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金
陵
古
韵
诗 情 画 意
吴福林
南京和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翻开《唐诗三百首》,我们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地名——秦淮河、石头城、凤凰台、朱雀桥、乌衣巷。诗意是南京城独特的气质,走进诗词里的南京,更能感受到千年金陵的诗情画意。
· 莫愁烟雨 ·
吟咏金陵的诗歌数不胜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词里的南京,是那样引人入胜。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长干故里”
《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六朝南齐谢朓的这首诗,描绘了当时南京作为都城的繁华盛况,从此“江南佳丽地”便成为公认的南京又一代称。那时的南京,绿水逶迤,红楼迢递,……美哉南京!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来燕名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杜牧的这首诗,写得意味深长,从六朝到唐朝,南京的政治地位“没落”了。但超脱人类纷争的黄莺是不会有这种失落的。这里的“水村”是秦淮河畔杏花村般的庄园,这里的“山郭”是依山而建的南京城郭。豁达的南京,无论鼎盛,还是“没落”,总是在笑迎四方来客!这就是南京的魅力。
·锦绣山城·
南京多山,护卫着南京的龙、虎二山,因诸葛亮“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赞誉而闻名于世。由此,无数诗人被吸引。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钟阜晴云”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
天开帝王居,海色照宫阙。
群峰如逐鹿,奔走相驰突。
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唐朝李白的这首诗开篇四联,展现了钟山的雄壮气势和金陵的历史沉淀,同时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想象,描绘出壮丽的金陵图景。
《登蒋山》
作镇皇州势独雄,英英紫气散晴峰。
龙蟠实为金陵重,鹤怨曾因蕙帐空。
云拥禅关新建塔,花明潜邸旧行宫。
试凌绝顶闲凭眺,锦绣山河感慨中。
元末明初诗人乌斯道的这首《七律》,描写紫气缭绕的钟山犹如龙蟠“作镇”京城的雄伟,感慨金陵城蒸蒸日上焕发生机的壮丽。
钟山,有王气,有雄壮之美,亦有内秀。久居钟山的王安石静心玩味,咀嚼出钟山之秀美。
《定林所居》
屋绕弯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则是钟山的另一面,天空的白云、地上的山水花草……此时的钟山犹如哲人,令诗人“对坐终日”,感悟无穷。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谢公古墩”
钟山是低山,清凉山是丘陵。但古时,滔滔江水就在清凉山前翻滚,此险与钟山雄壮相映成趣。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石城霁雪”
《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
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
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中间划洞开。
苏峻战场今草莽,仲谋庙貌古尘埃。
多情白鹭洲前水,月落潮生声自哀。
南宋杨万里的这首诗,写出了对长江浩荡与石头城险峻的惊叹,也透露出对金陵城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的感慨。
· 渔唱秦淮 ·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诗河。诸多关于秦淮河诗作,约略可分四类:
第一类赞美。
《秦淮灯船》
忽讶轻云吐月华,灯船初放映红纱。
波光上下随流转,疑泛星河八月槎。
清人汪度描写的秦淮河夜晚,灯船初放,天水相映,如星河下凡,如临仙境。同为清人的魏湘洲则是在《秦淮》一诗中夸赞秦淮河胜过姑苏、美比西湖:
秦淮风景胜姑苏,几许烟波入画图。
但得山真兼水秀,月明何处不西湖。
▲旧时秦淮河畔
第二类怀古。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杜牧的这首诗,通过对秦淮河夜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触景怀古的创作,使得这首诗众口传颂,代代相传。
▲民国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秦淮渔唱”
第三类劝诫。《秦淮诗钞》收有清人萨杭阿《秦淮杂咏》两首云:
秦淮十里静无波,妙舞清歌晚更多。
笑语频闻谁氏子,莫教囊罄始蹉跎。
无端镇日闹喧哗,不种桑麻只种花。
夜半歌声犹沸耳,销魂人正听琵琶。
这两首诗,前一首规劝秦淮的歌舞升平,后一首用“无端”表达对秦淮喧哗的不满。
第四类慨叹。
南宋诗人曾极有《秦淮》诗并序云:
《秦淮》
在县南三里。始皇时,望气者言金陵有天子气,使朱衣凿山为渎,以断地脉,改金陵为秣陵。《晋阳秋》:秦开,故曰“秦淮”。或云,淮水发源屈曲,不类人工。
凿断山根役万人,祖龙痴绝更东巡。
石城几度更新主,赢得淮流尚系秦。
此诗序中提出秦始皇凿山秦淮的故事或为无稽之谈,诗中则嘲笑秦始皇的“痴绝”。
金陵古韵的诗情画意,是一幅永远画不完的长卷,是一首永远写不尽的诗篇。它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也必将延续到未来。让我们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继续寻觅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继续倾听那些被时光铭记的故事,继续感受那些被历史滋养的情怀。
(节选自《南京史志》2022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