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记|忆
永不消逝的
吴鹏
光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正阳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据传因大明朝在五行中属“火”,而此门坐北朝南,是明朝宫城南北中轴线上最南端的大门,即明朝京城的正门,由此得名正阳门。
▲明故宫遗址布局
这座城门当年是内外均为瓮城的复合型城门,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均设瓮城,共有内瓮城两座、外瓮城一座,为古代建城史独创,在中国城墙建造史上独一无二。
▲据《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推测所绘正阳门
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民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由此进入光复南京,易名光华门,喻义光复中华,并由单门洞改建为三门洞。
▲20世纪初光华门
今天,沿秦淮河的延伸及东段残存明城墙的走向,在御道街、大光路路口向南百十米,可找到这座与众不同的城门遗址,这里已是一个小巧玲珑的街边公园。在这用城砖铺就的道路上前行,便会看到一小片似乎是故意保留的残迹,下凹的地面上散乱着城砖和石块,隐约显露出一个环形工事的模样,好像在执着地提醒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惨烈战事。
壹
不屈的血战
光华门,曾是南京保卫战中战斗最激烈、伤亡最大之处。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在夺下上海战略要地之后,兵锋西进,企图占领南京,逼迫中国签订城下之约。
12月9日,侵华日军占领了南京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三面包围,并用飞机空投劝降书,要求中国军队放弃抵抗,让日本侵华军队“和平”入城。中国军队依托城墙,用坚决的抵抗向侵华日军作出回答。尽管战斗中伤亡的代价甚至达到了一比数十,但守军咆哮的炮火从未停歇。
12月9日,侵华日军在攻占淳化镇后,在我方阵地尚未稳固之际,趁隙冲至高桥门,拂晓时占领光华门外的大校场通光营房后,向光华门外红毛山一带的我方阵地发起进攻。光华门的守军依托阵地阻击敌人。抵抗中,守军伤亡过半,苦战后退到光华门城墙上,关闭城门,将沙袋垒起至半城高,以堵截敌人的猛冲。然而,侵华日军以数架飞机助战,不断向光华门投弹,并以野山炮进行猛烈轰击。守军伤亡百余名,两眼城门被洞穿。百余名侵华日军从残破的缺口冲入城内,但很快被守城将士歼灭。城门随堵随破,几度濒于危急。
▲激战中的光华门
12月10日,侵华日军进一步集中力量向光华门、通济门和紫金山第二峰一线发动猛攻,其“敢死队”在坦克掩护下冲过中和桥,企图一举突入城内。守城官兵一面用沙包堵好城墙缺口,一面集中火力压制南岸敌人,同时用集束手榴弹打退敌人坦克,并与疯狂冲击的侵华日军展开白刃肉搏。战斗一直激战到黄昏,我军终于把突入的敌大部歼灭。连日的恶战,虽然我方军队整建制壮烈牺牲,但敌寇始终未能跨过光华门一步。
恼羞成怒的侵华日军集中飞机、野山炮和坦克对光华门发动猛烈轰击,光华门上的城楼被炸飞,数十米的城垛被炸平,所有阵地前沿的防御设施都被敌人炮火摧毁殆尽。最终,侵华日军派出工兵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对光华门东南角残墙实施了爆破。随着巨大的烟柱腾起,光华门被炸出巨大缺口,侵华日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最终冲破了光华门防线。
贰
不朽的城门
光华门失守后,从西到东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破。12月13日,整个南京陷入魔掌。几周之内,侵华日军蹂躏屠杀国人达30万以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成为刻在中国人民心底的血海深仇,残破的光华门城门成了人们痛楚的载体。但这场置之死地的拼杀,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幻想。
那场惨烈的光华门血战已过去了87年,今天的我们在这里安宁地享受着生活。夕阳西下,漫步在遗址公园里,看那落日的余晖正在把土丘上的树木复杂交错地投影成一片斑驳。徜徉到城墙遗址边缘,可看到一座后人修建的矮墙,平展的墙面被涂成白色,下面由细窄立砖铺就的地面伴着矮墙延伸开去,矮墙仅约一人高,墙面上按两个臂长等距离地塑造出一扇扇门框的造型,退后看,整座镶嵌着众多门框的白色矮墙无声无息地立在人们面前,似乎渗透出一种悲悯的氛围,又似乎在向我们打开心扉,诉说曾经的沧桑历史。
(选自《南京史志》2023年第三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