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 新街口广场的时光轨迹

2024-11-06 16:34   江苏  


新街口广场,位于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和汉中路交汇处。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尊坐北朝南的孙中山铜像,展示着孙中山先生开创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领袖风采。翻开史册,穿越时光,会发现在这尊铜像之前,这里还树立过其他标志性的大型雕塑,它们一起见证了南京的过往,讲述着不一样的南京故事。

屈辱历史

1937年8月15日,日寇轰炸南京,随后为了教育市民树立防空意识,提醒人们警惕侵华日军的空袭,在当时首都防空司令部副司令黄镇球的倡议下,新街口广场中央竖立起了一个高12米、直径2米的大炸弹模型,上面用白漆书写着防空抗日的宣传标语。

▲大炸弹模型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并将新街口的交通银行(今工商银行)作为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临时司令部。这颗大炸弹模型被移至夫子庙,炸弹模型上的文字也被涂改为“建设东亚新秩序”。此后,新街口广场中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竖立大型的雕塑,只是放置一些暂时性的建筑。

雕像肇始

1942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76周年纪念日前夕,汪伪政府将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原先安放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内的孙中山铜像,移放到新街口广场中央。雕像坐南朝北,放置铜像的石基高约4米,上面镌刻着“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铜像”几个字。铜像高2.9米,整个造型是孙中山向民众发表演讲的姿势,只见中山先生身穿大礼服,内穿西装马甲,左手叉腰,右手伸向前方,展现了他坚定、自信、鼓舞人心的领袖气质。从1942年到20世纪60年代,这座铜像便一直矗立在新街口。

汪伪时期孙中山铜像

1956年,在孙中山铜像的背后建起了一座高约9米,占地百余平方米的木质牌楼。这座牌楼平日是封闭的,只有在国庆周年庆时作为检阅数十万市民工人学生游行队伍的检阅台而使用。1962年,牌楼又扩建加高,孙中山铜像几乎被罩了起来。1968年6月,根据周总理指示,孙中山铜像被移放到了中山陵前广场南端的八角型石台座上。此后,新街口的标志性建筑就成了那座宫灯型牌楼。宫灯型牌楼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被拆除,从那时开始,一直到1989年,新街口广场中间都没有什么标志性建筑物,最多只是一些临时性的可拆除雕塑。

现代雕塑

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三把金钥匙雕塑亮相新街口广场。这个雕塑艺术品由河南省铸造并赠送,由三把鼎足而立的金属钥匙和一个银球组合而成。金钥匙圆柱直径1.2米,高度分别为12.5米、14米和16米,均埋入地下0.6米,中央夹一个直径3.6米的不锈钢银球,球心距地面10米。


金钥匙雕塑


当时鼎立于新街口的三把金钥匙,象征南京人民靠科学、民主、法制三件法宝,去打开现代化的大门。依托钥匙徐徐升起的银球,寓意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成为屹立于东方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三把金钥匙雕塑虽然构思巧妙,但缺乏南京特色,因此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世纪新颜

20世纪90年代,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同时为表达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新街口广场中心竖立孙中山铜像。1995年,新街口广场的改造工作正式开始实施,铜像设计方案的征集工作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共有12人26件作品应征参选,最终戴广文先生的设计方案入选。

1995年9月27日,由戴广文设计的玻璃钢孙中山像坐北朝南地放置在新街口广场。这尊玻璃钢像,高5.5米,基座高3.8米。1996年10月19日,这尊玻璃钢像被迁移到中山陵中山书院,以供游客瞻仰。后经戴广文对原作的再创作、加工,新作最终由青铜制作而成,高5.75米,重6.2吨。以孙中山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形象为原型,雕塑中先生内穿中山装,外穿西装大衣,右手执杖,左腿前迈,展现了奔走革命的坚定形象。

199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铜像落成揭幕典礼在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21世纪初,因城市建设,新街口广场中央的孙中山铜像几经拆迁保存。直到2010年5月,孙中山铜像才又重新矗立在广场正中央。

时光荏苒,新街口广场的这些雕塑见证了南京的发展和变迁。或许,它们的变化蕴含着这座城市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毅力,追求社会发展进步时的探索精神。


(节选自《南京史志》2020年第二期)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南京故事、传承古都文脉、弘扬方志文化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均可,配相关图片;音频类(同时提交文本)不超过3分钟;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dfz2095@163.com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方志南京
弘扬方志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传承古都文脉,讲述南京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