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京 | 从“西锦绣坊”到“熙南里”

2024-11-14 14:43   江苏  



周子舆



南京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古地名叫长干里,位于秦淮河以南,是南京最早的繁华居民区。据唐朝许嵩《建康实录》记载:“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晋人左思《吴都赋》中写道:“长干延属,飞甍舛互。”描写了长干里屋宇错落,人烟稠密的景象。

 


▲《建康实录》


南朝时期,闾里制度被应用在南京城规划中,由此涌现丰富的里巷名,有凤凰里、禁中里、都亭里、小郊里、蒋山里、同夏里、太清里、化义里、建兴里、定阴里、建康里、齐平里、南塘里、朔阴里、娄侯里、崇孝里、翔鸾里、滨江里、舜泽里、嘉瑞里、斗场里、延贤里等。

 

▲甘熙故居


但“熙南里”并非承袭古地名,“熙”字,取自“甘熙故居”;“南”字,取自甘熙故居所在“南捕厅”。南捕厅,其实在宋朝时名叫西锦绣坊(包括今府西街),与东锦绣坊相对。其得名是因清朝时在此设南捕通判厅(原府西街小学校址)之故。东锦绣坊地名保留下来,现名锦绣坊。据宋代《景定建康志》记载:东锦绣坊在御街左。西锦绣坊,在御街右。“御街”是指南唐御街,今内桥以南的中华路。由此,西锦绣坊便是今府西街、南捕厅一带。明代为应天府街。明人陈沂《金陵世纪》记载:“应天府,在内桥西南,古大军库,西锦绣坊地。”清代则为府西大街。清人甘熙《白下琐言》记载:“南唐御街在天津桥南,直对镇淮桥,至南门台省相列,夹以深渠,东西有锦绣坊,西锦绣坊即应天府街,详《金陵世纪》。今江宁府治为应天府旧治,地名府西大街,当即西锦绣坊。予家居宅正当其处。其东有街通旧王府,初有过街楼,名文昌阁,毁于火,道光癸巳移建凤池书院,以余赀建牌坊,题东锦绣坊,志旧迹也。”



 

今天,南捕厅历史街区共有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街巷19条。南捕厅则位于街区的东端,东西走向,长约200米。


“锦绣坊”之名,传递的是古代南京织锦业发达的信息,街区内还有着与织锦业同样发达的绒缎织业。比如南捕厅西出北转为绒庄街,南起大板巷,北至鸽子桥,为明代织绒缎的栈房聚集地。当时此地有位名叫刘万丰的栈房主,占据大半条街,可见其织绒缎生意的兴盛。绒庄街同时又是剪绒交易之所,日中为市,负担而来者摩肩接踵。在绒庄街与天青街之间的小巷古钵营,还有一家清朝丝绸业公所,系丝绸锦缎的行业公所。



 

街区内的内桥湾、天津街、马巷、评事街、羊市桥、红土桥、笪桥一带则是回民的聚居地。宋元时期,回民由西域而来,由于明初政策宽宏,便定居下来。回民善于经商,起初贩运珍珠玉器、丝绸毡皮,来往于西域与南京之间。后定居下来,自制皮货,经营珠宝等,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商业发展。


今天,“熙南里”之名体现了街区景貌,凸显了“甘熙故居”这一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但如果仍叫“西锦绣坊”,不知能否唤起我们对这里曾经琳琅满目店铺、南来北往商贩、灯火通明街市的想象。


(节选自《南京史志》2021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南京故事、传承古都文脉、弘扬方志文化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均可,配相关图片;音频类(同时提交文本)不超过3分钟;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dfz2095@163.com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方志南京
弘扬方志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传承古都文脉,讲述南京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