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中国专家共识

健康   2024-10-29 10:01   北京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


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4%。


通过普通心电图筛查发现室早患病率约为1%,而通过24h-48h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40%~75%。


室早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11岁的儿童中,其发病率<1%;而在>7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9%。


室早常有昼夜节律变化,大部分人在日间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时更多,亦有部分人在夜间更多。


01

    

病因及机制


任何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均可为室早的病因。


1.不良生活方式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量烟、酒、咖啡摄入等均可诱发室早。


2.各种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亦是室早的常见病因。


3.其他如洋地黄类药物、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也可诱发室早。


室早的机制主要为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和折返。各种原因导致心室肌自律性增高,早期或晚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以及心室肌局部的微折返均可能引起室早。


02
    
临床表现 

室早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偶发室早也可引发严重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等。部分室早可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由此引发乏力、气促、出汗、头晕等。(症状与早搏数量多少无明显关系)


03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需要除外室上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间歇性心室预激等。


对于鉴别困难者,希氏束电图具有重要的价值。诊断信息还应包括室早的形态(单形、多形)、数量、起源部位与运动关系(增多、减少)等。


普通12导联心电图对于判断室早的起源部位是不可缺少的,下壁导联QRS波呈 高大直立的R形是流出道起源室早的特征。


动态心电图对于判断室早的总数、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与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关联以及是否有多种形态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室的结构和功能、瓣膜形态与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等,这在室早的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


运动试验对于室早患者,尤其是症状与运动存在关联时,应考虑该项检查以确定运动是增加还是减少室早,评估是否可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运动试验阴性有助于排除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作为室早原因的可能性。对运动恶化的室早患者应尽快予以进一步检查,因为这部分患者很可能需要治疗。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尽管没有大样本研究证实哪些患者应行 MRI检查,但 MRI可指导管理多种合并室早的结构性心脏病,包括扩张性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结节病、淀粉样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对于这些患者,延迟钆增强MRI发现室壁运动障碍或心肌瘢痕有助于判断预后。


偶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而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尽管极少数特发性“良性”室早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然而潜在的心脏疾病仍是频发室早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已知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见表。


对于频发室早患者(24h>500个),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进行进一步评估,以排除任何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如缺血性心脏病或心脏离子通道病。室早负荷>20%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因素,需强化对患者的随访。


04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因频发室早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且室早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 逆 转,排除其他原因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后,可诊断为室早诱导性心肌病。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根除室早。然而,室早也有可能是隐匿性心肌病的早期表现,所以具体到每个患者,往往很难判定室早与心肌病孰为因果。大多数患者并不会发生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文献报道室早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患病率从7%~52%不等。目前仍难以预测哪些患者会发生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现有的证据显示室早负荷高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室早负荷多少是高危因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室早负荷需达总心搏数的15%~25%以上。其他可能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室早的QRS波时限、心外膜室早、右室流出道室早和插入性室早等。


05
    
治疗策略和方法 

对于疑似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室早。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治疗策略不宜过度积极,经医师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早的良性特征后患者临床症状仍不缓解者可给予适当治疗。对于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尽管症状也可成为治疗室早的依据,但更应侧重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且症状轻微的患者,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室早的良性特性并给予安抚。目前尚无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药物对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的疗效。对于健康教育后症状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但疗效有限,甚至与安慰剂相比并无差异。钙 通道阻滞剂的应用证据少于β受体阻滞剂,并且这些药物本身也有可能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虽然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更有效,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中应用此类药物的风险-获益比并不清楚,甚至可能会增加合并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前应进行谨慎地评估。

近年来,中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一些进展。荟萃分析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更为有效地减少室早发作。相关的随机、双盲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美心律或安慰剂相比,参松养心胶囊与稳心颗粒可以减少室早,缓解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早发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且不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甚至还能有限地提高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


2.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以期根治室早、改善心脏功能。对于症状明显的频发室早患者,可以推荐导管消融治疗,但具体室早负荷多少为导管消融的最强适应证尚无定论,实践中大多以室早24h>10000次为筛选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部分无症状患者出于升学、就业或妊娠等原因而要求导管消融,待充分与患方沟通后,亦可尝试导管消融治疗。室早消融的成功率与其起源部位高度相关,流出道室早的导管消融成功率较高,而部分区域的室早如冠状静脉、心外膜、左室顶部及乳头肌等部位起源的室早消融难度相对较大。理想的消融目标是彻底消除室早,但即使部分消除室早也可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左室功能。多形性室早或术中不能诱发的临床室早,会降低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室早导管消融术较安全,目前报道的室早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多<1%。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循环界
循环界,为您提供学会动态、专家采访、会议报道、会议直播等高质量的医学信息和专业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