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京 | 龙蟠里“教忠祠”往事

2024-10-30 15:28   江苏  



李 慧


今天的龙蟠里是位于鼓楼区清凉山公园东南侧一条三百来米的市井小巷,机关、学校、居民小区、饭馆、便利店排列其中。但这条树荫蔽日的小巷,与历史上诸多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留下了陶风楼、教忠祠、魏源故居等古迹遗存。每到盛夏,梧桐掩映,阳光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似乎在向路人诉说那些过往的故事。



▲《金陵省城古迹全图》局部


记得中学时背诵的古文选篇《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文中对左忠毅公刚烈性格、清代监狱腐败乱象的刻画入木三分。由此,我也记住了文章作者,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




方苞(1668—1749),安徽桐城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与许多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方苞走的是参加科举、入仕为官的道路。他自幼聪明,闻名乡里,青年时代即以文章才华名声大振。康熙三十八年(1699),方苞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中会试第四名。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方苞牵连其中,定为死刑,后因朝廷大臣极力营救,康熙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累官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乾隆时,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三礼馆副总裁、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辞官携家人归居南京,因喜爱城西清凉山、乌龙潭一带的秀丽景色,于是定居于此。方苞弟子刘大櫆写道:“公既归里,幅巾袴襦。冶城之北,有山有湖。水亭风榭,嘉禾扶疏……宾从燕集,不废菑畬。”


方苞与南京的结缘,要从其曾祖方象乾明末避乱迁江宁上元起。方苞所撰《大父马溪府君墓志铭》载:“苞先世家桐城,明季,曾大父副使公以避寇乱,之秣陵,遂定居焉。”《将园记》又云:“汝曾大父自桐迁金陵,实始居此。其后定居土街。”方象乾迁南京后居上元由正街,后移居土街,方苞的祖父方帜、父亲方仲舒皆居于此。


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对基层社会有重要影响,而宗祠可以追远,可以收族,是一个宗族的精神内核。宋代理学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制,民间祠堂逐渐发展兴盛。桐城方氏始自于宋元之交,传到方苞一代已是十六世。而方苞是程朱理学的赓续者,又官至礼部侍郎,自然承担起营建宗祠、中兴桐城方氏的重任。




据《望溪先生全集•年谱》记载:方苞教忠祠于“乾隆七年(1742)壬戌,先生年75岁营建”。也就是方苞年近八旬时,乞解归里后,始营建教忠祠于清凉山。而祠内既无神像也无牌位,祠堂两侧二十余间厢房供赴南京赶考的族人居住、休息和谈经论道,有着浓厚的书院气息,方苞后人也多居于此。对此,1997年《南京文物志》记载:“在龙蟠里14号……祠初建时4进12间,占地面积3921.96平方米……祠现存3进9间,建筑面积420平方米。现为方氏后裔居住。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


我是南京市鼓楼区人,20世纪90年代初,我骑着一辆自行车到龙蟠里寻古。那时,龙蟠里大多还是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当时我曾找到已成平民大杂院的魏源故居。数年后,我从本地媒体和南京文史资料上知道,教忠祠与魏源故居仅数步之遥。其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确定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后待我特地去寻找教忠祠时,教忠祠已片瓦无存,早已开发成“开元新居”小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住在开元新居的方氏家族后裔、方丽文大妈。方大妈,孝忠祠第23代掌门人(教忠祠为方氏家族公产,由家族中热心公益的子弟来管理,称为掌门人)。她20岁时参加工作,45岁退休,现已70多岁了,其性格热情爽朗。据她回忆,1949年,政府对居民私有住宅进行产权登记,房产证上写的是“教忠祠”,有堂屋、厢房等建筑,占地300多平方。历经200多年的风雨,这组老房子破败不堪。1960年代,危房办公室要求交公,1967年,教忠祠的产权证被收走。1994年,国家落实政策,将产权证还给掌门人。20世纪90年代,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教忠祠被拆迁,原址用于房地产开发。




清代南京拥有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苏、皖两省的读书人都来南京应试。从1742年教忠祠落成到1905年晚清朝廷废除科举制,一百多年间,不知有多少方家子弟曾在教忠祠里歇栖备考。近代学者梁实秋曾感叹:“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也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方苞教忠祠虽已湮没,但现在乌龙潭边矗立的那座方苞雕塑表明,南京人没有忘记这位桐城鼻祖与南京的渊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南京故事、传承古都文脉、弘扬方志文化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均可,配相关图片;音频类(同时提交文本)不超过3分钟;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dfz2095@163.com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方志南京
弘扬方志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传承古都文脉,讲述南京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