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那些温暖的字眼
文/春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方方正正,包罗万象。那一个个字,有的灵动,有的意会,有的清亮,有的形体美,有的意境深,有的庄严,有的质朴,有的温馨,有的平实,有的亲密,有的温暖……
而我独喜欢那些亲切温暖的字眼。这些年,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是那些充盈着温暖的字眼,一直陪伴着我,温润了我的大半个人生。那些最普通却又是最博大,最平凡而又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与你、我、他,在成长时,生活中,红尘里,心灵处,无不息息相关、相依相伴。那些字,简简单单,却刻在我们的骨髓里,她们是广博的,也是唯一的。
“妈,爸”,这两个字,当你咿呀学语时,第一声叫的应该无外乎就是这两个亲切的字吧!一声“妈、爸”,一世亲缘,一生相伴。她们包含了太多我们书写不完也表达不尽的浓烈的感情。
与茫茫人海中,我有幸成为爸妈的女儿,“爸 、妈”与“父亲、母亲”这些字,如果说,是她们赋予了汉字的灵魂,应该也不为过。我的父母养育了我们姐弟五个,我上面三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
依稀记得小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经济闭塞,农村大多数人以种田地为生的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严重,而父母毅然把我们四姐妹都相继送去读书。那时,母亲很多次都是头天晚上悄悄地把学费塞在我的枕头底下,因为她每天天没亮就要去田间菜地干活。而父亲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爷爷老了,弟弟小了)男劳动力,要肩负9口人的生活重负,他更是披星戴月、踏踏实实、轰轰烈烈地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空。当别人家还在为下一顿借下锅的米时,我们家因为辛劳而粮仓饱满;当别人家的女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上不起学的时候, 我又是何其的荣幸。
记忆中,是母亲那个瘦弱的身影沧桑了岁月。那时,她用自己坚强的肩膀挑起了一挑又一挑的一年四季的青菜去集市上卖。春夏秋冬,酷暑严寒,年复一年。不知我家那些怎么也种不完的菜园翻种了多少轮,也不知母亲挑菜卖的花篮磨破了多少个。总之,母亲每次买完菜后,挑回的不是我们的做衣服所需要的布料就是鸡鸭鱼肉,还有桃子、柿子、甜瓜、西瓜……
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中度过了丰腴的童年。长大后,父母操心我们的工作。结婚后,父母惦念我们过的好不好。有了孩子后,他们又隔代亲。母亲亲手为我们刚出生的宝宝缝制的小棉袄,是那么可爱又得体。他们暗自欢喜自己升级了,当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了。从此,世间又多了“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这些亲密温暖的字眼。
虽然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可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孩子。当我们生活幸福时,父母是笑的最开心的人;当我们烦恼、不如意、伤心难过时,父母又是我们的盔甲。他们有时节俭的连生病了都不舍得去医院,却在我们需要钱的时候倾尽所有。
后来的后来,父母年岁大了,我们也都步入了如今内卷的中年。陪伴、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手机、微信也自然成了我们和父母之间联络的重要方式。当父母打我们的电话或是微信,我们没能及时接听回复时,他们则忐忑不安,焦虑。为了节省我们的时间,我记不得父母亲有多少年都把自己的生日提前修改在节假日过,只为了我们方便。甚至让我们别放在心上,能不能回家他们都能理解。每次电话联系,他们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说:“我们很好,你们不要挂念,照顾好自己一家人就行了。”
“爸、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堂堂正正、恩重如山的字眼,是那么无私,那么温暖。如果说这些字眼太凝重,那么,“姐、妹、哥、弟”这些字眼则轻盈剔透、纯洁无瑕,情同手足。
我很庆幸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我们曾经一起笑,一起闹 ,一起大手牵小手,一起长大。大姐给我扎好看的辫子;二姐在我的文具盒里偷偷地塞钱;三姐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把继续上学的机会让给了我。而弟弟,他在我们家就像是大观园的贾宝玉,虽然自己是唯一的男孩,很宝贵,却尊重姐姐们,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也不知道我那时哪来的底气,我是家里第四个女孩,要是搁大多数家庭,在那个年代,早就被送给别人养了。可我还在我这个大家庭里经常横冲直撞,姐弟们都让着我。这份包容,包含的是血浓于水。平日里,姐姐们有好看的衣服偶尔也会让给我穿,我那时肯长,比三姐高,跟大姐二姐个头差不多,我经常穿她们的衣服、鞋子,袜子。不过,我是一个守财奴,过节的时候母亲分给我的零食我舍不得吃,等过完节很久,她们的都吃完了,我再拿出来吃,更香。那时,我就会给姐弟们一同分享。
大姐长的好看,有气质,很会买衣服、穿衣服,而我虽然身材不错,但是不会穿着打扮,更不会买衣服,别人说好看,我才买。记不起从什么时候起,大姐都是我的私人顾问,每次买衣服都让大姐帮忙参考审美把关。大姐也总是不辞劳苦地陪着我满大街满城地逛。她总能为我量身打造出最适合我的衣服,每次添了新衣服 ,周围亲友都超赞。大姐不仅陪我买衣服,有时还贴钱,只为了妹妹能穿得精神、得体。那时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没有分彼此。
我不太会做饭,三姐离我家近,她遗传了母亲的心灵手巧,经常把我们一家叫她家去蹭饭。我上班顾你过来时 ,一个电话“姐,帮我看一天孩子”,便放心的走了。
弟弟一向勤奋,有担当。他去上大学了,我送他去路口坐车。初春的风吹乱了思绪,是依依不舍,也是对自己前途的未卜。弟弟语重心长地说 ,四姐,你空闲的时候多看看书,别把你那点文化丢了……
如今,我都四十多岁了,姐弟们依然每年都记得我的生日,还有我孩子的生日,她们都会发来祝福。一声“姐、妹,一声“弟(哥)”,无尽的亲切,永远的温暖。这份情没有被时间冲杀,没有被物质俘虏。
这些年,那些温暖可爱的字眼,如一缕山间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如仲秋迎面扑来的桂花的清香让我陶醉;如夜空那轮皎洁的明月,无论我在天涯海角,都能仰望,忘却人世的喧嚣和尘埃。
作者简介:
春蚕,河南省光山县人,大专学历,小学教师。积极向上,喜欢文学。
《信阳文学》杂志理事单位:
信阳市浉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信阳市浉河区知识产权局)
信阳市浉河区人民政府五星街道办事处
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村民委员会
信阳市浉河区坤佳酒业商行(黔茅酒信阳总经销)
法律顾问:刘国华 刘继东
财税顾问:王会霞
《信阳文学》杂志投稿邮箱:xywx1989@126.com
信阳文学公众号投稿邮箱:xinyangwenxue19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