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LEGEND
溧
水
溧水区志办 谢长友
溧水,一座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邑,有着悠久丰厚的过去和充满古韵的民间“神话”资源。
在溧水,石湫坝、秋湖山等名胜古迹名称的由来,几乎都有着神话般的传说。
{ “霸”龙的“石湫坝” }
溧水的石湫镇以前被唤作“石湫坝”,因其西面是石湫,东面是坝,不了解的人都说它因水而得名。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传说,很多年以前,有一王姓家略懂得堪舆之术的老祖宗迁来了石湫,一看便觉得这里是块宝地,只见:有二龙均从西横山来,西面沿着陆家荫水桥、孟公入西港,山村西虎视看“龙珠”,东西出孟公经蒋公坝、松荫、马庄桥、合山,脚下到村西也盯着这个“龙珠”。
这“龙珠”,指的是在山间一汪水滩中间的那个大圆墩,迄今还在。
总之,王家的老祖宗决定要在这里定居。
想占得这风水宝地,又要如何稳住“龙”呢?
他们认为西面不成问题,是山石地。可东面呢?他们把弯弯曲曲的水道段加上“坝”,取“坝”与“霸”谐音,就能把龙“霸”住了。这便就有了“石湫坝”之名。
到了元末明初,此地附近不远建了一座庙。庙里的和尚每天出来挑水吃都要爬坡翻岗,很不方便。一个聪明的和尚就和大家商议把这个岗搬掉,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说来也怪,上午刚将岗上的山石搬走,下午就又长了出来,和尚们深感不解。此时,刘伯温正为了绝龙地之事,到了江宁。刘伯温在铜山上看到石湫附近彩云腾腾,当即就认定那里是龙地,决意要去把它治死,断绝后患。于是他信步向石湫走来,只十华里路,早上动身不一会儿就到了。他到时正瞧见那些和尚们在龙颈子上剜土,很是高兴,就坐下来与和尚们搭讪。
“师傅们,你们为啥要剜这个岗啊?”
“这个岗挡住了我们挑水的路。真怪,这个岗总是挑不耗失。”和尚们答道。
刘伯温念念有词暗中作法,说:“剜千剜万不如插锹吃饭,你们试试看。”说完就走了。
和尚们听了这话,想着反正是个法子,可以试试。回寺吃午饭时,便把锹插在岗上。谁知,吃了午饭后来到岗上一看,每把锹口处都流着鲜血,周围的砂石都染红了。
石湫的龙就这样被刘伯温宰杀了。
几百年过去了,石湫岗的砂石至今还是红的。仔细看,如今石湫水闸西侧的石滩还真有些像龙头呢。
{ 青山上生“千雾” }
在溧水东南13公里的青洪山(现已改称为秋湖山),横卧于东庐、晶桥两乡交界处,主峰海拔279.8米。全山峰峦绵延,林草丰盈,尤其大片竹林婆娑多姿,蔚为壮观。
很早,这座山原名“千雾山”,山南侧有一大块空地,被认作是福祉,当时民间传说“龟地出宰相、蛇地出将官、龙地出皇帝”。附近住的一大户人家,为了验明空地属于哪种福祉,于是在家里推选由谁先死即可埋于此地,加以验证。结果老四吞金自杀,被葬身空地。死后半年,大家发现棺材四脚变成四只乌龟,证明此处福地出宰相。可是,正当尘埃落定、水落石出之时,棺材里突然冒出青烟,等棺盖一移开,冒出的浓密烟雾弥漫了整座山头,原来老四的尸骨尚未全部“化仙”,此后大家就给这座山取名为“千雾山”。
明嘉靖年间,溧水筑城墙,在秋湖山上开山采石。到了清顺治年间,溧水人韦炳认为这座山是溧水的县脉所在,不宜再开采,因此矿山被废止,而水潭就是当年采石打下去的深坑积水而成。
现在,崖壁上斧凿痕迹仍然清晰可辨,凹进去的洞如怪兽之口,能容人站立。这样的特殊地景也成就了一道独特美景——“洞壁琴音”。雨季,石壁上会流淌出泉水,滴入壁下的石潭中,泉水叮咚之声,宛如弹奏的古琴。
今天登临山顶,还能看到一块块陡然出现的大岩石,这是明代采石场的遗迹。深邃的山洞里爬满地被植物,周边的“龋齿”显露各种形状,如锋利的牙齿,又如平整的砚台。往前,便是一个如虎张开大嘴的怪石,石下就是水潭,深不见底却碧绿清透。
撰稿:谢长友
编辑:钱秋睿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