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 古风新韵门东行

2024-11-01 12:27   江苏  


古风新韵


门·东·行

徐廷华

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其范围北自长乐路,南至明城墙,西沿内秦淮河,东临江宁路。明清两朝,这里小巷纵横,人流熙攘,市井繁荣,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大腕居住于此。即使百年已过,老门东还一直固守着“南京的灵魂”,在流转的时光中守护着城市的文脉。


南京记忆

古风新韵门东行


从老门东高高竖立的牌坊进入,放眼望去,一条笔直的箍桶巷,直抵明城墙,两侧浓缩老城南特色的商铺鳞次栉比,花坛、小桥、流水,点缀其间,问渠茶馆里丝竹悠扬,不时还演出白局、相声,古韵之风扑面而来。沿着箍桶巷石板路面徐行,有三条东西向的巷子,与明城墙并行。它们分别是:边营、中营和三条营。这几条街巷,可以说是老门东作为金陵历史文化的积淀之地。

 


▲问渠茶馆


这里不仅有周处读书台、梁光宅寺、沈万三故居、蒋百万故居等胜迹,那些曾如蛛网般密布的老街巷和老房子都发生过数不尽、如今却少有人知晓的动人故事。



▲周处读书台


箍桶巷,位于长乐路中段以南。当年幽静、狭窄的小巷,如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相传明朝江南首富沈万三的箍桶匠们大多聚居于城南城墙边上。时间久了,众人就把这条巷子称作箍桶巷。另一说是,沈万三居住在巷内,他家的箍桶匠手艺十分精湛,无人能及,慕名前来学习取经的木匠络绎不绝。箍桶匠们留恋这里的名声和待遇,很多人就留了下来,因而这里居住的箍桶匠也越来越多。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称为箍桶巷。这里也因此逐渐形成一条产业链,箍桶匠所用的木材、木料几乎全由附近木匠加工,于是附近那条巷子也得了个好记的名字——木匠营。箍桶巷一带,大小街巷都能和沈万三沾上点关系:传说马道街是沈万三养马的地方,铜作坊是因为沈万三喜欢铜器。几百年过去了,箍桶巷地名沿用至今,城南人称呼起来还很亲切。




边营、中营、三条营,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史载,朱元璋在中华门建城墙,护卫京城,为解决修建城墙兵夫宿食,于是在此处盖起东、西向三条营房。依次称为边营、中营、三条营。还有一处南、北向营房,称半边营。


边营倚城墙而建,东起老虎头,西至上江考棚。边营还与南京人正月十六登城头有联系。因为边营有一段黄土坡可直达城头。据说,当年朱元璋率文武百官上城巡视,走上这坡时正值正月十六,故流传下正月十六登城头的习俗。清末国学大师王伯沆曾长期生活于此,并在这里留下大量典籍的评点批校。现在的边营98号之一就是其故居,也是现在的纪念馆,青砖小瓦,韵味古朴。



▲边营


中营东起转龙巷,西至边营中段。三条营东起转龙巷,西至上江考棚,旧时,三条营还住有不少达官贵人,尤以晚清蒋寿山(即蒋百万)故居占地面积最大,人称九十九间半。据说,蒋家老宅疑是在原清代大戏剧家李渔所建“芥子园”的基础上扩建。


半边营则是南北向的营房,位于马道街东段,从箍桶巷东侧一直延伸至小心桥东街。

 

▲中营



▲三条营旧影


如今,门东的很多老街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旧式的民居也被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取代。百年沧桑,古风新韵,但那些少数留存的老街巷、那些仍被沿用的老地名,那“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悠长久远的往事,那些知名老字号如蒋有记、韩复兴、酥烧饼、鸡鸣汤包、糖藕粥、豆腐花……这曾经的小吃遍布街头巷尾,仍能唤起老人们对门东的记忆。


老门东,像凝固的时光,让岁月变得沉静。周末闲暇,一定要去那里走走、转转,说不定一条小巷、一处老宅就能触发你对过往岁月的遐想,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选自《南京史志》2014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南京故事、传承古都文脉、弘扬方志文化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均可,配相关图片;音频类(同时提交文本)不超过3分钟;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dfz2095@163.com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方志南京
弘扬方志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传承古都文脉,讲述南京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