导理论是微笑曲线——注意微笑曲线的纵轴说是附加值,其实本质就是roic;3.调整供需。

第一个呢,太难,原因就是,治理结构问题,就不说了,说多了肯定被删了。

第二个,实际上是未来最大的机会——但是需要时间,需要改变很多东西,才可能实现——就目前来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产业分工,现在来看,很能美国人帮我们做了——终端产品,我们出口收到压制的,但是可以让其他国家来生产,嵌入我们的供应链。这几年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就是一个证明。

最后,调整供需:也就是,与其引入长期资金,不如让市场真正决定,怎么将资金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产业,效率最高的企业.......但是在一个间接融资主导的环境中,现在就是这个问题。大家都拼命的扩产,原因不就是因为资本过剩,太容易筹集资金了。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这个问题。

所以总结一下:核心是提高roic,提高roic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减少IC的投入啊(限制资本供给+产业分工),另外就是r的提高,这个就是供需,周期,和委托代理成本的问题了。

所以,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本身逻辑就是错的......短期是资金驱动,最终的结果是要创造价值——因为我们讨论的是指数级别的牛市,如果企业不创造价值,那大部分人的结果可能就是成为韭菜。所以不要看到自媒体高呼牛市来了......上一次是4个月之前——今天是01.23,上一次是09.24.

3.牛市在于资源配置结构

过去这3年,的数据其实很有意思,是一个可以对未来市场走势提供很好的参考的一个指标,我们选取了央企etf,国企etf,民企etf三个etf资产过去3年的走势。(看文末的截图)

其中民企etf,里面也基本都是大型民营企业,实际上中小民营企业可能压力更大。

  1.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经济总量的压力。外部来自美国的贸易战和科技展,内部主要是地产导致的相关问题。就目前来看,外部环境的边际大幅恶化,应该是不存在了,内部也是一样的一个节奏。虽然到现在整体来看,数据还是比较差的。

  2. 如果从分配角度来看,我们存在两类失衡:a.生产和消费的失衡;b.生产结构的失衡。第二点是我们今天主要想讨论的一个问题。过去这几年,太多的资源配置给了央企。银行指数一般般,但是最突出的就是中农工建交,然后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最后才是那些地方性银行.....

  3. 央企优于国企,国企优于民企,也是市场这些年给出的定价。这应该不是红利,应该是对外部环境的应对——鉴于中美关系过去这几年的情况,社会中太多的资源集中在了行业的关键性企业,金融系统的稳定得到了保证(从这点来看,能理解为啥现在传大行降薪了);头部企业的确做出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军工是最明显的;产业升级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4.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描述一下过去这两年的概况: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就目前来看,太多的社会资源向特定企业集中。这几年下来,国企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100多万亿,上升到了300多万亿。如果抛开某些阴谋论的解释,那么大概率就是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应激性反映。如果中美开始缓和,那么大概率新增资源的分配比例结构会从央企转向民企


就说这么多了,后面再慢慢说,会也看完了.......就这样了








鱼与塘
·从业15年 一直在管钱的严肃财经人·不盲从、讲逻辑、看长期·链接本人获得硬货内容,进我粉丝群秒回·前公募基金研究总监/投资经理·清华大学物理学士/金融学硕士·出版「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精通Matlab金融计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