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及处理原则

健康   2024-11-18 16:30   北京  

作者:孟天娇

替罗非班是一种小分子非肽类配体模拟糖蛋白(GP)IIb/IIIa抑制剂,可逆性结合(GP)IIb/IIIa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识别位点,防止血小板聚集。于1998年获得FDA批准用于减少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此外,临床试验研究也显示,替罗非班可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尤其是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但与此同时,也有报道称此药与血小板减少有关,发生率为0.4%-5.6%,严重的病人也会因此增加死亡风险。本文针对此进行简要概述。



发病机制



目前,替罗非班诱发血小板减少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药物依赖性抗体(DDAbs)诱发的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有关。大量研究表明,GP IIb/IIIa与替罗非班结合后构象发生改变,使其能够与特异性的DDAbs结合,而这些DDAbs随后被免疫介导反应识别,从而将血小板从循环中清除。有证据表明,抗体可能识别GP IIb/IIIa-药物复合物上的多个靶表位,GP IIb/IIIa拮抗剂与RGD识别位点结合可能诱导GP IIb/IIIa的构象变化,导致新表位或配体诱导结合位点(LIBS)的表达,这些表位或配体诱导结合位点可被血浆中已有的抗体识别。而血小板与抗体结合后,可通过脾脏酪氨酸激酶的Fcy受体信号传导被脾脏或肝脏中的巨噬细胞破坏。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替罗非班诱导的抗体可导致血小板活化和/或微粒形成,可以假设在GP IIb/IIIa抑制剂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可能被激活,增加血栓时间风险并加速血小板清除,但目前的研究数据仍然有限,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这一假设。




出血风险评估



Yi等对替罗非班诱发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一种简便的临床评估工具,可用于预测PCI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注:总分≤2,低风险;3-6,中等风险;≥7,高风险。



处理原则



替罗非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般在初始治疗后24小时内发生,血小板计数可能在1-6d内恢复正常。在治疗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必须密切监测,如果发现并确诊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且每12-24小时进行一次血小板计数,直到血小板减少症得到缓解。如果血小板减少症较为严重,同时应立即停止抗凝剂或其他抗板类药物,如果出血风险特别高,应考虑输注血小板。而对于所有有症状的患者,均应停用替罗非班,同时需要权衡停止活血类药物的潜在益处与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血小板计数的时间趋势,直接使用类固醇、IVIgG或血小板输注治疗也可能是合适的。



注:4Ts表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时间、血栓形成和其他原因


GPI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相对少见但往往严重的GPI治疗并发症,可增加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个体化治疗。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免疫介导的,但确切的免疫机制和表位仍有待确定。


参考文献

[1]Yi Y-H, Yin W-J, Gu Z-C, et al. . A simple clinical pre-procedure risk model for predicting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periprocedural use of tirofiba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ront Pharmacol. 2018;9:1456.

[2]Jun Wang, Dongna Zou. Tirofiba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J]. Ann Med, 2023,55(1):2233425.

[3]Sem A O F Rikken, Arnoud W J van 't Hof, Jurriën M Ten Berg,et al. Critical Analysis of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ors and Potential Role of Zalunfiban, a Novel Small Molecule Glycoprotein Inhibitor,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J]. J Am Heart Assoc,2023,12(24):e031855.


循环界
循环界,为您提供学会动态、专家采访、会议报道、会议直播等高质量的医学信息和专业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